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一個周五,外灘某米其林二星餐廳的包間,4個年輕人第一次見面。
“大家好,我是‘老朱’,我帶了之前跟大家說的黑皮諾,這家的酒水服務費200,沒問題哈。”
“大家好,我是‘X愛Y’,沒問題,我也帶了瓶雷司令,看看等下要不要開。”
“大家好,我是‘生椰美式’,哇,托大家的福,今天有好酒喝了耶!”
“大家好,我是‘KK’,我今天開車來的,不喝酒哈,不過開酒你們隨意,我喝氣泡水就行。”
剛剛上崗的服務員小A剛剛倒完兩瓶圣培露從包房里出來,邊拿醒酒器邊好奇地問主管:“Dasiy姐,最近怎么三天兩頭這種網友見面的聚餐啊?”
主管:“小A你是不是剛剛來上海沒幾天?你用小紅書的對吧?等下下班打開小紅書,搜索一下‘貴飯搭子’你就明白了。”
首先發布平臺一定是小紅書。帖子都是言簡意賅闡述:發布人的飲食偏好,餐廳偏好,原則以及對對方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飲食喜好和拍照風格等方面)。有更詳細的,會把想要吃的餐廳列表寫在帖子里面,以方便更高效率匹配。當然,這只是第一步。小紅書的精準數據推送能力會瞬間把這個帖子匹配推送。接著,多個回復或者私信隨之而來。
如何在這么多回應者中精準篩到一個心儀甚至能夠長期發展的飯搭子?“拼”場景也有精細化分揀。
對于FF而言,“拼貴飯”的原因,只是因為“人多好點菜,人多好開酒,有人脈能吃到主廚的隱藏菜”這樣簡單的原因,而最初“拼貴飯”的人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但是隨著行為在社交媒體的擴大化,也有小部分懷著不同目的參與“拼貴飯”的人想要認識更多人脈,想要更精裝的朋友圈,亦或是尋找對象,參與“拼貴飯”無疑是一種超級高效的人脈篩選。在經歷過幾次不純粹的拼貴飯后,FF對于貴飯搭子有了更多明確的要求。比如,見面只干飯,不詢問其他私人問題。可以拍照但是拍照時間絕對不可以拖延菜品的最佳品嘗時間等等。
因為是獨身子女,KK自小就很向往熱鬧的家庭聚餐。上海2022年的那兩個月時間,他吃了太多一個人的飯。當“拼貴飯”開始在小紅書出現以后,他果斷加入其中并樂此不疲,總能找到口味一致消費觀念一致朋友。朋友嘛,吃喝玩樂,吃是首位。
說實在人均一兩千的貴飯對她來說并不是家常便飯。但是每隔1-2個月,她都會參與這樣一次“拼貴飯”。但她有著更清晰的餐廳定位——西餐。對她而言,貴飯最重要的是“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是她努力工作的動力和目標。每次貴飯,她都會精心穿搭,并帶上專業的攝影裝備。當然,她在小紅書尋找的貴飯搭子,都是像她一樣的儀式感愛好者。可以互相幫忙拍照,并且能夠花一半的錢拍到和嘗到雙倍的菜品。特殊季節比如白松露,過千價格的白松露菜品可以多點一道,費用由幾個人均攤。默契好的搭子還能夠提前拍攝一些紀念日的照片用于后續精裝朋友圈(一般米其林或者黑珍珠餐廳預訂時備注紀念日都會有額外的驚喜)。
用精準協作對抗原子化孤獨,讓AA制付款成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鄭重投資。這大概是都市青年新的生存智慧。
他的第一拼貴飯經歷,只是因為一個人想吃南興園而不得。
老朱更熱衷于中餐貴飯。比起西餐貴飯只需要兩個人即可成行,中餐的“拼貴飯”講究更多,門道也更多。
這么多人的中式貴飯,費用不菲,如果第一次都是陌生人的情況,就涉及定金的收取。“風險整體來說通過組織和提前溝通基本可以避免。”不過總會遇到臨時有事而放鴿子的情況,所以從操作層面來說,約定好定金規則,飯局開始前反復確認檔期時間和店址,都是有必要的。
這是一個很考驗溝通和細節的活。這么辛苦的情況下,為什么會一直成為拼貴飯的組織者?當然是因為大部分餐廳的熟客福利啦。優先訂座,隱藏菜單,大廚甚至親自下灶等等。說到底,還是為了吃體驗最好的飯!
“會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有的時候你只想吃頓美味,但可能收獲了一個全武行或者一次詐騙。”
FF作為一個主力北京上海,但是四處出差也會嘗試“拼貴飯”的愛好者,給我們分享了很多貴飯的體驗。
北京話癆特別多,所以北京的拼貴飯基本上不會冷場,甚至可以天南海北地侃。我遇到過幾個大老爺們從美食聊到人生再聊到北京象征,最后從餐廳出來后勾肩搭背去天安門廣場看了升國旗的。
但是話癆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后面碰到過大家吃好了出來聊菜品的感受然后因為對同一個菜品評價不一打了起來。我記得特別清楚,那是一頓川菜,其中有一道回鍋肉,非傳統做法。有個哥兒們就說不對,然后開始大講特講傳統回鍋肉的做法,什么必須整條正片二刀五花,醬要用紅油甜面之類。但是另外一個哥兒們非常喜歡這個菜,開始反駁,最后以那個哥兒們的一句“你這是侮辱川菜!”然后扭打作一團開啟全武行。最后還是我們這些搭子報了警。
上海就不一樣,內斂克制也更洋氣,而且上海除了吃還有喝,尤其是各種葡萄酒。這里面特別震驚的一件事情是,有個紅酒銷售,參與了好幾次“拼貴飯”后開始生意飯局同時進行。很多fine wine 的確需要配額和人脈,他又的確是做這個行業的,大家開始信任他,好多人被詐騙了錢拿不到酒。故事的結局是那個哥兒們進去蹲了局子。
其他地區“拼貴飯”相對沒有那么成熟,飯局上交際目的的非常多,這樣有一個后果是,經常會陌生人“雌競”“雄競”。“雌競”還好,最多大家陰陽怪氣互懟幾句或者攀比點啥讓吃飯變味,“雄競”是真的會吵架和打架。所以我現在更偏向半熟人的“拼貴飯”。
FF雖然一直強調,只吃美食,不談其他,但還是和老朱還有其他幾個美食愛好者成為了朋友。元旦的時候,他們拼了一個私人定制旅行團,一起去FF老家玩,在成功嘗到了當地百年歷史的非遺美食之后,他們決定,今年再一起和另外的網友拼一次日本的米其林之旅,利用互相的人脈,可以一次性打卡十幾家米其林熟客預約制餐廳。
小紅書上還出現了“展覽搭子”“演出搭子”等新型回歸社交最初功能的“拼”文化。在現在這時代,似乎所有的關系都變成了可拆卸的組件,但當組件臨時拼接后又組成了更加精密的生活系統和社交形態。不過,當我們和陌生人感受一桌同樣喜好的美食及美食帶來的震撼,或許是某種文明形態和社交形態的悄然進化。
你和陌生人拼過什么?
有什么有趣的經驗和體會嗎?
歡迎評論和我們分享。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Garcia
撰文 / Polaris
圖片提供 / 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