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這首詩描述了正月十五元宵燈會時的洛陽皇城夜景,“火樹銀花”一語堪稱經典,常被后人引用。但是甚少有人知道在這首詩描述的上元燈會七天之后,就發生了逼迫女皇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這次燈會的背后,其實正蓄積著時代改變的暗火。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讓我們跟隨馬鳴謙的筆觸,穿越回千年前的洛陽古都,從唐詩里追溯上元燈節的歷史先聲,走進唐代洛陽風物與詩歌彼此映襯的千年長卷。
本文摘編自《唐詩洛陽記:千年古都的風物之美》
有刪減
正月十五日的
歷史先聲
“正月十五日”的祀祝古已有之,漢代有祭祀太乙(即天帝),南北朝時有祭祀紫姑神(宅神、廁神)。《藝文類聚》載:
《荊楚歲時記》曰:風俗望日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而祭,其夕迎紫姑神以卜。《史記》曰: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時到明。
正月十五日燃燈始于東漢明帝時,地點就在國都洛陽。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引《僧史略》云:
《漢法本傳》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謂之大神變。漢明帝令燒燈,表佛法大明也。
之所以在正月十五燃燈,實源于古印度佛教“大神變月”燃燈禮佛的風俗。《藝文類聚》卷四引《西域傳》云:
摩揭陀國正月十五日,僧侶云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中國節氣,與印度遞爭半月。中國之十六日,乃印度之初一日也。
到南北朝,佛教隆興,正月十五燃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宮中至正月十五日即大張燈火,當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代稱正月十五為“元夕”或“元夜”。據《隋書·柳彧傳》載,隋文帝時正月十五日游樂的風氣已經很盛,而且非僅都城一地,已是各處外州普遍流行,其繁鬧喧嘩如同古代的“狂歡節”,以致大臣柳彧曾上奏要求禁絕:
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內外共觀,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廣幕陵云,袨服靚妝,車馬填噎。肴醑肆陳,絲竹繁會,竭貲破產,竟此一時。盡室并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穢行因此而生,盜賊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實有由來,因循敝風,曾無先覺。非益于化,實損于民。請頒行天下,并即禁斷。
隋文帝是準奏了,可他的繼承者隋煬帝是喜歡這樣的熱鬧排場的。大業六年(610),隋煬帝下令在洛陽皇城端門前布燈設戲,規模盛大。煬帝本意是借此與西域各國締結通商之約,故其形式類似由皇室主導的大型游樂節目。他曾登樓作詩,即《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這是隋唐上元日詩作的先聲。
▲電視劇《花間令》中的燈會,圖源網絡
蓄積著時代改變的暗火
的上元燈會
唐代的上元夜燈會游樂,場面也很盛大。不過,初唐官方推崇道教,受此影響,正月十五又稱“上元日”“上元節”,從命名上就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雙重色彩。
調露二年(680)上元夜,陳子昂曾與洛陽士人一同觀燈夜游,以《上元夜效小庾體同用春字》同題吟詩。在同行的長孫正隱以賦體寫成的序中,對當時燈會情形描繪十分詳盡:
重城之扉四辟,車馬轟闐;五劇之燈九華,綺羅紛錯。茲夕何夕,而遨游之多趣乎!且九谷帝畿,三川奧域。交風均露,上分朱鳥之躔;溯洛背河,下鎮蒼龍之闕。多近臣之第宅,即瞰銅街;有貴戚之樓臺,自連金穴。美人競出,錦障如霞。公子交馳,雕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尋稅馬之津;爭渡河橋,似向牽牛之渚。實昌年之樂事,令節之佳游者焉。
劉肅《大唐新語》則記載了神龍元年(705)的一次上元燈會:
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游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夸競。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作者數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為絕唱。
這次上元燈會也是與詩歌文學結合最緊密的一次,賦詩文士竟達數百人,貌似當時還有評定(評定人很可能就是上官婉兒)。蘇味道這首《正月十五夜》就是這次詩歌賽事的奪魁之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由詩中內容可知,這次正月十五燈會的中心還是在皇城端門前。金吾衛士取消了例行的宵禁,天津橋的鐵鎖也打開,任游人往來。這首五律精于勾勒氣氛,“火樹銀花”一語堪稱經典,常被后人引用。蘇味道雖然因處事圓滑得了個綽號“蘇模棱”,但詩寫得還是很不錯的。他在洛陽的住所就在宣風坊北街之西,離端門不遠。另須提一下的是,此次上元燈會結束7天后(正月二十二日),就發生了“神龍政變”。太子李顯(即唐中宗)聯合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迫使女皇武則天退位,李唐復辟。這次燈會的背后,其實正蓄積著時代改變的暗火。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上元節,圖源網絡
上元燈會的應制詩
與頌圣
此后,唐代皇帝多有親臨上元燈會,甚至微服觀游的,譬如唐中宗。
《舊唐書》卷七“中宗紀”載,景龍四年(710)“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因幸中書令蕭至忠之第。是夜,放宮女數千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者。丁卯夜,又微行看燈”。當時上元節延續了兩晚,因為放宮女出游,還發生了宮女逃逸事件。這年六月,唐中宗就中毒駕崩,據《舊唐書》卷七載:“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后合謀進鴆。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龍殿,年五十五。”李顯此前蟄伏武則天羽翼下多年,如此下場亦復可悲可嘆。同月,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誅韋后、安樂公主等,史稱“唐隆政變”。
