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人們應該停止尋找宏大的意義,開始為微小、簡單的東西而活,比如孩子的笑聲、綠色的草地。
——伊多·格芬
《耶路撒冷沒有海灘》
在今天這個喜慶(但不放假)的好日子,編輯部攜已破殼的新書和正在孵化的選題們,向大家拜個晚年,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新的一年,祝愿大家能在奔涌的洪流中握緊船舵,偶爾累了,可以隨時翻開一本書,棲息于安寧踏實的角落。也許某一刻,生命會因一段話、一個絕妙的用詞而就此改變。
以下為2025年新經典文學類新書預告,哪些作品是你正在關注和期待的呢~
名家新作
01
《世界上的迷路者》
余華
余華最新文集,收錄四十余篇文章,談寫作,談閱讀,談人生。既是一場創作生涯的整體性回顧,分享寫作的迷茫與收獲,追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長篇幕后故事;也是一份閱讀清單,描繪與生活并行的另一種文學人生。
多年的寫作與閱讀告訴他:
未來充滿冒險,充滿不可戰勝的神秘,然而只有經歷最鮮明有力。
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02
《覺醒者們》
[日]東野圭吾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東野圭吾新作,5女主懸疑,上市即空降東販、日販銷量總榜TOP!
東京,惠比壽。
在離開主干道的寂靜小路上,有一家隱世小店——酒吧“TRAP HAND”。來這家店的客人看上去再尋常不過,卻有兩個并不明顯的特征:有錢、有秘密。
最近的客人里,有某人的女兒,某人的情人,某人的兒媳,某人的母親,某人的準新娘。她們來的時候都帶著苦澀的秘密,但她們來到這里,就不打算只做沖突里的受害者。
“愛你的人不會回來了。”
但你還有一個反轉受害者角色的機會,這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
03
《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出版《霍亂時期的愛情》后第二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又寫下一部同題材戲劇《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這是大作家創作生涯唯一的劇作品,曾被拉美各國和西班牙多次搬上舞臺,首次譯介為中文。
“社交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厭惡。”加西亞·馬爾克斯以暴風驟雨般的獨白劇形式,將表面幸福的婚姻生活暗藏在地毯下的渣滓一股腦抖落出來:那些男人聽不見、女人咽下去的話,這一次,不吐不快!
04
《動物園籠中漫步》
暫定書名
[阿根廷]胡里奧·科塔薩爾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生活如此執著地模仿藝術,是為了回報它們。”科塔薩爾如此執著地創造神奇動物,終于發現我們自己其實正是故事中的chiikawa(可愛的小生物)。
本書收錄科塔薩爾所有與“動物”相關的小說,含部分中文首次譯介作品,搭配44幅全彩插圖,風格迥異,從剪貼畫到超現實達利般目眩神迷。
你站在籠外看動物,看動物的動物在籠內看你,故事裝飾了你的幻想,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05
《云朵的道路》
格非
《云朵的道路》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格非的最新隨筆集,全書共收錄十篇文章。格非從自身經驗與閱讀寫作隨想出發,談掉隊,談焦慮,談情感,談道路,懇切回應當下困惑。
面對規則與體制,個人選擇還有沒有意義?在崇尚情緒穩定的時代,做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有錯嗎?如果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那么是否也可以選擇隨波逐流?在道路密布的今天,為何我們仍覺無路可走?
