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全球貿易戰的硝煙再起——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橫掃盟友,日本、歐盟接連舉白旗,越南瑟瑟發抖!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對美投資1萬億美元,換回一紙“《日美安保條約》”的承諾;歐盟則光速將美國汽車關稅從10%砍至2.5%,卻被特朗普嘲諷“誠意不足”。這場霸權游戲,只有中國敢說不!
日本“投降式外交”:1萬億美元買不回尊嚴
“這不是投資,是贖金!”日本網友怒斥石破茂的“訪美成果”。2月7日,石破茂與特朗普達成協議:日本放棄收購美國鋼鐵公司,轉而投資1萬億美元,涵蓋阿拉斯加天然氣管道、半導體合作及軍火采購。作為“回報”,特朗普口頭承諾《日美安保條約》——但白宮文件只字未提具體執行方案,連日媒都看不下去了,直言:“這只不過是安撫日本的糖衣毒藥罷了!”。
更諷刺的是,日本對美貿易逆差高達690億美元,卻被迫承諾“擴大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石破茂搬出豐田、軟銀等企業“表忠心”,稱將創造數萬就業崗位,但網友調侃:“日本的錢進了馬斯克口袋,特斯拉工廠又要擴產了!”。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日本對美直接投資存量已達8000億美元,連續5年全球第一,如今再加碼1萬億美元,相當于每個日本人替美國打工3年。
歐盟“光速滑跪”:2.5%關稅難填霸權胃口
就在日本“投降”同日,歐盟宣布將美國汽車關稅從10%降至2.5%,試圖避免特朗普的“全面貿易戰”。然而,這一“讓步”僅為美國對歐汽車關稅的1/4,且歐盟對美年貿易順差仍高達1500億歐元,特朗普當場放話:“不夠!我要的是歸零!”。
歐盟的妥協早有預兆:德國經濟研究所預測,若貿易戰開打,德國將損失1800億歐元;法國車企面臨20%利潤縮水,西班牙、愛爾蘭等小國對美出口依賴度超GDP的15%。為自保,歐盟甚至承諾“減少進口俄羅斯天然氣,改買美國貨”——但美國LNG價格比俄氣高30%,歐洲企業成本暴增,民眾寒冬取暖費再創新高。這就是所謂盟友?
越南“自殺式示好”:得罪中國,反遭特朗普戲耍
當日本、歐盟跪地求饒時,越南卻上演了一出“尷尬鬧劇”。為討好特朗普,越南緊跟美國宣布“拒收中國郵政小包裹”,結果48小時后特朗普突然撤銷政策,留下一句:“我沒要求他們這么做”。越南海關數據顯示,此舉導致中越邊境物流癱瘓3天,損失超2.4億美元,而美國未給予任何補償。
更致命的是,越南的“投名狀”徹底激怒北方鄰國。2024年富士康、三星等外企加速撤離越南,轉投印度尼西亞。如今,特朗普又放風“將對東南亞征收對等關稅”,越南制造業面臨滅頂之災。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印度“待宰肥羊”:莫迪的“工業化夢”碎了一地
特朗普的“收割名單”上,印度赫然在列。2月8日,特朗普與莫迪通話,要求印度“將產業鏈遷至美國”,并威脅對印加征35%關稅。盡管莫迪承諾“增購美國石油”,但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印度日均石油需求僅500萬桶,根本填不滿美國頁巖油產能。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印度對美數字服務逆差高達470億美元,若特朗普強推“數據本地化”,塔塔、Infosys等IT巨頭將損失超30%市場份額。
中國“定海神針”:不跪、不慫、不妥協
當盟友排隊向特朗普“進貢”時,中國卻用硬實力撕碎霸權邏輯。面對美國的重重施壓,中國不僅在貿易中保持韌性,還在技術領域加大了自研投入。從5G、半導體到人工智能,中國正悄然積累著一套屬于自己的全球競爭力體系。這種“技術自主”的步伐,無疑撕裂了美國試圖通過“技術封鎖”來主導全球的計劃。可以說,隨著中國在技術領域的強勢崛起,全球產業格局的重塑已經悄然開始。
正如《經濟觀察報》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痹絹碓蕉嗟闹袊夹g產品已經走向世界舞臺,證明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非但未曾動搖,反而越發牢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