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林下栽培技術
謝錦忠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又稱羊肚菜,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是世界上珍貴的食藥用菌之一。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性平、味甘,具有益腸胃、消化助食、化痰理氣、補腎、壯陽、補腦、提神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痰多氣短、頭暈失眠有良好的作用。此外,由于羊肚菌有機鍺含量較高,具有強健身體、預防感冒、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羊肚菌屬低溫真菌,多于3—4月的雨后發生,8—9月在溝渠邊緣也有發生,可在多種基質上生長,如作物廢棄物,腐爛的樹枝、樹皮和樹根等。羊肚菌的菌絲生長溫度為21℃—24℃,子實體形成與發育溫度為5℃—16℃,空氣相對濕度在65%—85%。一般選擇壤土、沙質混合土的土壤環境中栽培,土壤pH值以6.5—7.5為宜,在栽培中要加強通風,氧氣充足是羊肚菌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
技術要點
林地選擇:林地應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水源充足,生態環境良好,遠離污染源。林地土壤以腐殖質豐富的類型為宜,選擇土質疏松肥沃,pH值范圍5—8,郁閉度在0.6以上的針葉純林、針闊混交林、闊葉純林、毛竹林等。
整地起壟:栽培前對選擇好的林地進行清除枯枝雜草、翻耕整地處理,并結合撒施50千克/畝石灰以消毒和調節酸堿度,四周挖好排水溝并設置圍欄。林下根據等高線起壟,起壟高度14—16厘米,壟面寬度為0.5—0.6米,長度不限;每塊壟面間留寬60—70厘米的人行道便于采菇。
播種覆土:一般用溝播。氣溫穩定在20℃以下時便可播種,在壟面開溝,溝間距10厘米、溝深7—10厘米,將羊肚菌菌種掰成蠶豆大小的塊狀,均勻地播入溝內,用種量為0.6—1千克/平方米。播種后,在種植溝的菌種上覆蓋厚度2—3厘米的土壤,并整平壟面。覆蓋好土后,澆透水,要求土深20厘米以上飽和持水。再覆蓋地膜,地膜四周用土壓住,防止風吹,地膜要求每20厘米間隔打1個1.5厘米直徑的透氣孔。
栽培種植環境構建:以3—5畝為一個種植單元,種植地四周用地布包圍,高度在1.5米以上,以防掃地風侵害。為防止冬季間隙性高溫,在距地表2米高處拉遮陰紗(較密的為佳),以創造良好的生境。2月初氣溫回暖前,在林地距地表1.6—1.7米高處再拉遮陰紗1層,增加遮陰,創造10℃—20℃良好的生境。催菇后,種植壟上蓋小拱棚,安裝降溫噴霧設備。
發菌管理:播種完畢后澆重水1次,使0—20厘米的表層土完全濕透,之后一直保持壟面土壤濕潤,土壤含水量在30%—50%,至土壤表面有白色粉狀孢子形成。
擺營養袋:播種后7—10天,在壟面上擺營養袋。數量按照1600—2000袋/畝(0.4—0.5千克/袋)均勻地分布在壟面上,營養袋擺放時,先用小刀將營養袋一側劃破兩條口子,口長10厘米,然后將劃破面緊貼(必須壓緊)土面放于菌霜上。全部放置完畢后,再蓋上黑膜以保濕。如出現污染應及時移除,一般可放至羊肚菌采收結束。
出菇管理:營養袋擺放后,羊肚菌菌絲會逐漸蔓延至袋內,直至營養袋長滿菌絲。當地溫升至10℃—15℃時,揭開地膜,通過光線、通風和噴透水等措施進行催菇。催菇后,搭建高40厘米的白色膜拱棚,白色膜要求每20厘米間隔打1個1.5厘米直徑的透氣孔。每天采用微噴或人工補水,使林下和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達到85%—90%,同時加強通風。
采收分級:子實體形成后7—10天,當羊肚菌蜂窩狀的子囊果部分已展開,菇頂部開始變色時即可采收。采收后應清理泥土,分級挑選,鮮銷或干制,干品用塑料袋密封保存。
轉潮管理:第一潮菇采摘后,停止噴水,空氣相對濕度保持70%為宜,促使菌絲休養和恢復。養菌10天后,適當補水催菇。補水后參照第一潮菇進行后續管理,一般可采收二潮菇。浙江地區一般可采收二潮菇,畝產量可達250—350千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