這是一部溫和堅定又汪洋恣意的書,在人人都恐懼不確定性的年代,它把文學與故事編織進日常與人生,鼓勵我們去冒險,去碰壁,去掉隊,去走向未知。
06
《超低空飛行》
李洱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李洱的最新文學筆記,以批評者之姿態貼近、觀察文學現場,以寫作者之本能參與、表達文學現場。
全書共分三輯,輯一、輯二眼光向外,著眼當代,閱人、閱世、閱文,剖析、解讀同代人的創作。既包括對汪曾祺、史鐵生、張潔等逝者的追念和回憶,也涵蓋對莫言、格非、張煒、梁鴻、何向陽等同道的賞鑒與評論,以李洱之口與心,道出了他人所不能道的幽微與精彩。輯三回歸自身,集中展示了作者的閱讀興趣和創作經驗,關于如何讀經典、如何悟文心、如何寫自身。若你對閱讀與寫作之得失有所希冀,此輯或許可以作一管窺。
置身中國當代文學場域空間,與書本之上與筆墨之外的文與人,一起在場。
本土原創
01
《占有》
蔣方舟
蔣方舟迄今為止最重要作品,一部虛構的自傳。
關于母女,關于成長,關于女性處境,關于一個轟然駛過的時代。
“從你開始,我要用你的眼睛看一遍世界。然后,我要重新降生我自己,我要重活一遍。”
小說以主人公從書本上認識世界、經歷現實世界的順序依次展開,塑造了一個乖巧、有討好型人格、有一些寫作天才,拼命通過寫作來證明自己的女性,在紙媒時代、古典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時代的遭遇和成長。
02
《火空海》
暫定書名
七堇年
在深入探索戶外運動五年之后,七堇年學會了攀爬雪山、操作滑翔傘、野外攀巖、洞穴探險,人過三十,終于學會了像溪流一般活著。
這次,她決定將沉迷的戶外世界融入小說創作,在短篇小說的濃度里,實驗極限的人生。
九篇小說對應九種活法、九種克服人生的無聊與荒蕪的方式。在一日三餐地老下去的日子里,尋找一點腎上腺素的感覺、活著的瞬間,叩問人之為人的終極命題。
反日常的題材,小路上的人,在曠野的冷冽,在內心世界的幽微之地,體會那些細小的惡與微弱的善。
03
《觀音巷》
暫定書名
郭玉潔
《觀音巷》是資深媒體人、作家郭玉潔的首部小說集。五個故事,分別聚焦五個不同處境的女性:
西北荒漠小鎮里的小女孩魚鉤,正面對人生中的第一次別離和愿望的破滅;和丈夫出國旅行的年輕女孩,隱忍著親密關系中無聲的罅隙;一次時空游戲,讓中年女性多麗穿越回學生時代,重新審視青春、自由和它的代價;糊里糊涂的小姨,迎來一筆意外之財,也牽扯出一個隱藏的秘密;無鄉可回的奶奶,在城市里尋找自己新的人生……
故事里的“她們”雖身處不同的社會階層、年齡階段,但“她們”所面臨的每一種困境和現實中的每位女性何其相似,郭玉潔借“她們”的處境發問,娜拉選擇出走之后,我們面對的會是什么?我們該如何自處?
04
《臍帶紀事》
暫定書名
金蕨
女性以子宮孕育后代。她與子女之間的聯結,是為“臍帶”。但臍帶,在出生伊始便被剪斷。她們的歷史也被剪短,成為家譜里的“枝節”,附在丈夫身旁的外氏,又或是隨著出嫁被掐去的女兒。
本書包含十個關于女性長輩的故事,以作為后代的我們的“找尋”為起點,知曉她們的姓名,打撈她們的生命史。
她們總是會推辭“我的故事沒什么好說的”,在一次又一次詢問之后,她們終于展露被自己視為平淡、普通的一生曾有過的褶皺。
這十份關于她們的備忘錄,既是普通人的生命史切片,也是對我們彌足珍貴的“她”的留痕。
05
《伶仃世》
索耳
長篇小說《伶仃世》是青年作家索耳的全新作品,以肆意的想象力,架構了二十世紀瑰麗繁復的南方時空,描繪奇異陌生的世界。
小說由六章組成,首尾兩章圍繞“我”對阿嬤身世的好奇和探尋之旅展開,在不斷探尋前人蹤跡的過程中,舊世紀的四個故事也加入進來,構成小說的不同聲部:一位去國遠游的南洋商人、一戶不肯上岸的水上人家、一對流連失所的西貢歸僑姐妹、一個在“世界工廠”打工的外省人,他們徘徊于故國和新土之間,尋找歸處與來處。
他們雖是獨立的個體,命運和記憶卻暗自交叉,濃墨重彩地勾畫一百年的南方時空。故事聲色紛繁,隱隱指向阿嬤童年時所做過一連串的華彩之夢。
06
《風吹起了月光》
王柳云
素人作家王柳云的長篇小說,也是她的第一部虛構作品。
因父親拋棄家庭,母親外出打工,幼小的月兒被迫獨自留在鄉下,輾轉于各個寄養家庭與學校間。她遇到了悉心照顧家人卻遭到嫌棄的四大姨媽,擅長講故事卻死在無人陪伴的黑暗中的喜奶奶,為“仇人”料理后事的三奶奶,身世各不相同卻同樣坎坷的同學們……
過早接觸成人世界的殘酷給予了她敏銳的洞察力,讓她能夠冷靜地觀察那些她或許還不能理解的事物。同時,天性中的善良與單純又讓她保留了孩童對于外界的浪漫想象。
通過她的視角,作者向讀者展現出的是一個溫暖與殘酷并存的鄉間世界,一個煙火氣濃重的人間。
獨家引進
01
《好萊塢往事》
