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鬧社火,巨龍舞起來。 記者 尚洪濤 攝
元宵佳節,中國大地的圓月之夜一派燈火輝煌。這一天,關于年的狂歡是詩意化的、浪漫化的、狂歡式的,尤其以夜幕降臨時為最。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元宵節意味著春節的尾聲和春節慶典的最后一個高潮,這個被燈謎、花燈、社火和美味元宵環繞的節日,滿載著中國人的生活情趣與鄉愁。
燈火里的鄉愁
2000多年來,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這一天中國大地的萬家燈火璨若星河。
“正月十五是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中國人重要的時間節點,是辭舊迎新的生活的節點,元宵節既是獨立節日,也是春節的組成部分,是過大年最高潮部分的壓軸大戲。在傳統春節里,中國人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家庭團圓和親戚間的往來,由此進入到第二階段的整個社會層面的集體互動、娛樂狂歡。”著名民俗專家、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說。
“元宵燈會起源于漢代,自隋唐倡導,變成舉國狂歡,不耍燈就不叫過年。”王智表示,陜西以及全國各地的鬧元宵都與燈火、煙火有關系,送燈諧音送丁,寓意添丁加人、人壽年豐、多子多孫。送燈、追燈、打燈、撞燈、燃燈、完燈等習俗又引出各地著名的夜社火、地社火和盛大燈會,如周至的火龍、牛斗虎、夜竹馬,臨潼的龍燈社火,彬縣的燈山會,耀州的火亭子,蒲城的火流星,富平的打鐵花,安康的火獅子翻天印等。
據介紹,花樣繁多的紙扎燈籠在民間如百花爭艷:隴縣有金蟾燈、鳳翔有斗子燈、安康有竹紗燈、白鹿原有火葫蘆燈、臨潼有竹篾子燈、高陵有蓮花燈、長安區有獅子燈、花籃燈、聚寶盆燈……其中,白鹿原上的火葫蘆長命富貴燈完全保留著舊時的老模樣,代表著最古老、最典型的關中鄉村氣息。
另外,在關中地區還有一個充滿童趣的習俗——專屬于孩子們的燈籠會。依舊俗,娘家舅舅要給自家姐妹的孩子從出生起,連送12年燈籠,送燈時要配上蠟燭、花饃等,算作娘家給孩子每年一度準備的大禮,這也是鏈接血脈親情的最好方式。每當燈籠會的民謠響起,鄉村里的孩子們成群結隊地手提花燈,開始進行打燈、賽燈、碰燈、撞燈、燃燈的游戲,整個流程一氣呵成,充滿童真趣味。最終的燃燈寓意辭舊迎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一天,不僅是孩子玩耍的燈,甚至是大人耍的火龍、火獅子等最后也要燒掉送回“天上”,寓意新春到來日子紅紅火火、全家吉祥如意。如今,這載著鄉愁的場景已然在城市里漸行漸遠,成為長者們童年里的回憶。
記者了解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長安,平日里晚上是實行宵禁的,但唯獨元宵佳節期間除外。元宵節期間不但會集中展示唐朝人最豐富的夜生活,還會展示最明亮璀璨的城市街景。著名學者于賡哲告訴記者:“為了上街觀燈,長安城前后三天暫停宵禁,萬人空巷,男女雜游,也是談戀愛的佳期,因此才有了后代文人墨客生發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美好描述。”再往前追溯,據《隋書》卷六二《柳彧傳》記載,隋代所有城市在上元節這一天都有狂歡活動,不但通宵達旦,而且火光洞徹夜空,人們還戴上野獸面具進行狂歡。
“火樹銀花”的熾熱世界
歲月斗轉星移,三秦大地元宵節活動中還流傳著一幕幕來自鐵與火的“浪漫”:堅固鐵塊經千度高溫化為鐵水,一勺鐵水用木板等工具可以打出一個“火樹銀花”的熾熱世界。
“這是農民們最原始的鬧元宵方式,買不起煙花就打鐵水,在七十二行匠人中,只有補鍋匠人因為常常要化鐵水才在無意中生出打鐵水的娛樂,因為高溫極其危險,一般人望而卻步。”王智告訴記者,補鍋匠人掌握了溫度和火候,發現一滴鐵水進入空中可產生鐵花的秘密,“因為鐵水的溫度很高,流動經過的地方總有少許雜質,鐵水的溫度遠高于這些雜質的燃點,劇烈碰撞時就會產生鐵花。”
在白鹿倉景區的銅梁火龍鋼花表演中,鋼花藝人用火鉗夾住重慶銅梁特產的竹節“硬頭黃”,用竹節舀起燒化的鐵水拋向空中,另外一個藝人用蘸水的硬木板子向空中擊打,瞬間爆發出萬點“繁星”。四面8個藝人向場地中央擊打鋼花,而此時,赤膊上陣的舞龍隊在掄著木炭火流星和龍珠的藝人引導下沖入“火海”進行表演,場面無比震撼。
關中地區的社火各有千秋
