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三位燈彩、花燈非遺傳承人。
立冬之后,全國各地的燈彩手藝人們就開始了忙碌。干燥的毛竹劈成細條,筆尖暈開各色顏料,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故事描摹于紙面上,裝飾其中的冷光燈源被調(diào)試點亮。只等待除夕臨近的一聲聲爆竹脆響,就到了中式燈彩繽紛登場的時候。
送走年獸,各地的燈彩巡游也進入佳境,直至元宵節(jié)才是燈彩最絢爛的時刻。正月十五掛花燈、游燈市、猜燈謎的習俗盛行于全國各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燈彩點亮了寒冬里悸動的情愫,也誕生了無數(shù)故事。
COSMO邀請了三位來自南北不同地區(qū)的燈彩、花燈非遺傳承人,從皇室氣派的宮燈燈彩,到安徽以燈祈福的汪滿田魚燈,還有流傳千年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他們做的是燈,留下的是心聲和故事。
汪滿田魚燈傳承人 汪春燕 ?
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的汪滿田村坐落于安徽歙縣溪頭鎮(zhèn),四周山林環(huán)繞,常年云霧繚繞,一條河水穿村而過,這個古老的村落猶如一只銀盆,環(huán)山夾水。村邊的西山降有一石塔平滑如鏡,被稱為“火鏡”。據(jù)傳,陽光照射其上,反射到村內(nèi)所建的木屋會引起火災,是村內(nèi)火患之起源。
于是,在這個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中,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合族村民都會抬著巨大魚燈游村,以魚為形,嬉戲兩岸。魚燈夜游,敬天地、祭先祖、祈福澤,也帶著人們期冀國泰民安、萬民興業(yè)的美好祝愿。
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汪春燕,就是伴著魚燈和魚燈節(jié)長大的孩子,她的太爺爺曾是扎制魚燈的高手,為汪滿田村的魚燈節(jié)扎過不少魚燈。直到現(xiàn)在,她依然保留了太爺爺扎過的一盞魚燈,時間久遠,紙糊的魚燈雖已落塵,卻依然保持著優(yōu)美的魚形與鮮艷色彩。
說起古老魚燈的制作,汪春燕說,其中凝聚著手藝人的智慧和辛勞。汪滿田魚燈以鯉魚為型,用竹片扎架,棉紙裝裱,彩繪魚頭、魚鱗,頭有“王”字,嘴有雙須。魚燈的制作需經(jīng)歷骨架編制、扎制、描繪、裝飾、開臉、上色等多個步驟。制作魚燈的棉紙則要薄、柔、輕、韌,點亮后整條“魚”才會通明剔透。
“光是原料選材就很是講究,要四到六年生竹,首選陰山面、臘月竹,還要看竹葉顏色。魚燈和其他手藝不同,由表及里反著學,從上色開始,接著是開臉和糊紙,最后才學綁扎骨架,這也是最難的部分”。
“汪滿田村的地形是盆地,四面環(huán)山,從高處看下來,(在)從前不通電的時候,魚燈節(jié)那幾晚,點燃了蠟燭的魚燈在整個村子里面游走,魚與水相互倒映,像魚在水塘里面游。”
外國友人來到中國也會嘗試體驗制作非遺魚燈
小紅書@Mayrain超能翻 ?
