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我就是氣質與才華并重,英雄與俠義的化身——唐伯虎!”
一句響當當的臺詞,熟悉的“星式幽默”,將我們瞬間拉入無數人的童年回憶《唐伯虎點秋香》。
在電影中,仆人華安以“此話當真?說過的話不能不算數哦”,揭開自己唐伯虎的身份,話中儼然一副“不裝了,你們崇拜的全民偶像正是在下”。
唐伯虎瀟灑倜儻、抱得美人歸的才子形象躍然眼前。
古今歷史,涌現無數英雄豪杰,從不乏出眾才子,但要說到一代傳奇人物,唐伯虎絕對當之無愧。
說到唐伯虎,我們大多會想起鼎鼎大名的“江南四大才子”,想起他“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放浪不羈,想起他在電影中的風流韻事。
在我們眼中,唐伯虎廣結天下好友,整日狎妓出游、飲酒賦詩,娶了八個老婆,還順便點了秋香,人生簡直好不快活。
可以說,無論是電影,還是民間的流傳,瀟灑快活的唐伯虎形象都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說他就是“風流”一詞的代言人。
但作為一代傳奇人物,唐伯虎遠不止于此。深入了解,他的真實形象甚至讓人大吃一驚。正如有學者發聲:在歷史中,被大眾誤解誤讀最深的人,唐伯虎當屬其一。
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究竟是什么樣子?他現實中的經歷果真如“人生贏家”一般?
今天阿信為大家推薦一本新書《唐伯虎傳》。
這是一部全景式的唐伯虎傳記,它從多元化視角出發,帶我們剝開古往今來對唐伯虎的各種演繹,還原出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
作者將唐伯虎融入時代,窮盡唐伯虎研究的各種史料,在國內外對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通俗曉暢的敘事方式,展現唐伯虎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
這本書將唐伯虎的書畫藝術與其人生經歷進行了深入融合,以人物傳記與書畫鑒賞的形式,講述了唐伯虎在不同人生階段和境遇下的作畫動機與心境。
悲苦文青的“鬧劇人生”
了解唐伯虎的真實人生,不免感慨:我們對唐伯虎的誤會太大!甚至可以說是活活“被誤會的一生”。
縱觀唐伯虎的一生,不僅與快活搭不上邊,反倒坎坷悲苦到常人難以想象。
你若覺得人生苦,不妨來讀讀唐伯虎。
電影中的唐伯虎風流倜儻、瀟灑快活,但真實人生不是電影,人生比電影難太多了。
人生起起伏伏在所難免,但唐伯虎經歷的起伏,已經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了,
他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落落落落。
父母早亡、妻子離世、妹妹自殺、科考“舞弊”、下了大牢、前程盡毀、續弦反目……各種無常在他身上輪番上演,是樣樣來了個遍。
唐伯虎年少成名,是典型的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本名唐寅,因為屬虎,又是家中長子,于是有了“唐伯虎”之名。
他出生于蘇州的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在繁華的街面上開飯館,因此唐伯虎自小便看盡各色人等,這也為他以后不拘一格的性格打下基礎。
唐伯虎小時的家庭,蘇州博物館藏
16歲那年,唐伯虎參加蘇州府的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秀才,直接在蘇州城里一舉成名。
幾年后,他便娶妻生子。本以為才華橫溢,小有盛名,有家有妻,幸福生活才剛剛開始,但誰能想到,這順遂的過門即人生巔峰。
之后,他的人生就拉開了跌宕坎坷的“過山車”之旅。
唐伯虎經歷的生死離別之痛,超乎常人想象。
22歲那年,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因病去世;24歲這年,他的父親突然去世,唐家一下子就沒有了頂梁柱。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唐父去世不到2年之內,唐伯虎的母親、妻子、妹妹又相繼離世。
唐伯虎畫像
20出頭的唐伯虎好像一直都在送別親人離開。短短幾年時間里,唐伯虎就經歷了至親摯友的相繼離世。
仿佛一夜之間,唐伯虎便生了白發,他痛苦不堪地寫下“清朝攬明鏡,元首有華絲。愴然百感興,雨泣忽成悲。”
切身之痛,直入心腹。
但打擊還沒完,一場會試舞弊案又讓他前程盡毀,連考取功名的唯一念想也被無情撲滅了。
他胸懷壯志進京赴考,本以為考取功名勝券在握,怎料轉身被卷入了舞弊案,最終錦繡仕途被徹底扼殺。
他失望困頓、落魄而歸。到家卻沒有得到家人絲毫寬慰,反倒被指望有朝一日能靠他過錦衣玉食生活的繼室“錢塘妾”各種白眼和侮辱。
就此,夫妻反目,婚姻也隨之破裂。
萬般無奈下,他寫了一首《百忍歌》,字里行間盡是不堪言說的苦衷: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將奈何?
