2月10日,眾多新能源車企注定度過一個無眠的夜晚。
這一天,比亞迪智能化戰略發布會在深圳召開,會議結束后,有人感慨:比亞迪帶智駕的車,可能比某些車企選配的智駕系統還要便宜。
如果對會議內容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比亞迪放大招開啟全民智駕。
會上,比亞迪公布了自己的高階智駕輔助系統“天神之眼”,分為ABC三款。而第三級的天神之眼 C 將搭載21款車型,覆蓋7萬元到20萬元區間,并且10萬以上車型,均為標配。
高階智駕輔助能滲透到如此親民的價格區間,不僅遠超市場的預期,很大程度上甚至是“打了”比亞迪自己的臉。
在2024年1月“比亞迪夢想日”發布會上,王傳福的承諾是:“未來比亞迪20萬元以上車型提供高階智駕的選裝,30萬元以上車型將實現全面標配。”
結果沒想到,短短一年時間,比亞迪智駕選裝和標配范圍都大大擴大,最低能安裝的海鷗系列,價格已經殺到了7萬元區間。
傳統車企往往將高階智駕作為高端車型的“溢價工具”,用以區分車型檔次。對車企來說,這往往是精準盈利的可靠手段,但對整個消費市場,帶來的后果就是智駕,尤其是以高速和城市路段為背景的高階智駕滲透率,遲遲提不上來。
依照華安證券的數據,目前高速輔助駕駛滲透率,僅為1.6%,城市輔助駕駛則更低,僅為0.6%,并且只限于20萬以上車型。
然而比亞迪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徑。王傳福曾大膽預言,高階智駕將成為像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必不可少的配置,“到那時,沒有高階智駕的車將成為少數派。”
比亞迪正在用實際行動兌現這一預言,在本次發布會之后,我們有理由相信智能駕駛不再是豪華車主的專屬特權,而是普羅大眾觸手可及的日常體驗。這也意味著中國智駕產業,正在實現從實驗室到全民普及的歷史性跨越,全民智駕元年或許已經到來。
除了價格定位令人驚喜,比亞迪“天神之眼”本身的素養也可圈可點。
在具體了解它之前,我們需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智能駕駛的技術瓶頸到底在哪里?在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出現之前,人類是不是只能靠硬件堆疊,來追求力大磚飛?
對此,比亞迪的回答是否定的,真正的壁壘不在于傳感器數量的多寡,而在于如何構建一個數據驅動、算法自進化、場景自適應的全鏈路閉環系統。在電動車普及的今天,車輛本身早不再是簡單的代步工具,而是承載著數據處理、環境感知、決策控制等多維度功能的智能終端。
天神之眼系列,正是基于這種系統思維,推出的三大技術方案:
天神之眼 A(DiPilot 600),定位于仰望品牌,強調極端場景下的卓越表現,堪稱智駕領域的“奢侈品”。
天神之眼 B(DiPilot 300),服務騰勢與比亞迪高端車型,兼顧技術領先與成本可控。
天神之眼 C(DiPilot 100),則是比亞迪面向大眾市場的殺手锏,基于5R12V12U架構,實現了智能行車、智能泊車、主動安全的全面升級。
在平價車型占據主流的中國車市,天神之眼 C毫無疑問承擔著最重要的智駕普及任務,它的表現也最受市場關注。
首先它的傳感鏈基礎,是由5個毫米波雷達、12個攝像頭加12個超聲波雷達,所組成的5R12V12U架構。
其中,比亞迪全球獨創了“二郎神”前視三目,即以兩顆120°的廣角加一顆30°的長焦攝像頭組成立體監測。由此對場景的縱深感知和理解大幅提升,能生成10倍于激光雷達高稠密點云,實現了堪比激光雷達的感知效果。
實現最遠探測距離350米,物體探測精度1厘米,高程感知時延低至30ms。
如果說硬件配置是天神之眼 C的身體,那龐大數據和先進算法就是它的靈魂。
過去多年,比亞迪已經建立了超50萬個場景庫,通過440萬搭載L2及以上車輛,每天訓練里程7200萬公里,使得模型每7天即可迭代一次。預計到25年底每日訓練里程,就將超過1.5億公里。
在算法上,比亞迪基于VLM多模態大模型,深度分析挖掘海量數據,重現職業司機的駕駛行為,迅速積累了大量高價值的訓練素材。之后通過無監督重建的方式,不斷實現決策極致優化,最終培育出行業領先的智駕大模型。
同時,比亞迪的BAS 3.0+ 行泊車算法再次進化。得益于三目立體視差,前視感知精度顯著提升,多傳感器數據高效融合多模態BEV,使得感知主干網深度嵌入規劃主干網。