[美]昆汀·塔倫蒂諾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美國著名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首部小說。昆汀兩獲奧斯卡原創劇本獎、一獲戛納金棕櫚,是暴力美學代表人物,憑《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等收獲無數粉絲,這一次,在小說中體驗極致的昆汀風格,比電影更自由、更性感、更廣闊。
2025開年,山火襲擊好萊塢。而在昆汀筆下,1969的好萊塢,新舊交替,黃金時代已去,人們各自在混亂中尋找出路,小說中真實和虛構不斷交替,以筆重構歷史,用一場大火吞噬時代的夢魘,寫就一本獻給電影的情書。
02
《年齡是一種感覺》
[加拿大] 海莉·麥克吉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一出美麗又漫長的女性生命獨角戲,陳魯豫首本獨立翻譯譯作。
12個小故事,關于成年后的你,關于友情、愛情、親情和你在“關鍵時刻”的選擇。現在,故事將從你的25歲開始講起。
12個小故事,解鎖【盲盒閱讀】新玩法:可以一次體驗12個故事,也可以隨機選6個跳讀,讓沒選的故事成為沒走的“另一條路”——無論選不選、怎么選,都不會犯錯,生命允許一切發生。
送給每一個被社會時鐘困住的你:你走或沒走那條路,都可以,都沒選錯。
03
《狐貍與我》
暫定書名
[美]凱瑟琳·拉文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一個15歲便逃離原生家庭的女孩,靠著一邊打工一邊讀書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她在荒野上為自己修建了一座房子,從此與山林、河流、鳥獸相伴而居。她熱愛大自然,但也渴望城市里舒適穩定的生活;她享受獨居野外的自在,也隱隱擔憂偏離主流生活的風險。曠野還是軌道,究竟該怎么選?就在她搖擺不定之際,一只狐貍出現在了她身邊……
這是一個動人的友誼故事,是一場探尋心靈之旅,是一本妙趣橫生的自然科普書,也是一部當代《小王子》。
本書獲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鸚鵡螺圖書獎,入圍《紐約時報》暢銷榜單。
04
《完好如初的名字》
[西]哈維爾·馬里亞斯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完好如初的名字》是西班牙當代著名作家哈維爾·馬里亞斯的謝幕之作,中文版首度引進。這部小說延續了馬里亞斯對秘密、背叛等主題的書寫,探討正義與暴力的矛盾,以及個體尋求自我的努力。
對于退役特工托馬斯·內文森來說,人活于世就是一種危險,從年輕時起,他的全部人生就取決于別人在他身上看見的東西,他被別人定義,也被別人利用。
如今他面臨著一項任務:從三個普通的女人中,找出并處決那位曾制造過慘案的恐怖分子。但關于這次任務的一切都很模糊,內文森陷入空前的猶疑與焦慮: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殺人才稱得上正義?他該如何選擇,才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生命?
他再也不想讓自己如此唾手可得了。
05
《本心》
暫定書名
[日]平野啟一郎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本心》是日本當代著名小說家、芥川文學獎獲得者平野啟一郎的最新力作,以文學之筆探討在科技席卷的近未來,關乎自由死、親密關系、存在意義、貧富差距等的恒常生命議題。
在“自由死”合法化的近未來世界,因一場意外事故,石川朔也失去了相依為命的母親。而就在去世前,母親曾向朔也透露過“自由死”的愿望,卻遭到他的強烈反對。近半年的迷茫與猶豫后,朔也決定使用最新技術VF(Virtual Figure),讓母親以虛擬現實的形象“重生”。一方面,從基于數據運算而產生、沒有“心”的“母親”身上,朔也能尋找到母親選擇“自由死”的真實想法嗎?另一方面,朔也從母親生前的醫生、女性好友、作家情人口中得知的被隱瞞的驚人事實,也漸漸拼湊出一個與他所知的母親全然不同的形象。
06
《人生游戲元年》
[日]麻布競馬場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麻布競馬場,日本最神秘90后。2021年起在網絡上發表小說,過著CBD上班族×蒙面作家的雙面人生。《人生游戲元年》是其代表作,入圍日本最權威的文學獎“直木獎”。
卷不動,又躺不平——在努力不再流行的時代,什么才是人生的解法?《人生游戲元年》在日本Z世代讀者中引發廣泛共鳴,被譽為真正書寫“這一代人”個性與困境的小說。
“我想做最低限度的工作,不被解雇就行,每天準時下班,然后去跑步。
應屆生沼田在面試時說。他不僅順利入職,還被社長邀請加入戰略部!當然,沼田拒絕了,并自愿抽走被其他人稱為“人才墳場”的下下簽。
十九至二十五歲,沼田穿梭于一群又一群出身名校的社會“新玩家”中,嘲笑一切、旁觀一切,什么也不做。不過,他真的能安享“躺平”的人生嗎?
