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放緩,進城置業需求減少,疊加人口減少的大趨勢,無不在昭示一個殘酷的事實:縣城樓市,接盤者已經不多了。
撰文丨熊志
“回家過年,我聽到無數個縣城房地產的失敗故事”。
曾幾何時,春節返鄉置業,一度是炙手可熱的節點性話題,即便那些欠發達的縣城,春節的樓市也是一片火熱的景象。
如今,房地產行業的寒風,席卷大大小小的城市,縣城房價下跌、房產投資失敗的故事,在社交媒體上頻現,成為新的討論熱點。
今年春節,我回了一趟位于湖北老家縣城,借住在我姐的新房中。這套新房去年購入,下半年喬遷之喜后,一家人也從村里搬進了城區,借助回家的機會,我也得以近距離觀察老家的房地產市場現狀。
在此,試圖探尋一個問題的答案——縣城的房地產市場,還有希望嗎?
01
我姐在外務工,娃由我媽在帶,作出縣城買房的決定,主要是考慮到農村生活諸多不便,尤其是上學距離遠,接送不安全,冬天的嚴寒天氣對老人更是一種煎熬。
在購入這套房之前,我曾替她在網上看了很多二手房,加了很多當地的中介,買二手房主要是圖個便宜,也不用費心去裝修,拎包入住。
不過,后來發現,不同于一二線城市,縣城購房者的新房偏好很強,二手房交易量小,市場比較落后。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多數人寧愿多花一點錢,買一個一手的新房。而且,算上稅費成本,二手房其實沒有太多的價格優勢。
最后敲定的這套房,不在城中心,不過周邊配套應有盡有,距離學校步行5分鐘,算得上是十分便利了。
由于買房時,全國樓市已經是寒風凜冽,這套房又是尾盤,所以折扣力度也比較大,首付兩成,政府補貼2萬元,送一個地下車位,總共99平方米,總價在35萬元,算下來只需要首付四五萬元,就入手了一套新房。
這幾年,縣城的房子不好賣,已成了眾所周知的事實。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樓市不景氣,上下游的行業都在寒冬中煎熬,那些搞裝修的為了拉點生意,跟著卷到了白菜價。
我姐的這套近百平米的房子,精裝修全包的總價,低到只要6萬元。6萬元什么概念?在一二線城市,6萬元甚至都不夠給房間定制幾個衣柜。
當然,極致的價格內卷背后,是縣城房地產市場嚴重的供過于求。
回家這幾天我發現,小區的入住率很低,兩梯四戶,這一層只有我們一戶入住,其他樓層基本是同樣的情況,有的甚至一戶都沒有,在電梯里遇到鄰居的概率很低。
但事實上,這個樓盤在2021年就開盤了,4年過去,如今還有尾盤待售。
而且,由于大量房屋尚未裝修入住,電梯內仍保留著保護木板,以防業主裝修搬運材料時造成刮傷。而這些木板上,則密密麻麻地貼滿了各種裝修、家具家電的廣告電話,它們也仿佛成了縣城樓市內卷和不景氣的一個象征。
在購房時,銷售人員表示,贈送的車位以后可以出租,等到入住后我媽才發現,如此低的入住率,車位需求并不緊張,租金掛再低也不會有人租,投資回報也就成了空談。
02
我的老家縣城位于湖北中部,前幾年剛升級成“縣級市”,距離武漢150公里左右,不堵車的情況下開車2小時,基本處在輻射范圍之外。2023年的GDP在400億元左右,全市的戶籍總人口約在60萬。
由于沒有核心產業支撐,離中心城市武漢也有一定距離,房價漲幅還算不上特別離譜,目前均價維持在三四千元上下。
在房地產黃金時代,當地也曾高歌猛進,平地起高樓。
猶記得大學畢業的2012年前后,當地的地標還是一棟二十幾層的高樓,等到近幾年,小區住宅普遍都建到20層了,像我姐買的這個小區,接近30層。
但在短暫的繁榮之后,這些拔地而起的商品房,便開始面臨滯銷的困境。
我翻看了下官網的數據,2020年、2021年,當地已批準預售尚未售出的商品住房,分別為8830套、9918套;2022年數據沒有公布,但1—9月為8889套;2023年為6052套;2024年前11月為4713套。
待售的商品房庫存開始下降,但這完全不能說明樓市更景氣了,其背后是房地產投資開發速度的大幅下降,以及新房購房需求的嚴重萎縮。
2021年年底,當地已批準預售尚未售出的商品住房,雖然多達9918套,但全年新建商品住房銷售4166套。而2024年前11月,沒賣出的商品住房下降到4713套,但新建商品住房批準預售只有924套。
也就是說,新房的去化周期,已經從兩年,拉長到了5年左右——在不再新建住宅的前提下,按照當前的去化速度,縣城的現有庫存,至少需要5年多的時間才能完全消化。
這些房子賣給誰呢?
根據統計公報,當地的戶籍人口數,近幾年呈持續下降的狀態,從2018年的63萬人,減少到2023年的60.5萬人。如果算常住人口數,人口流失的情況會更加嚴峻。
老家農村的鄰居,該進城買房的,基本都進城買房了。城鎮化放緩,進城置業需求減少,疊加人口減少的大趨勢,無不在昭示一個殘酷的事實:縣城樓市,接盤者已經不多了。
03
我老家縣城的情況,當然不是特例。
判斷房價走勢,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論斷——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有平臺統計,2021年中國有103個縣的房價均價過萬,這個數據聽起來很夸張,事實上,放在全國近2000個縣城的廣泛樣本中,不難發現,能在2021年維持如此高水平的房價,是相當罕見的。
對絕大多數縣城來說,樓市的泡沫已經或者正在破滅,房地產的下行周期尚未見底。
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20年,我國近七成的縣級行政單元(縣和縣級市)常住人口在減少。到2020年年底,縣域人口規模的占比,處在歷年的最低值,凈流出人口總規模已經超過1.5億人。
人口流出,總人口減少,意味著需求減弱,這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當然,也意味著房地產支撐經濟發展的老路徹底走不通了。
前些年,縣城樓市的野蠻生長,一方面是因為農民進城,產生了大量購房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受棚改貨幣化影響,資金密集涌入房地產市場,和土地財政一拍即合。
如今,這些催熱市場的條件不再,房子白菜價的“鶴崗化”現象,甚至開始蔓延到一二線城市“家門口”。沒有優勢產業支撐的縣城,其樓市的繁榮將就此成為歷史。
這是縣城乃至中小城市必須適應的新常態。
前幾天,正好刷到以前咨詢買房時的縣城中介,突然發現她視頻主頁內容,已不再聚焦于房產推銷,而是變成了婚慶服務,大概是換了職業。
房子賣不動,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