每年魚燈節(jié),村內(nèi)祠堂會從16-24歲的年輕后生里誕生“漁頭”,誰搶到就能成為新一年汪滿田魚燈節(jié)的負責人,“我們徽州有一句老話,叫‘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在皖南這邊,以前十三四歲的年齡,就已經(jīng)可以出外經(jīng)商。我們村讓年輕人來擔任漁頭的職責,就是要把年輕人‘往外丟一丟 ’,讓他們學會成長。”
2010年,汪春燕16歲,她當時正跟著村內(nèi)一位老師傅汪在郎學習扎魚燈,汪老先生鼓勵她去試著“爭當漁頭”,充滿朝氣、興致滿滿的汪春燕心想,“試試就試試”。年初二清晨,隨著鞭炮聲在祠堂魚會門口點燃,汪春燕請了“魚神”,在祠堂門口貼上魚燈會籌備喜報,成功搶到了祠堂漁會“漁頭”,這也讓她成為汪滿田嬉了幾百年魚燈以來的第一個女性“漁頭”。
魚燈節(jié)的表演從農(nóng)歷正月十三到十六連續(xù)四個晚上進行,分為“預演”“彩排”“鬧元宵”“圓滿”四大環(huán)節(jié)。每個晚上,魚燈隊伍都會在村中大操場列隊,由龍頭魚身為頭魚,內(nèi)以竹篾為架、外糊棉紙,點有大蠟燭200余支,身長7—9米,渾身發(fā)紅透亮;頭魚之后,會跟著一排小魚,千姿百態(tài),競爭斗艷。
最后一晚,魚燈在全村巡游后會祭拜祖先,所有大小魚頭對準“上石焙”,搖頭擺尾、騰風起浪,汪滿田村中最高處一片神魚遨游景象,浪花數(shù)丈,上石焙“火鏡”邪氣顯而自退,嬉魚燈會達到最高峰。
魚燈的手工制作過程
小紅書@亼梓 ?
去年,汪春燕成為汪滿田魚燈的非遺傳承人。她創(chuàng)立了“一盞魚燈”工作室,不僅開展汪滿田魚燈文化研學,還在新媒體平臺以短視頻的方式傳播汪滿田魚燈,成為網(wǎng)友口中的“魚燈姐姐”。她親自研發(fā)了供孩童研學時要用的軟膜魚燈,帶領(lǐng)村民去各地進行嬉魚燈表演,召集志愿者加入一年一度的魚燈會。即便和魚燈打了這么多年交道,汪春燕坦言自己仍需精進手藝,在她看來,守護傳統(tǒng)與持續(xù)創(chuàng)新兩者并不矛盾,汪滿田的魚燈,以及代表的希望與祝福也將會“游”向更廣闊的天地。
2023年阿那亞戲劇節(jié)上汪滿田魚燈與回聲當代樂團合作表演了《魚燈入海》;2024年春節(jié),熱門游戲《原神》新春短片中,汪滿田魚燈也在其中驚艷亮相。
2023年阿那亞戲劇節(jié)上的《魚燈入海》
小紅書@yusheng Art ?
每年魚燈節(jié),當人們抬著巨大的魚燈在村內(nèi)巡游時,這是汪春燕最開心的時刻。這時,一條條璀璨的“魚燈”,沿河兩岸游動,燈光河水相映,這個傳說中的魚塘村莊,便再度亮堂起來。
仙居花燈傳承人 方康哲與王汝蘭?
“插花呼酒少年場,爛賞花燈十里香”。
浙江仙居無骨花燈最早起源于唐朝,據(jù)仙居當?shù)刈谑咸帽∮涊d,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詔每年進貢仙居“皤灘花燈”十對(皤灘為仙居縣古鎮(zhèn)),曰:“十全十美”,因此,它也被稱為“唐燈”。明朝萬歷年間,仙居皤灘古鎮(zhèn)盛大的鬧花燈慶典會在每年元宵節(jié)舉行。每逢科舉考試時,仙居大戶人家戶戶都會掛上狀元燈,表示書香門第,預祝狀元及第。
仙居花燈之所以被稱為“無骨花燈”,是因燈面圖案由刀鑿針刺成孔、燈身無骨而得名。仙居花燈通身不用一根骨架,而是由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質(zhì)燈片折疊粘貼而成,“紙瑩如玉,玲瓏剔透,光彩竦異,輕巧能飛,精妙入神”。
在仙居當?shù)兀衲?7歲高齡的王汝蘭老人是仙居花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她做燈60余年,培養(yǎng)了眾多弟子,00后年輕人方康哲便是其中之一。
仙居花燈制作流程繁雜而瑣碎,要經(jīng)過打樣、剪訂、鑿花、拷貝、針刺、開片、折疊、豎燈、封頂、裝飾等十道主要工序。其中,最考驗人的是“針刺”這一環(huán)節(jié),“針刺”在古時被稱“女紅”,是仙居花燈制作中較為關(guān)鍵的一步,針法分線刺和面刺,面刺又分為亂砂刺、三角刺、盤龍刺等不同手法。
“我們看到的是這樣鏤空的圖,但怎么刺出來卻是很講究,它有不同的手法,針一定要拿得很筆直,90度垂直向下,這樣針孔才能玲瓏剔透,扎得有順序。針刺本身并不難,但需要一針一針去扎,所以針刺這道工序最考驗人。”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 王汝蘭 ?