秦腔在民間一直擁有一種別具一格的傳承方式——每逢春節或大型慶典進行“鎮場”的社火。源自秦腔題材的社火仿佛將各色秦腔人物請出舞臺,站上芯子走進人海。每一臺芯子的機關設計之精巧、繁復程度之絕妙堪稱一道奇觀。每當元宵佳節前后,社火巡游都會成為當地最吸睛、最熱鬧的慶祝活動。
傳承于西安臨潼的“馬踏青器山”社火包含“馬踏青器山”、秧歌、鑼鼓、竹馬、大頭娃、高蹺等多樣化的民間藝術形式,當地百姓每到元宵佳節期間都會組成200余人的表演隊伍,浩浩蕩蕩。“馬踏青器山”堪稱社火芯子中最復雜的一種,青花瓷盤環繞成“山”,裝扮成《白蛇傳》《西游記》人物的幼童們“金雞獨立”于“山頂”,每臺芯子大約綁著上百個瓷器,芯子行進過程中青花盤叮咚作響,碰撞出泉水般清脆的音色;方圓幾十里模樣最周正的幼童們化好戲妝,或站在一柄長槍上,或立在一根金箍棒上,復雜的機關讓觀者只覺分外驚險刺激,這都是鄉村百姓們傳承數百年的智慧的結晶。
時代在變遷,社火芯子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斷革新,從靠人抬的“抬芯子”到馬或拖拉機拉的“車拉芯子”,再到汽車牽引的“巨型芯子”……秦腔人物故事的內核沒有變,但芯子的形式從未落后于時代腳步。
《黃鶴陣》《收三肖》《廣成子罵陣》《殺四門》是臨潼卷子村背芯子的保留節目,背芯子不同于一桌一桌抬出來的芯子,是將幼童裝扮好后,再將整個芯子架和表演者捆綁在大人腰間,非常考驗“底座”背芯子的平衡能力;鄠邑區迎城隍的活動每年總能吸引十余萬觀眾……總之,活躍在關中地區的社火自成一格、各有千秋。聲勢浩大的社火民俗活動,載著無數秦人魂牽夢縈的鄉愁,載著父老鄉親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期盼,成為民間文化在春節里藝術形式最豐厚、最濃墨重彩的神來之筆。(記者 職茵)
威風凜凜 演繹秦人秦腔
代張楊竹馬表演現場。
在西安,起源于清朝順治年間的非遺代表性項目代張楊竹馬,取材于諸多秦腔劇目,將秦腔劇情、元素融入竹馬之中,成為流動的、行進中的廣場式秦腔表演,春節期間給臨潼的鄉黨和游客們帶來別樣的非遺味道。
代張楊竹馬,包含巡游和廣場表演兩種形式,常演的劇目包括《戚繼光斬子》《智取威虎山》《破寧國》《金沙灘》《回荊州》《下河東》等。
據了解,竹馬中的跑馬隊一般由8—12歲的小朋友組成。表演時,先以鑼鼓造勢,接著一聲炮響,身著特定服裝的馬排手持馬鞭,各自引導身套馬具、穿著秦腔服飾、背插彩旗的孩子們(俗稱馬娃)入場。威風凜凜的馬娃們粉墨登場之后,隨著引馬人馬鞭的引導和伴奏的鼓點節奏進行表演,竹馬時而徐行、時而奔馳、時而跳躍,并根據引馬人的指揮變換陣形和套路。其表演陣式包括“花大四門”“兩國交戰”“百馬分鬃”“內外城”“敬德一條鞭”“卷席筒”“紅五星”“金香爐”“擰門轉”“神龍擺尾”“大老碗”等十余種。
同樣是當地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竹篾子燈籠也在春節期間隆重登場,竹篾子扎制的各種蓮花燈、宮燈、兔子燈,搭配色澤鮮艷的彩旗在現場搖曳生姿,將表演氣氛烘托到極致。(記者 職茵)
“十面鑼十面鼓”:隊形多樣 場面蔚為壯觀
“十面鑼十面鼓”表演現場。
古戰場硝煙散盡,金戈鐵馬的傳說卻從未遠去。
在西安,鮮為人知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十面鑼十面鼓”相傳源自古代戰場。其代表性傳承人周春梅每年都幫忙召集60余位鄉親,元宵佳節在廣場上以震天響的氣勢演繹“十面鑼十面鼓”源自古戰場的傳說。
“十面鑼十面鼓”是一種象征吉祥的鼓舞,演變自軍陣對壘的場景,是西安市臨潼區一種特有的舞蹈藝術。“十面鑼十面鼓”十分講究陣型,其中十人敲鑼、十人打鼓,表演時鑼鼓齊鳴,隊形多樣,變幻復雜。在廣場表演時常用的隊形有“剪子交”“三桿旗”“游四門”“五角星”“白馬分鬃”“百鳥朝鳳”“太極圖”“珍珠倒卷簾”“龍擺尾”等十個圖形,猶如古代變幻莫測的軍陣。
周春梅的公公是上一任“十面鑼十面鼓”的傳承人,因為剛剛去世,她便挑起了傳承人的重任。周春梅告訴記者,村里現在留守老人居多,大家在農閑之余都可以出街表演、排練,而且這些藝人們都嫻熟地掌握了鑼鼓技藝,表演一絲不茍。上街表演都是六七十人的超大陣容,場面蔚為壯觀。
“十面鑼十面鼓”盡管傳承有序、隊伍龐大,但目前也存在不足之處,就是年輕人肯靜心學這門手藝的還不多,在年輕一代中未能形成完整的傳承體系。這讓周春梅十分遺憾,她期待將來年輕后生們能夠接手老一輩的技藝,將“十面鑼十面鼓”傳揚到更遠的地方。(記者 職茵)來源:西安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