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深入剖析全球主流車企的財務報表,特別是聚焦于負債部分時,一個關于車企財務健康的全新視角逐漸顯現。這不僅是一次對國內外車企財務結構的系統性分析,更是一次對車企財務穩健性的深度探討。
汽車制造業的復雜性不言而喻,其供應鏈錯綜復雜,采購成本、產能鎖定、回款賬期等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車企負債的天文數字。然而,在這龐大的數字背后,卻隱藏著車企財務健康與否的奧秘。
先看國內外主流車企的負債總量,大眾集團高達3.2萬億人民幣,豐田2.6萬億、通用1.48萬億,負債體量確實驚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大國外車企2023年度的總負債均高于當年營收,談負債要談企業規模和營收。
當然,這并不代表這三大車企入不敷出。相反,這反映了企業規模的龐大和營業收入的高昂,同時也體現了它們在供應鏈中的強大話語權。
再看國內三大主流車企,上汽集團、比亞迪和吉利控股2023年度營收均高于總負債,總體看上去要比國外品牌顯得健康許多。對比負債體量來看,大眾3.2萬億人民幣負債是比亞迪6倍還多,豐田2.6萬億負債大概也有吉利控股6倍。
就總負債而言,上汽集團、比亞迪和吉利控股的財務狀況都比較良好。對比國外主流車企驚人的負債情況,中國車企良好的財務狀況令人欣慰,也為后續發展打好了更扎實的基礎。
再來看看“有息負債”這一關鍵指標。有息負債是指企業需要向金融機構借款,并支付利息的負債。打個比方:車企資金僅能維持公司正常運轉,如果需要擴大產線,就需要“外部資金”來支持,獲得發展的同時需要向借款方支付利息。
國外品牌有息負債占比最高的是全球第一大車企豐田,高達驚人的67%、福特高達65%、通用亦有59%之多。奔馳寶馬大眾所代表的德國車其有息負債總和也在40%以上。中國的比亞迪僅為6%,根本不值一提。
中國本土車企有息負債情況分別為:吉利控股24%、長城17%、上汽集團16%。疊加比亞迪全球最低的6%有息負債占比,中國主流車企財務狀況明顯要好太多了。
回款是供應鏈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國內車企的情況大相徑庭。賬期最短的居然是銷量最高的比亞迪,僅有128天。當然,上汽集團僅有140天表現也很出色。對比之下,長城和長安賬期長達半年左右,賽力斯賬期甚至接近一年。
對于車企而言,合作體量的增大,體現在財報上就是應付賬款就越大,同時也代表著攜手供應鏈一同成長的力度也更強。上汽集團應付款項2647億元,比亞迪應付款項1985億元,是中國車企中表現最好的兩家。
數據不會騙人,以上車企表現最好的是哪家顯而易見。總體上,中國車企財務健康指數明顯優于國外車企。當然,中國車企在規模上和國外巨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隨著上汽集團、比亞迪、吉利控股等品牌的持續奮進和全球化布局,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車企將在全球市場上展現出更加強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