我今與汝歌百忍,汝當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恥也忍,辱也忍;
苦也忍,痛也忍;饑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
唐伯虎畫作
唐伯虎人生的苦難并未就此打住。
好不容易靠賣畫為生過上了小康生活,但內心對功名的渴求卻從未徹底放下。
于是寧王一召喚,他稍加思索,便成了寧王府的座上賓。
政治敏感度不高的唐伯虎就這樣被卷入了一場即將爆發的叛亂。好在他演技過關,各種裝瘋賣傻后,終于被成功趕出寧王府。
歷劫后,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逃回家后,仍心有余悸,可生活還得繼續。隨著收藏市場江河日下,唐伯虎的畫作漸漸變得無人問津:“十朝風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饑。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
靠賣畫謀生的唐伯虎,就這樣走向了晚年的貧困潦倒。
唐伯虎50歲畫像
年至54歲,身體抱恙的唐伯虎自知來日無多,臨終前寫下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一生歷盡生離死別,行至人生最后階段,唐伯虎看淡生死。回頭再看他那句“別人笑我風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顯通透處,更顯悲涼。
唐伯虎的人生更像是一場鬧劇,一場不斷被命運捉弄,又心有不甘,反復掙扎,苦苦求生的鬧劇,這才是他坎坷人生最后的底色。
一部才子傳,半部明代文藝史
唐伯虎一生若是只有悲苦,那他也就不會成為唐伯虎。
從至暗的人生中竭力掙扎走向重生,他才成為了一代傳奇人物唐伯虎。
他將一次次的打擊和磨難潑灑到畫作中,傾瀉進詩文里,轉化為他人生力量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真切動人的藝術作品。
唐伯虎名作《事茗圖》
唐伯虎才華出眾,又喜交文人,在明朝的文藝圈內可謂相當活躍。
不僅與文藝界交游密切,也結識了各個領域的杰出人物,可以說是穿梭于半壁文藝江山之間,來往自由。
唐伯虎在早年就已經與蘇州文壇的耆宿名家交往。
17歲時,在一場詩文祝壽活動上,唐伯虎創作了早期的代表作《貞壽堂圖卷》,與文壇的一眾核心人物,飲酒賦詩,往來唱和。
唐伯虎早年名作《貞壽堂圖卷》,故宮博物院藏
唐伯虎與當時文壇的領袖,也都交往甚密,聲名最著者當數吳寬、沈周。
吳寬不僅是著名文學家,而且書法也相當出色,是朝中名臣,威望極高。
吳寬曾邀請蘇州書畫名家前來鑒賞自家收藏的名畫《趙千里蘭亭圖軸》,唐伯虎在此畫上就作了題跋。
另一位領袖人物是詩、書、畫大家沈周。
作為有明一代最偉大的畫家,他是那個時代的高標,無論人品、學識,還是藝術成就,都堪稱時代典范。
雖然沈周比唐伯虎整整大了43歲,但這一點兒也不妨礙他對唐伯虎的欣賞。
唐伯虎攜畫訪友圖
唐伯虎的核心朋友圈也很強大,四大才子之間的交往在后世留下不少佳話。
祝允明、文徵明和唐伯虎都是莫逆之交。
祝允明是明朝一代書法大家,可以說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兩人差10歲。他不僅在唐伯虎深陷至親離世的悲痛時,給予精神勸誡和勉勵,更是唐伯虎在文藝圈里的領路人。
文徵明也是唐伯虎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摯友,兩人在生活和藝術交流上都極親密。
他們經常互通詩文,《唐伯虎傳》中就講述了不少他們之間詩文酬唱、題跋贈序、會文聚雅、聯袂同游的故事。
除了朋友之間的直接交往,唐伯虎的一生和明朝很多著名文人都產生了聯系,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
王陽明和唐伯虎之間看似并沒有太多交集,但兩人因明朝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牽扯到了一起——寧王叛亂。
唐伯虎在卷入叛亂之前,認清形勢,及時止損;王陽明則運籌帷幄,一舉平定了這場叛亂。
在對唐伯虎人生故事與藝術故事的講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明朝其他文人的人生軌跡和命運走向。
