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名為Alex Avoigt的德國工程師和電動汽車愛好者發表評論稱大眾負債已經超過4000億歐元,相當于葡萄牙和比利時的國內生產總值。
并稱“大眾汽車間接得到來自德國政府、歐盟和歐洲央行購買債券的資助和支持”,“納稅人的錢正在被用來資助一個垂死掙扎的企業”。
可能很多人還不清楚,世界各大車企巨頭到底有多少負債,其實作為重資產行業,汽車企業一直都需要大量投資與研發投入,從全球范圍來看,國內外主流車企的總負債都比較高,且企業規模越大、營收越高,總負債也越高。
比如2023年,大眾集團營收2.5萬億元,總負債達3.2萬億元;豐田營收2.1萬億元,總負債達2.6萬億元;通用汽車營收1.24萬億元,總負債達1.48萬億元。
從資產負債比看,通用75%,大眾71%,只有豐田低一點,61%。
這三家頭部車企的總負債均高于營收,由此可見高,高負債全球汽車行業的普遍現象。
哪怕是中國人心中高端的代名詞——奔馳,他們在2023負債合計2234億歐元,總債務1458億歐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8.21%。
高端的科技企業也是如此,蘋果84%,空客85%,戴爾103%,波音117%。
但和房地產的高負債不同,汽車和科技企業高負債的同時,也是高營收,高凈資產,從負債結構、償債能力等方面來看,這些企業的財務狀況處于相對健康的狀態。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企業在研發創新、產能擴充、市場拓展等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適度的負債也是企業快速發展與戰略布局的重要支撐。
而且相比于國外企業,中國國內車企的總負債還是相對較低了。
比如2023年上汽集團營收7447億元,總負債6637億元;比亞迪營收6023億元,總負債為5291億元;吉利控股營收4981億元,總負債為4517億元。
比起豐田、大眾,都顯得不夠看。
在這里面,中國汽車企業很多負債還是無息的。
比如比亞迪無息負債占比超過90%,這里面主要包括未到期的供應商貨款、即將發放的員工薪酬、尚未繳納的稅費以及合同負債等。
這些負債不需要支付利息,也不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太大的資金壓力。
簡單算個賬:2023年比亞迪經營現金流入6100億元,其中4300多億元用于支付無息負債,經營性現金流凈額仍有1700億。
同時,其賬上現金的利息收入甚至超過了有息負債的利息支出,2023年比亞迪的財務費用為負15億,顯示出其資金運用的高效性。
談負債要談企業規模和營收,一般而言,企業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高,對外采購與合作的體量也越大,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更明顯。
所以說,衡量一家企業的應付賬款規模是否合理,要結合其營業收入。
這里我們可以通過應付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這一指標來衡量,若該指標越低,說明該企業相對于其營收規模,未到期支付的供應商貨款比例越低。
從數據可見,賽力斯應付賬款占營收的比例為84%,東風集團股份為57%,長安汽車為50%,長城汽車為40%,上汽集團為36%,比亞迪為33%。
根據2023年年報,比亞迪與供應商合作的賬期是128天,上汽集團是140天,長城汽車是163天,長安汽車是185天,東風集團股份是226天,賽力斯為313天。
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是,中國品牌正在快速發展, 隨著中國汽車企業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高,對外采購與合作的體量也會變大,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更明顯。
當前,中國新能源車企正在不斷突圍的關鍵時刻,比亞迪率先喊出了“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口號。
2025年1月,比亞迪發布公告,于2025年1月,新能源汽車產量約32.79萬輛,按年增長59.48%;銷量約30.05萬輛,按年增長49.16%。
據Wind數據顯示,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比亞迪研發費用排名第一,是A股“研發之王”。
高額的研發投入,帶來的是一項項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領跑全球的技術成果、銷量記錄。
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車企在世界汽車舞臺頂峰相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