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市公司比作船,把股民比作水,荀子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失靈了,股市里,股民恰恰是一切上市公司的堅實后盾。
近日,上市公司ST中利完成了破產(chǎn)重整的最后一步,改選了董事會成員,廈門國資成為新的實控人。
重整完畢,這意味著,ST中利的窟窿都被填平了,而窟窿能夠填平的底層邏輯并非濃眉大眼的國資接盤,而是股市有大量的股民兜底。
根據(jù)公開信息,重整之前,ST中利的虧空達47億,資產(chǎn)負債率114%,已經(jīng)資不抵債。
而重整之后,這47億虧空中的45億被3.48億股股份完美抵消,ST中利可以重新輕裝上陣。
3.48億股抵償45億,抵債價格為12.85元/股,而ST中利當前的股價才兩塊多,債主們愿意每股認虧10塊,就是把期望寄托在了股民身上。
他們寄期望于股民能把2塊多的ST中利買到12塊以上,從而讓自己全身而退。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國資接盤了爛攤子,但實際上,買單的終究是股民。
當然,爛攤子不是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ST中利的創(chuàng)始人王柏興一手炮制的,他捅了窟窿后甩手而去,就把爛攤子留給了股民。
ST中利全名中利集團,曾是中國光伏行業(yè)的頭部企業(yè)之一,2017年的時候營收曾一度逼近200億,比隆基綠能、通威股份還多。
但如今,隆基綠能、通威股份的規(guī)模都已經(jīng)過千億,而中利集團則只剩不到40億,這恍如隔世的天差地別就是王柏興的杰作。
其實,王柏興這個“光伏大王”是半路出家的,他的老本行是電纜,中利集團最早的前身是江蘇常熟唐市集體性質的電線廠,王柏興就是廠長。
1988年電線廠成立的時候王柏興就是廠長,一直干到1996年電線廠改制,身為廠長的王柏興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
當時電線廠評估轉讓價370萬,王柏興一個人出資290萬拿下了78%的股權,剩余的22%則由職工持股會的職工共同出資購買獲得。
值得一提的是,290萬的出資中,有90萬是王柏興的自有資金,可見,90年代的王柏興家就已經(jīng)挺富庶了。
當然,越是富庶的越會想辦法撈錢,2000年,王柏興解散了職工持股會,并收購了職工的所有股權,把中利集團變成了100%的家族企業(yè)。
收購職工股的成本并不高,一共也就1700多萬,然后2007年,在準備IPO之前,王柏興只是讓出了24%的股權,就一次性套現(xiàn)了1.68億。
上市之前就先落袋為安,王柏興也算是A股少有的機靈鬼了,但上市之后,卻成也機靈,敗也機靈。
2009年,中利集團成功登陸A股,原本電纜生意做得也還有滋有味,但王柏興覺得不夠刺激,2011年收購了一家做光伏組件的公司,一腳跨入了光伏行當。
實際上,2011年的時間節(jié)點并不好,中國光伏企業(yè)正經(jīng)歷著歐美的“雙反”調查,彼時我國光伏業(yè)本就以出口為主,自然大家都難過。
然而,王柏興卻機靈地探索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光伏扶貧”之路。
其實,王柏興的“光伏扶貧”業(yè)務模式并不復雜,簡單說就是在農(nóng)田里搭上架子,上面光伏板發(fā)電,而下面該怎么種地還怎么種地,相當于一地兩用。
王柏興把這包裝為“光伏+農(nóng)業(yè)”,完美契合了我國農(nóng)村扶貧的地方需求,甚至多個部委的專家經(jīng)過研究后也一致認定王柏興的模式很有推廣價值。
專家都研究論證通過了,于是,針對“光伏扶貧”的配套政策也就跟著出臺了,中央給一點,省里給一點,地方再籌一點,資金的問題就有著落了。
然后,光伏扶貧在全國鋪開,而王柏興的中利集團作為專家推薦企業(yè),自然搶得了最大的蛋糕。
表面看起來,這是一件國好民好地方好的事情,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難免成為某些人撈錢的工具。
比如,光伏發(fā)電要靠光照,但有的農(nóng)村地區(qū)不具備足夠的光照時間,以至于后續(xù)發(fā)電收入根本不足以覆蓋投資。
比如,本來扶貧的對象主要是特別貧困的地區(qū),但有的農(nóng)村地區(qū)不太貧困也硬上項目,就為了其中的來來往往。
再比如,有的貧困縣明明沒法自籌,為了獲得中央、省里的資金,想方設法舉債也要把事情給辦了。
人心一旦變了,好事情就變成壞事情了,隨著“光伏扶貧”的廣泛鋪開,問題暴露得越來越多,2018年,國家就收緊了口袋。
不是哪都能搞了,光照時間得達到要求的地區(qū)才行,一般貧困的不允許搞了,得是深度貧困區(qū),地方也不能隨便舉債了,得審批。
其實,口袋這么一收,也只是項目少了而已,對光伏企業(yè)的影響并不大。
但王柏興由于前期搶項目用力過猛,瘋狂舉債在各地墊資太多,地方舉債這么一受限,使得中利集團應收款暴增,資金鏈一下子就斷了。
2018年,中利集團巨虧2個多億,而這一虧,就成了王柏興陌路的開始,
實際上,如果只是“光伏扶貧”風向變化的打擊,中利集團還能慢慢消化掉的,但王柏興2016年還機靈地參與了另一個掙錢的項目。
那是一個叫“專網(wǎng)通信”的項目,對外宣稱是給特殊的保密單位提供無線通信服務,當年投資,當年見收益。
但實際上,所謂的“專網(wǎng)通信”只是個龐氏騙局的項目,參與企業(yè)投入的錢只是在一個虛假的交易閉環(huán)里空轉,而企業(yè)的投資收益則要來自于新企業(yè)的加入。
中利集團在這個項目里參與了5年,搞出了80億的營收,16億的利潤,到2021年騙局被戳破,中利集團投入的錢也就血本無歸了。
據(jù)公開信息,中利集團損失了至少23億,這是壓垮中利集團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時,王柏興個人的債務也開始暴雷,從2021年起,王柏興個人持股開始被司法拍賣,根據(jù)筆者統(tǒng)計,從2021年-2023年,王柏興累計被司法拍賣套現(xiàn)了近8億用于抵債。
而中利集團則由于業(yè)務困局和債務壓力一年不如一年,到2023年底開始資不抵債,被債主申請破產(chǎn)重整。
重整就意味著換人,于是,王柏興甩手而去,把爛攤子留給了股民。
當然,重整也意味著新生,就看國資的手段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