正是祝允明、文徵明、沈周、吳寬、文林等閃耀在明代歷史時空的群星點亮了唐伯虎的悲戚人生,也造就了吳門藝術文化領域的空前繁榮。
唐伯虎題詩《行書題松崖圖詩》廣州藝術博物館藏
唐伯虎以一人之力,串起了半個明代文藝圈。
透過唐伯虎,文人之間群英云集、交游唱和、吟詩作賦、踐別往還的雅集盛況,徐徐鋪展開來。
可以說,講述唐伯虎人生的這部才子傳,更是一部縮微版的明代文藝史。
十年沉淀力作,說盡千載傳奇
這部《唐伯虎傳》是一部明代才子唐伯虎的全景式人物傳記,以極盡通透之筆墨,盡書千載之風流。
這也是藝術史學者、傳記作家孫煒的全新力作。
孫煒不僅具有豐富的人物傳記史和書畫收藏史的研究與寫作經驗,更是30年來中國藝術發展歷史的現場見證者。
作者孫煒
這本《唐伯虎傳》不僅是他10年研究成果的凝聚與積淀,更為重要的是,他在本書的寫作方式上多有創新和突破。
這本書與我們所見到的唐伯虎傳記有所不同。以往的傳記大多聚焦于唐伯虎的個人經歷,或未將傳主與時代大背景相融合,或是將唐伯虎的人生經歷與其藝術創作相割裂,從而使得對唐伯虎的解讀過于單薄。
這本書將傳記史、藝術史、收藏史三條主線合聚統一,從人物傳記史和文化藝術史兩大主線切入,從全景式傳記和多元化視角出發,不僅帶我們還原了歷史上完整真實的唐伯虎,更是透過唐伯虎短暫的一生,讓我們了解了吳地文化的發展面貌、書畫收藏蓬勃興盛的社會概況,以及明中期科考場、文藝圈、官僚界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人際交游,乃至整個時代的發展面相。
這本書更是得到了業內權威學者的大力推薦。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何家英教授傾情直言:
“此書文風之曉暢,史料之豐富,視角之獨特,或是所見唐寅傳記中最接近歷史真實的一部。無論是從人物傳記視角了解古人日常生活,還是立于藝術收藏史對明代書畫藝術發展脈絡一探究竟,此皆為一部甚值一讀之傳記。”
清華美術學院教授李燕也認為:
“唐伯虎是傳統文化長河中閃爍奇光異彩的人物,其身后留下的詩、書、畫代表著明代文人的特質,然而流傳最廣的卻是他點秋香之風流以及桃花塢的浪漫。欲知唐伯虎真實的歷史形象、人生經歷與藝術成就,翻看此書,答案盡在其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燕評價《唐伯虎傳》
在文本之外,本書還配有130余幅高清古畫,圖文并茂地講透了唐伯虎的故事人生、藝術人生、人格精神人生這三重境界,同時以“人物關系圖表”呈現了唐伯虎的家庭、師友、師承等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并輔以1.8米的正反長折頁,展示了唐伯虎最具代表性的畫作《溪山漁隱圖》《折枝花卉圖》,從而為我們理清了唐伯虎復雜的人際關系,幫助我們多維度直觀地理解了唐伯虎的思想和人格。
《唐伯虎傳》附贈關系圖
這本書還能帶我們解開眾多圍繞在唐伯虎身上的謎團,透過紛爭找到答案:
“唐伯虎點秋香”是否確有其事?
“科場舞弊案”告密者究竟是誰?
因生計所迫,唐伯虎既做書畫家也做商人還做過掮客?
他與王陽明所處同一時代,二人究竟關系如何?
據說他晚年有大量代筆之作,這些畫作的代筆者又是何人?
以及其真偽畫作流轉背后都衍生了哪些故事?
這些話題撲朔迷離,爭議至今,真相究竟如何?
這些問題,在書中皆有詳盡解答。
書中,我們看到唐伯虎生不逢時的境遇、花間醉眠的酣暢、生計所迫的轉圜、囊中羞澀的困頓,以及臨終絕命詩的達觀。
他是曠世奇才,是風流狂士,是時代的孤勇者,也是人生逆旅的獨行者。
他使我們明白:
面對命運捶打時不屈不折的精神,面對絕望困境靈活轉圜的態度,鑄就了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也造就了這樣一顆曠達純粹、大雅大俗的靈魂。
而這,正是本書之于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意義所在。
“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的全景式傳記
-End-
2025.2.12
編輯:孫小悠 | 審核:醒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