換句話來說,通過深度學習技術融合視覺、雷達、超聲波等多源數據,天神之眼 C感知精度獲得極大提高,即便是在復雜的城市道路中,表現依然突出。智能駕駛輔助的路徑規劃變得更加擬人,海量真實駕駛數據,幫助系統可以模擬人類“老司機”的決策邏輯,使得行車體驗更加自然流暢。
具體來看,不管是駕駛輔助方面的高快領航(HNOA)、自適應巡航(ACC),還是泊車輔助的自動泊車(APA)、遙控泊車(RPA),抑或是安全輔助上的自動緊急制動(AEB)、盲區監測(BSD)等,在智駕輔助的各層次各功能上,天神之眼 C都有突破或創新。
以目前受關注度最高,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高快領航(HNOA)為例,天神之眼 C已經可實現智駕1000公里以上0接管。針對高速和城市快速道路,比亞迪HNOA可按照導航規劃的路徑,完成上下匝道、車道保持、巡航駕駛、自主換道、避開或繞行部分障礙物等多種駕駛任務。其自動緊急制動(AEB)在100km/h時速下也能穩定剎停,未來還將逐步釋放120公里和140公里時速的AEB能力。
可以說,天神之眼 C正是比亞迪技術和市場平衡的極致表現,在保持了高智駕水平的同時,又讓價格能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比亞迪能夠做到高新技術與技術普及的兼顧?
或者說,為什么目前的新能源市場,只有比亞迪一家能夠做到?
其實,比亞迪智駕實力的突然崛起并非偶然,它的發展路徑早已有跡可循。
從最初的新能源布局,到深耕電池技術,再到智能化領域的突破,比亞迪始終保持著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強大的技術積累。每一次技術升級、每一個產品迭代,都是比亞迪厚積薄發的結果,并逐步構建起了難以復制的技術壁壘。
這背后所依托的,是比亞迪的三大核心優勢:中國最大的車云數據庫,全球最大研發工程師團隊,以及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體系。
比亞迪通過大量真實的路況數據積累,使算法模型能快速訓練和優化。這意味著比亞迪可以在短時間內改進算法,提高系統的反應能力和可靠性,減少了傳統研發中反復測試和驗證的時間和成本。此外,由于擁有龐大的數據量,比亞迪在開發新功能時不必依賴高成本的實地測試,這大大降低了智能駕駛技術的邊際成本,讓技術升級變得更加高效和經濟。
在研發方面,比亞迪擁有超過11萬名工程師,覆蓋自動駕駛、AI算法、電池技術等全產業鏈。這支龐大的工程師團隊,不僅為技術研發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還促進了不同領域之間的技術協作,帶來了顯著的協同效應。相比依賴外包或跨企業合作的公司,比亞迪內部的研發溝通更加高效,減少了信息傳遞中的損失和延遲,提升了創新速度和技術深度。
作為全球銷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比亞迪超大規模的采購和生產,帶來了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使得包括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芯片等關鍵智駕硬件的成本大幅降低。此外,比亞迪自研自產的供應鏈優勢,也讓其在零部件采購和制造環節具備極強的議價能力,進一步壓縮了成本空間。
最終,比亞迪成功地讓自己智能駕駛系統的配置范圍,深入到了一個幾乎不可思議的價格區間。
同樣也是因為規模,比亞迪的一舉一動,都將塑造全行業的規范和整個市場的消費習慣。當7萬級的海鷗搭載天神之眼 C,穿梭于城市車流之中,必然深刻改變消費者的智駕心智。
當智駕輔助不再高不可攀,其功能的有無,就會成為車主,在所有價位都要納入考慮的重要因素。
當平價打破了壟斷,最新科技在規模化中,成為街頭巷尾的日常景象,這種普及效應就一定會倒逼行業加速迭代,調整定價策略,推動技術進步,最終形成智駕領域真正的“大眾化生態”。
在未來,智能駕駛將不再是少數人的“科技炫技”,而是如空氣般無處不在、不可或缺。而到那個時候,我們或許也能真正理解王傳福的那句話——好技術,就應該人人可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