除了唐中宗,還有唐睿宗。
《舊唐書》卷七“睿宗紀”載,先天二年(713)“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門觀燈,出內人連袂踏歌,縱百僚觀之,一夜方罷”。張《朝野僉載》卷三也記載了當時盛況:“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長安、萬年少女婦千余人……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這一年也有重大事變。七月,李隆基與郭元振、高力士等合力誅除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被賜死,是為“先天政變”。唐玄宗一舉掃除了最后一個政敵。
開元天寶年間,上元夜燃燈更為隆重。天寶三載(744),唐玄宗正式下詔:“每載依舊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開坊市門燃燈,永以為常式。”至此,上元節燃燈三日成為定制。這是全國通行的詔令,洛陽當然也是如此。《明皇雜錄·逸文》就記錄了某年在洛陽的一次大型布燈:
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影燈,設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設蠟炬,連屬不絕。時有匠毛順,巧思結創繒彩為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韻。乃以燈為龍鳳虎豹騰躍之狀,似非人力。洛陽上陽宮的這次燈會,豎起了30間燈樓,高達150尺;燈樓上又用彩燈搭制成“龍鳳虎豹騰躍之狀”。
開元年間“李謨偷曲”故事,也發生在洛陽上元日燈會之時。不但皇城內外布燈,皇親貴胄府邸中也大起燈樹。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楊國忠子弟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紅燭圍于左右。”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上元節,圖源網絡
孫逖有《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記錄了洛陽皇城應天門內燈會盛況,中有排演武則天創制的字舞:
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
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
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
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
上元夜應制詩還有王維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燈繼以酺宴應制》,從內容來看是作于長安。
沈佺期的《夜游》則描摹了上元夜洛陽城中傾城夜游的盛況。
今夕重門啟,游春得夜芳。
月華連晝色,燈影雜星光。
南陌青絲騎,東鄰紅粉妝。
管弦遙辨曲,羅綺暗聞香。
人擁行歌路,車攢斗舞場。
經過猶未已,鐘鼓出長楊。
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也是寫洛陽上元夜,視點落在外郭的坊里,有街坊四鄰的宴飲、燈樹和貴門女子: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李商隱有《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李商隱在洛陽和長安都生活過,自然早就看過都城燈會。這年上元日他身在外州,不得返京。從詩題中的“恨”字來看,他很想念帝都生活。
丁澤在唐代宗大歷十年(775)乙卯科東都狀元及第,同榜進士27人,其中就有我們熟悉的王建。丁澤這首《上元日夢王母獻白玉環》非常奇妙,記錄了上元日做的一個夢:
夢中朝上日,闕下拜天顏。
仿佛瞻王母,分明獻玉環。
靈姿趨甲帳,悟道契玄關。
似見霜姿白,如看月彩彎。
霓裳歸物外,鳳歷曉人寰。
仙圣非相遠,昭昭寤寐間。
他夢見了自己上朝,看到王母飛降宮中,向天子獻上玉環后又飄然而去。丁澤做了這個夢,寫到詩里就是一奇。這樣的“夢之詩”在唐詩里面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一例吧。當然,寫出來也有頌圣的間接用意。
《唐詩洛陽記:千年古都的風物之美》
作者 馬鳴謙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京東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本書是《唐詩洛陽記:千年古都的文學史話》的姐妹篇。從唐詩中的生活風物這一側面,努力呈現古都洛陽的細節面貌。有如一幅古都洛陽的城市導覽圖,依循由外而內的空間順序展開書寫,從都城周邊的驛道、離宮至城內的宮闕、河道橋梁、里坊與寺院,囊括了唐代洛陽大部分的地標名勝,結合這些地標上留存至今的文化遺跡、歷史記載與傳說,描畫出一幅立體、浪漫、瑰麗的古都畫卷。繼而筆致從城市空間轉入歲時節氣、造園、麗人與花卉等主題,從大量風格各異的詠洛詩入手,生動展現了唐代洛陽城市生活的諸面相。字里行間既充滿了詩歌文學的風雅趣味,也流動著洛陽唐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光影。
馬鳴謙
生于蘇州,祖籍浙江紹興,作家、詩人、譯者。著有長篇歷史小說《隱僧》《無門訣》《降魔變》等。小說創作外,也從事文學譯介,已出版奧登文集譯作三種,分別是《戰地行紀》 《奧登詩選:1927—1947》和《奧登詩選:1948—1973》,此外還譯出了狄更斯小說《雙城記》和《松尾芭蕉俳句全集》。近10年來潛心鉆研中國古典文學與藝術,計劃陸續寫成以唐代詩人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為主題的“詩人傳三部曲”。《唐詩洛陽記》2本正是小說三部曲的真實背景與歷史舞臺。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