方康哲至今都記得,自己曾經(jīng)在王汝蘭老人的指導下做一盞花燈,因刺法分為“陰刺”與“陽刺”,他一不小心將“陰刺”“陽刺”混淆,老人家當時便生了氣,“她當時對我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她說,你不要再來了”。“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不久便原諒了他,但這件事,卻一直留在他記憶中。
“她對我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做花燈要細心、耐心、有決心,這三個心要做到以后,才能把一個花燈做好。”
除了繼承王汝蘭老人關(guān)于仙居花燈的傳統(tǒng)制法,方康哲在做花燈的過程中,也有了自己在制作工藝上的巧思與創(chuàng)新。比如貼拷貝紙這一環(huán)節(jié),從前老藝人們是用漿糊在鏤空的花紙上貼拷貝紙,而用漿糊就至少花費3—7天時間,既需要等待漿糊晾干,還要將紙張壓平。方康哲則試著用熱熔膠代替漿糊,再用電熨斗燙平,從前需要一周時間的這一流程,瞬間縮短了很多。
迄今為止,他已為大大小小的合作方手工制作了很多盞花燈——古籍里記載進貢給唐太宗的花燈因形狀酷似荔枝形狀而被稱為“荔枝燈”、2006年仙居花燈第一次申請國家級非遺項目時所用形制的“龍鳳八卦燈”、割面如同寶石一般凹凸有致的“寶石燈”、狀如同古代花籃的“花籃燈”……
每當談起花燈的制作、歷史,這個靦腆的00后男孩便滔滔不絕,“花燈把我的眼界 打開了,我的世界也因此變得不一樣。我認識了各行各業(yè)的人,接觸到了很多沒有見過的人與事。但其實,我更享受一個人在晚上,安安靜靜做燈的時間。”
隨著傳承非遺文化意識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這一行列中,2022年,仙居的幾位年輕人泮韜楠、鄭宏磊、王嘉儀、金江濤在方康哲的指導下,耗時一 周,做出了一盞融合了亞運元素的龍鳳八卦燈。
小小花燈,流光千年。這盞古香古色的花燈,不僅凝聚著仙居當?shù)氐奈幕瘋鹘y(tǒng),更留下了民間匠人的智慧與記憶,讓每一次剪樣、刻紙、針刺、豎燈……都融匯成一個最美麗的形狀。
北京燈彩傳承人 喬美霞 ?
一兩百年前,北京的元宵燈會是何種情景?
