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給我發來一組“元宵節”照片,沒有拍攝時間,看街景、服飾、標語應該是某屆霧凇冰雪節期間松江路展示彩燈的情形。鑒于吉林市舉辦第一屆霧凇冰雪節的時間是1991年,因而覺得這組照片很可能拍攝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同時出現大量彩燈,感覺整條街張燈結彩,確實有捎帶著慶祝元宵節的可能。
之所以有慶祝元宵節的揣測,源于吉林老話早有所云“正月十五雪打燈”,元宵節在我心中也有“燈節”的印象。其實春節時家家戶戶就會高懸傳統的大紅燈籠,元宵節懸掛的則是造型特殊的花燈。舊時元宵節前后三天,吉林城衙署、住戶都點花燈,旺盛的需求使得從初七到正月十六白天,吉林城的牛馬行街會專門開設“燈市”。街道兩邊眾多商鋪陳列大批待售花燈——花燈皆是匠人手工扎制,造型紋樣千奇百怪,盡顯精巧。
待到正月十五夜,吉林城條條街巷,座座宅院,燈火輝煌,如星河落地。游人提著小燈籠徜徉燈河之中,賞燈之際,還會在陸離搖曳的燈光下“破悶兒”,更讓人們生出無限的游興。所謂破悶兒,就是猜燈謎,懸燈者一般會將謎語寫在卡片上,附在花燈上,一燈一謎。
這個習俗由來已久,猜對元宵夜的燈謎,還會得到一些小彩頭。本人就曾猜對過一個字謎得到一塊繪圖橡皮的獎勵,當時只覺那老式宮燈越看越美。很遺憾如今的元宵節花燈越來越美觀,破悶兒的文化內涵則多被舍棄。
扭秧歌是元宵節的另一重頭戲,也是東北地區特殊的巡游。舊時秧歌隊大多由基層政府和大買賣商號資助,臨時組隊,但表演者卻都是名噪一方的行家里手,和現在民間常設秧歌隊以休閑健身的愛好者居多不同。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秧歌表演是在很小的時候,恍惚記得當時東方電影院剛剛落成,某秧歌隊在電影院門前的小廣場上表演。作為孩童,我主要看熱鬧,當時只覺得表演的隊伍中,踩高蹺的最有技術含量。于是,和伙伴們一下子開啟了心智,紛紛發動主觀能動性,選擇各種帶杈的家伙器物當作高蹺玩耍。
被孩子們當作高蹺的用具中,鐵鍬是常客,還記得有朋輩雙手各持一把板鍬,雙腳各踏一鍬,只利用鍬尖與地面接觸,在雪地中飛奔。其身后則是一群孩童雙手掐住一把鐵鍬的鍬柄,雙腳分踏此鍬的鍬沿,一彈一彈,如小蟲般彈躍追隨。遺憾的是現的扭秧歌更多的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基本看不到踩高蹺的,也沒有沿街巡游;更遺憾的是當年我們那么喜愛高蹺,成年后卻沒有一個人精于此道。
我從小就喜歡元宵節、中秋節之類有明確、特殊甜食的節日。大約在四五歲的光景,在永昌胡同的鄰居家,我看到老奶奶用碩大的瓷盆“搖元宵”,也從她的口中知道南北元宵的差別——南方的元宵叫湯圓,是如包餃子一樣,用糯米皮包餡而成。
上小學后的暑假,在奶奶家的葡萄架下寫作業時,最惱東方電影院用高音喇叭,不厭其煩地播放歌曲。當播放《賣湯圓》歌曲時,我常會用自己的方式宣泄憤怒——大喇叭唱道:“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我就邊使勁寫,邊同步隨旋律嚷嚷:“包餡的,包餡的,南方湯圓是露餡的”。
大概是從世紀之交開始,元宵這種高熱量食品在人們節慶食譜中的地位大不如前。除去愈發豐富的餡料,普通的白色外皮的元宵之外,還有了黑色的、黃色的品種。去年,小柿子元宵又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這在之前的歲月里是不曾見的。
想來元宵形式的變化可能也算是多元文化促動下,對傳統風俗的動搖——改變的發生通常是為了適應條件的應激反應。當然,任何變化對傳統而言是否真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恐怕還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揭曉。
特別鳴謝網友“坐看云起時”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