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空間內M1摒棄了傳統的方向盤設計,通過調節雙側履帶差速實現轉向控制。操作界面配備雙聯控制桿,當同步轉動操控桿時,后橋傳動齒輪組將聯動加速,配合中置引擎輸出的強勁動力驅動履帶運轉,進而讓坦克直線前進。
它的轉向機制遵循逆向加速原理,比如,用手握住右邊控制桿的,單獨扭動它會促使右側傳動系統輸出功率大于左側,從而實現左轉彎動作。
這種反向邏輯控制系統顯著提升了戰場環境下的機動響應速度。當然了,坦克只是動起來還不夠,駕駛員還需要三名隊友。
M1坦克讀的乘員組采用四員制分工體系,形成了立體化作戰單元。頂層觀察位由指揮官坐鎮,指揮官的下方是火力控制中樞,也就是炮手的戰位,右側區域專設彈藥裝填崗位,通常這里會配備一名裝彈手,前艙則采用符合人體工學的仰臥式駕駛艙布局,是駕駛員所在的位置。
M1主戰坦克的標志性武器系統包括120毫米滑膛主炮,配合同軸機槍和反狙擊專用曲射武器,三者構成多層次火力網。瞄準系統采用模塊化裝甲防護設計,將精密光學設備置于多層復合防彈艙內,確保關鍵設備在戰場環境下不會受損,彈片、子彈、沖擊波都不能損害觀瞄設備。
指揮中樞裝備了智能化作戰系統,包括可以遠程操控的50毫米口徑武器站和具備熱成像功能的周視觀測儀。內部集成的主從式瞄準系統,實現了指揮官與炮手的協同鎖定功能。
另外,M1還配合全景周視追蹤裝置和數字化信息顯示終端,能與衛星、預警機、其它坦克、伴隨步兵戰車一起,構建實時戰場感知網絡。特別設計的遙控武器站允許指揮官在保持態勢感知的同時直接參與交戰,顯著提升了作戰系統的響應效率。
M1的火力控制單元使用的是雙握柄,你可以手按著紅色觸發機構,實現與炮塔控制開關的聯動。通過特定開關組合可完成炮塔軸向旋轉與俯仰角調節,機械閉鎖裝置確保動作中止時的即時制動。
防護系統創新性地采用定向泄壓設計,當遭遇彈體沖擊時,預設的泄壓通道會通過頂蓋機構定向釋放爆轟能量,這種設置可以有效避免艙內二次損傷。
另外它還有主動防御體系,搭載了獵豹智能攔截系統,這個防御系統是以色列給美國研發的裝置,同時整合了220度相控陣雷達與高速運算器,可以通過威脅識別算法對來襲目標實施軌跡預判。
當系統判定威脅等級達到臨界值時,會自主激活外置攔截單元實施硬殺傷防御。不過該系統主要針對制導類反坦克武器,對動能穿甲彈種的防護仍需依賴裝甲體系。而且,這套系統耗電量非常大,一般情況下是不開啟的。
坦克的復合裝甲用的是分層防護,最外層為高硬度合金鋼,中層嵌入超密復合材料層,“至尊版”里面還有一些黑暗材料,即貧鈾裝甲,屬實不拿駕駛員當人。
它的側面附加的模塊化反應裝甲,就像瓦片一樣疊起來。表層增設的弧形裝甲單元,這種裝甲可以讓本來垂直射入的穿甲彈改變角度,進而彈射掉,在此過程中,利用多級緩沖原理還能降低來襲穿甲彈的動能。
這種防護設計雖然顯著提升了生存能力,但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重量大。為了保證M1的機動性,必須要上大功率的發動機,這個難不倒美國。
M1的動力解決方案采用的是航空衍生技術,配備多燃料適應性燃氣輪機,兼容航空燃油、柴油及汽油等多種能源。雙循環冷卻系統能有效控制渦輪單元的熱負荷,通過熱交換裝置實現動力艙溫度平衡。
它的傳動系統采用齒輪矩陣分配,推動履帶機構可以實現48.3公里每小時的越野機動,公路最大行駛速度75公里每小時以上。
注意,盡管M1坦克具備卓越的防護與機動性能,但是該型坦克在城市巷戰環境中,作戰性能會受到嚴重制約。它的高熱信號特征,使其在面臨紅外制導武器的時候力不從心。而且因為噸位實在太大,在水網沼澤密布或者是有凍土翻漿的地方駕駛,機動性會大大折扣。當下,老美正在著手改進這款坦克,未來M1可能會使用混合動力推進系統,而且更加注重被動防御。
舉報
評論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