據(jù)《中國民間美術(shù)賞析》一書記載,明清時代,燈市口是北京最大也最為繁盛的燈市,“大街兩側(cè)商店酒樓首尾相連,平日里就游人不斷,熱鬧異常。燈節(jié)期間,白日為市,晚間放燈,連綿兩里。街道兩旁搭起燈棚,掛起各種彩燈。彩燈質(zhì)地不同,多用紗絹制作,也有玻璃的。更有令大人孩子都喜愛的能自行旋轉(zhuǎn)的走馬燈。還有別出心裁者,將燈扎成后,澆水迸發(fā)成冰成為晶瑩透明的冰燈……”
生于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的喬美霞并非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她與民間工藝的緣分卻從父親喬志標那里續(xù)接而來。在喬美霞的成長時期,父親在呼和浩特武川縣開設(shè)了一家民間工藝美術(shù)店鋪,為照相館背背景畫、為民居墻面做裝飾、做燈籠、畫油畫,心靈手巧的父親精通各種手工藝,也時常會讓她幫忙填色或勾邊。
上世紀90年代,喬美霞從內(nèi)蒙來到北京,她做過很長一段時間廣告業(yè),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從小就學會的手藝。2014年,她參與了北京市西城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的非遺傳承人培養(yǎng)計劃,開始學習京劇盔頭的制作,2017年,她繼續(xù)精進,報名參與北京聯(lián)合大學舉辦的“北京瀕危手工藝傳承人才培養(yǎng)項目”,學習傳統(tǒng)宮燈的制作,師從“北京宮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翟玉良老師。
喬美霞介紹,“燈彩”其實是宮廷乃至民間宮燈、花燈、彩燈的總稱,而北京宮燈作為沿襲皇家宮廷御用的裝飾燈具,有著最為繁瑣且復雜的流程。一件宮燈制作,需要經(jīng)過設(shè)計畫圖、開料刨料、開槽釗眼兒、拼裝組裝、粗打磨精細打磨、上漆修飾、絲絹或玻璃繪畫、流蘇裝飾等100多道工序,制作一盞宮燈也需要100多塊木頭,“這其中,涉及了木工、雕工、漆工、女工、畫工等至少五個獨立工種”。
以最為經(jīng)典的“六方宮燈”為例,首先要用紫檀、紅木、花梨等貴重木材做骨架,再鑲上玻璃或紗絹的畫屏,這其中,六個對稱的面分為上扇、下扇兩層——上扇寬,六角有六根短立柱,宮燈所用場所不同造型也有不同,或龍頭或鳳頭或花草頭,燈頭六方墜彩色流蘇,掛在中式屋頂或廊檐上,搖曳生姿,有畫龍點晴之感,短立柱之間還需鑲六塊小畫屏;下扇窄,有六根長立柱,立柱外側(cè)都有鏤空花牙,內(nèi)側(cè)鑲著六塊長方形畫屏……。
小紅書@Seewhen ?
除此以外,由于北京宮燈是榫卯結(jié)構(gòu),需要靠木板之間的咬合來固定支架,因此,對于手工精細程度的要求就更加嚴格。喬美霞記得自己一開始作六方宮燈時,有些扇面尺寸沒有精細測量,“那時覺得差個一厘半毫應該也沒事”,但真正開始拼接時才發(fā)現(xiàn),扇面無法嚴絲合縫地卡上去。
她意識到這門手藝所需要的精細與耐心,在翟玉良老師的指導下,她開始更加刻苦地研習有關(guān)宮燈的制作手藝。2019年,喬美霞與幾個同學跟隨恩師翟玉良,為慶祝祖國華誕七十周年,要為天安門城樓上的八個大紅燈籠“換新裝”。雖說是慶典在十一舉行,但師徒幾人從五月之前便開始準備。
“天安門城樓上的燈籠骨架早已從開國時的竹骨架換成了鋼骨架,但外面那層燈籠紅布會隨著時間流逝變舊,‘換新裝’就是為燈籠外層紅布換裝”。由于有一定美術(shù)基礎(chǔ),大紅燈籠上的金色云頭與吉祥云頭都由她負責刻下,當她與老師、同學們?yōu)樘彀查T城樓紅燈籠換好“新裝”時,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小紅書@小廚 ?
2021年,喬美霞在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非遺研修班進修時,北京冬奧會正在進行非遺文化展品的招募。她的兩件宮燈作品“龍鳳呈祥”宮燈與“轉(zhuǎn)八仙”走馬燈被選中,入選2022北京冬奧會非遺文化傳承展。
“我總在想,所謂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到底傳承的是什么?我覺得是把老一輩的手藝、精神與溫度傳遞下去。人們看到你做的燈時,也許想到爺爺奶奶,想到年少時四合院里掛的那盞燈,那些古建中的雕梁畫棟。也許它只是激活了片刻回憶,卻讓人們的情感流動起來。”
編輯:曾瑤、若菲
撰文:明星辰
視覺:卞玉清
攝影:小黑
妝發(fā):COCO
場地協(xié)助:滋生·御窯茶坊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排版:Julia
美編:姜黑勒久
圖源:時尚COSMO、小紅書、網(wǎng)絡(lu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