07
《歸來的蟬》
[日]櫻田智也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推理界的黑馬作家櫻田智也的溫暖之作。
在這里,有一位癡迷昆蟲研究的“呆萌”偵探,縝密推演自然與人的奇巧連結:
喪生的少女在森林里復活,偵探通過樹上鳴蟬揭開了一段心酸往事;
科普作家突然失蹤,直到一種螢火蟲牽連出交易的內幕;
中東游客在日本墜崖而死,他的圣甲蟲掛飾成為破案的關鍵……
5個短篇懸疑故事互相關涉,揭開人性深處的秘密。
善惡或許無解,推理和博弈的盡頭,終是人心。
08
《燒紙》
[韓]李滄東
外版封面,僅供參考
《燒紙》是韓國著名導演、作家李滄東的短篇小說集,收錄包括《燒紙》《火與灰》《戰利品》等名篇。李滄東以冷峻拙樸的筆觸和不乏詩性的細節,從普通人的細碎日常切入,探尋被生活隱藏的真實。
11篇故事,仿佛11場逼真到令人頭皮發麻的電影。那些為東亞社會所共享的,從個人到集體層面的痛苦、疏離、背叛與恐懼,如火與灰般不斷地從這些故事的地表沖出。
但向上飛揚的,除了痛苦,還有人對抗痛苦的樣子,以及在這個屢遭剝奪與損毀的世界上,那些仍不放棄追尋良善與美麗者的動人面孔與眼淚。
09
《父親的解放日志》
[韓]鄭智我
一本背叛整個韓國的小說。
10萬字,只寫父親3天的葬禮。
父親死了,撞上電線桿死的。一個一生“徒勞”的倒霉蛋,一個韓國的赤色分子,前半生打游擊、蹲監獄,后半生在農村管閑事。愛操心卻被嫌棄一輩子,最后就這樣結束了他一本正經的人生。
葬禮上來了許多人。斷了來往的親戚、有名望的官員、出獄的犯人、叛逆的不良少女……上到七八十歲,下到十幾歲,愛他的、恨他的,意見相左、水火不容的,都聚在這小小的吊唁廳里,互不干涉地悼念。
他們與父親相知相交,彼此間也有過不可逾越的圍墻。但現在,在葬禮上,一種微妙的和平涌動,一種或許只有在死亡面前才能實現的和平。
也許,父親一直為之奮斗的,就是葬禮上的這個畫面。
10
《向著父親走去》
[韓]申京淑
生活中有突襲。父親的人生完全由突襲構成。
我決定回鄉照顧獨自留守的父親。然而,和他待在一起越久,我越發覺自己根本不了解父親。夜半的躲藏和淚水、囤積的快遞箱、笨拙的手寫韓文、燒毀的信件……父親背負著戰爭、疾病和動亂留下的傷口,卻依然堅韌地活著。
繼《請照顧好我媽媽》后,韓國作家申京淑以家之名,再出新作,用文字打撈起藏在父親心底、沒有說出來的話語,為無數和父親一樣的歷史的沉默者們賦予聲音,字里行間涌動著細碎的溫情。“活著不一定非得往前走。如果回頭看到更好的,也可以回去。”
11
《故鄉無用》
[馬來西亞]馬尼尼為
臺版封面,僅供參考
馬尼尼為首部長篇,以虛實交錯手法寫上個世紀中移居馬來西亞的家族,寫賣咖啡養活一家十四口兒女的外公,寫生病高燒不事生產的阿姨,寫那些沒有發達、迷信、病怪、自殺的無用的同村人,寫女兒眼中勞苦一生單純良善的母親。
馬尼尼為以「無用」一詞形容自己的馬來西亞故鄉,她寫自己家族里那些沒有學歷、艱苦謀生、病了瘋了甚至永無發達之日的人是無用之人,那片成長之地則成了無用之鄉。但她寫道:“但是這些東西已經在我體內生根發芽,只有我對這些人有興趣,對這些事有興趣。”為此,她用故事記得他們,用詩歌頌它。
除了以上書目,編輯部還有更多驚喜在細細籌劃中,讓我們保持好奇,期待今年繼續與大家在閱讀中相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