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意志銀行出的一篇名為《China eats the world》的報告在互聯網和朋友圈瘋傳,因全文非常積極地長期看多中國資產而被網友討論。
然而,由于我們這幾年經濟基本面壓力較大,再加上大a劇烈震蕩,絕大多數網友對國外投行的看法都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捧殺”。
對此,我想借助于德意志銀行的報告談一談我對大a的看法,并談一談其中的風險和機會。
(注:本文所述謹代表個人觀點,不做投資參考,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通讀完德意志銀行報告的全文,他只說了一件事:中長期看多中國資產,2024年是牛市的開始,未來港股和大a會創新高。
而看多的理由概括起來有兩個:
1、目前中國資產很便宜——即,估值處于“折價”狀態;
2、政策與經濟周期共振,會讓我們的經濟好起來。
至于報告中談日本、談“斯普特尼克時刻”、金融自由化等,皆是為上述理由做的補充、佐證。它們起的作用就像“催化劑”一樣,一旦開始就會誘發搶購中國資產的狂潮。
比如,春節期間橫空出世的DeepSeek讓節后科創概念股連續上漲幾天就是這個道理。
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筆者認為,最近半年的政策基調確實在為大a營造牛市的結構,但由于政策對整個經濟復蘇的支持力度相對溫和,結果很可能會讓大a呈現出“結構性”牛市的特征!
我所以這么判斷的核心理由也有兩個:
其一,高層對股市的流動性支持在不斷擴大,會帶動大a的估值提高——這為大a走牛創造了必要條件;
其二,在“防風險”護航產業轉型的大基調下,刺激政策不會太過激,而會有非常明顯的“選擇性”——這會讓大a中的上市公司牛逼的更牛逼,不牛逼的更加無人問津。這一條僅僅能確保上市公司的賺錢能力不會下滑或者下滑的過快,是兜底的作用。
接下來說一說我的理由和德意志銀行兩個理由的漏洞。
先說第一個。
在我看來,從去年9月大a開啟的反彈,主要是因為高層給股市注入了流動性,并且一直在視情況而不斷加碼。
不信大家可以回顧一下過去半年的關鍵事件以及大a的反應,基本上大a反彈的時候都有政策在背后支持:
2024年9月24日,央行降準、降息并創設兩個支持股市的貨幣工具;
12月12日,大會確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2025年1月13日,央行行長在亞洲金融論壇講話,穩匯率、加大兩岸市場互聯互通;
1月24日,6部門推動長期資金入市安排,每年大約1萬億;
1月27日,央行少見地于收盤后搞了1.7萬億的逆回購操作;
正是由于央行放水、給股票轉換國債(互換工具)提升身價的機會,正是由于其他各部門不斷在引導資金入市,才讓股市能有更多的活水、有更多的流動性。
而接下來大a究竟會有多牛,第一點要看的還是高層會如何加大流動性支持,而非經濟基本面如何。
相反,我非常不同意德意志銀行所謂的“便宜就是買入時機”的觀點。
這個觀點成立的底層邏輯是“價值回歸”。
然而,價值回歸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必須要有“趨勢反轉的動力”,否則就會出現下跌趨勢持續很長時間甚至“破位”的情況。
比如日本泡沫破滅后的連續下跌10多年的日經225,比如2020年的負油價。
所以,德意志銀行拿便宜說事玩的還是價值回歸的那一套,它對于我們的大a并不適用,否則也沒有那么多xx點保衛戰了。
至于第二個理由,我認為德意志銀行的判斷過于樂觀了。
在他看來,我們的經濟政策開始從“生產導向”轉向“消費驅動”,會帶動上市公司快速盈利,再加上央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會讓借貸成本下降,上市公司會有更多的利潤空間......
這套邏輯看起來很完美,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第一,我們的經濟模式雖然對消費有所傾斜,又搞了一波消費券補貼,但重點仍然以“投資、生產”為主,這可以從今年各個地方兩會對投資的安排知道。
況且,在經歷疫情三年、居民負債處于高位的情況下,幾十億的消費補貼體諒還不足以扭轉乾坤,否則企業端早就開始補庫存、帶動ppi逆襲了。
第二,央行寬松的力度與市場的訴求還存在一些差距。
國債收益率作為持有人民幣可以拿到的無風險收益,它在不斷下跌,說明市場中有錢的和想借錢的經過博弈,只能接受這么低的利息。
現在1年期國債收益率1.26%,遠低于政策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購)1.5%,10年起國債收益率1.62%,更遠遠低于5年期lpr3.6%...這都從側面說明我們的經濟還需要進一步降息壓降成本。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機構甚至央行都在不斷重復還會降息的原因。
經濟需要更低的利率才能“適配”!!
除此之外,德意志銀行忽略了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壓縮地方負債規模,在“防風險”。這就注定政策的重心是“去債務風險”,而非拼命擴大負債刺激經濟。
這一點可以從去年11月份的10萬億用于地方化債而非讓地方增加投資或者不補貼消費看出來。
總之,筆者認為我們的大a在高層不斷增加流動性+經濟政策的基本穩為加碼,大a整體確實有從“折價”向上反彈形成小牛市的意思。
至于大牛還需要更強有力的政策出臺迅速讓經濟從低通脹的環境走出來,讓居民有收入、企業有盈利才可以。
那么在這種局面下我們應該怎么配置大a呢?
我認為中長期可以搞的兩個:
第一個是大消費類。
由于這幾年老百姓手里沒錢,很多商品都在低價競爭,它們對經濟政策向消費傾斜的反應更敏感、更有彈性。
第二個是科技類的ETF,近半年它最強。
比如,從科創板中抽取30只市值較大且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科創AIETF(588790),今年1月初開啟的集體反彈,它表現的就非常亮眼,遠超大盤指數20%。
(圖片來源:同花順)
正所謂強者恒強,資金在用溢價的方式搶購,背后就是因為在股市流動性很足的時候,大家風險偏好就會變得積極。
而且,隨著DeepSeek的成功,以及負責人被高層接見,更多的資金扶持和產業加碼會進一步涌往該行業。
我相信,今年3月大會還會把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列在今年的投資發展目標,昨天某會提出要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就是前奏。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