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秋天,熾熱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在一片熱鬧的敲鑼打鼓與親友們飽含牽掛的叮囑聲中,一列承載著熱血與夢想的列車緩緩啟動,駛向河北省承德地區。列車上,劉春燕坐在靠窗的位置,她留著兩條烏黑油亮的麻花辮,眼神中滿是對未知生活的期待與憧憬,對于即將開啟的知青生活,她滿心都是對廣闊天地的無限遐想。
圖片來源網絡
列車緩緩駛出市區,窗外的景色逐漸從林立的高樓大廈切換成連綿起伏的山巒,以及一片片綠意盎然的田野。清新的空氣順著車窗的縫隙鉆進車廂,劉春燕深吸一口,精神也為之振奮。
滿載天津知青的專列到達承德后,大家又分乘多輛汽車繼續前行,劉春燕他們插隊落戶的目的地是隆化縣陳家窩鋪大隊第二生產小隊。
到達村子后,按照事先的安排,知青們暫時分散開借住在老鄉家中,劉春燕被分派到張大叔家借住,也和張大叔一家一起吃飯。
張大叔家三個孩子,一共五口人。老大是閨女,叫張秋香,當年十八歲,劉春燕就和張秋香住在一間屋子里。張秋香下面是兩個弟弟,這倆弟弟是雙胞胎,一個叫張大林,一個叫張二林,這哥倆當年十七歲,大林是初中畢業(全生產隊就他一名初中畢業生),二林是小學文化。張大林和張二林雖然是雙胞胎,可他倆的性格大不一樣,大林性格開朗,二林性格內向。
別看張大林當年只有十七歲,可他已經長成了大小伙子,身材高大挺拔,皮膚被太陽曬得黝黑,透著健康的光澤,眼神中盡是質樸與憨厚,他還是隊里的記工員。劉春燕到他家來借住,張大林手腳麻利地幫劉春燕把行李搬進屋子,用帶著濃重鄉音和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說道:“俺家條件不太好,你要是有啥需要俺幫忙,盡管說。”劉春燕很靦腆說了一句謝謝,就躲進屋里不敢出來了。
接下來的日子,劉春燕他們十幾名天津知青安頓好了住處,就跟隨社員們開始了繁重的生產勞作。
隆化縣的陳家窩鋪大隊雖然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小山村,可那里的耕地多為山坡地,靠天吃飯,鄉親們的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每天天剛亮,隊里出工勞動的鐘聲就敲響了,再不情愿,劉春燕他們也得打著哈欠起床,趁著太陽還沒完全升起,就趕赴田間除草、施肥干農活,有時都走到了地頭,他們感覺還在迷迷糊糊的睡夢中。
剛參加生產勞動,對于一幫十六七歲的城里孩子來說,確實是一種考驗。在學校拿筆桿的手冷不丁拿鋤頭,真得很不習慣,不小心就會傷到莊稼,陳隊長多次做示范,手把手教他們鋤地,費了很大勁兒,才算教會了他們用鋤頭鋤地。
張大林是個熱心人,他鋤完自己的幾壟蕎麥,回頭就來幫劉春燕鋤地,讓劉春燕坐在地頭歇著。為此,劉春燕發自內心地感激張大林。鄉親們雖然很是關照天津知青,可一天的勞作結束后,劉春燕還是覺得腰酸背痛,手掌也磨出了血泡。回到家,劉春燕感覺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了。好在回到家不用她做飯,也不用她刷鍋洗碗,張嬸還像母親一樣寬慰她,疼愛她,她心里感到很溫暖。
承德地區農村的秋收季節可以說是一年中最忙碌最苦最累的日子,割谷子收蕎麥,砍高粱刨紅薯,天天起早貪黑忙秋收,天天都有干不完的農活。秋收還沒結束,劉春燕就累病了。那天傍晚收工回來,張大林把兩個紅彤彤的蘋果遞給了劉春燕,笑著說:“我二大娘給的,你快吃吧,吃了這倆蘋果身體就好了。”
拿著那個紅彤彤的蘋果,劉春燕心里很感動,不爭氣的淚水噴涌而出。
秋收結束后,隊里為知青蓋了幾間土坯房子,成立了陳家窩鋪二隊知青點,知青就都搬到知青點吃住了,劉春燕也不在張大叔家借住了。搬家那天,張嬸拉著劉春燕的手說:“閨女,嬸子還真舍不得你搬走,以后常來家串門……”
在張大叔家借住了三個多月,劉春燕和張大叔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張大叔和嬸子就像她的父母,秋香姐姐就像她的親姐姐。特別是張大林,處處都關心她幫助她,她發自內心地感激淳樸善良又勤快的張大林。張二林雖然不善言辭,劉春燕對他的印象也不錯。搬家的時候,是張大林和二林幫忙把劉春燕的行李搬到知青點的。那天抬木箱子時,二林的腳還被砸傷了,劉春燕挺不好意思的。
交完了公糧,場院的秸稈也都運到了隊部大院和牲口棚大院,地里就沒什么農活了,也就到了一年一度的冬季農閑。農閑時節,社員們除了上山打柴,就是聚在一起閑扯淡,有時也到隊里干一些零雜活。
那時,村子里的生活簡單又單調,夜晚,知青們和年輕社員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唱歌解悶。劉春燕會給大家講述天津的繁華,描述市區內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張大林總是坐在角落里,靜靜地聽著,眼中滿是對外面世界的好奇與向往。有時,張大林也會給大家分享村子里的趣事,講自己小時候在山上放羊時如何追逐野兔,如何捅馬蜂窩的故事,逗得大家笑聲不斷。
有句老話叫日久生情,漸漸地,在這些相處的時光里,劉春燕和張大林之間的感情悄然生根發芽。
1974年初秋,陳家窩鋪大隊得到一個招工名額,是去公社供銷社當售貨員,要求是女知青。因為劉春燕平時勞動積極,各項表現都很好,還主動教社員們學習識字,被公社革委會評為模范知青,大隊書記和社員們都同意讓劉春燕到公社供銷社工作。
劉春燕填寫了招工申請表,也到公社衛生院參加了體檢,結果卻沒能通過政審。最終,一隊的女知青楊月華去公社供銷社當了售貨員。為此,劉春燕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她的情緒低落了好一陣子。
圖片來源網絡
過了不久,陳書記安排劉春燕到陳家窩鋪小學當了民辦教師,天天和快樂的孩子們在一起,劉春燕的心情漸漸好了起來。
剛到學校教書時,張大林幫劉春燕修理了教室里的黑板,自己動手給劉春燕做了一把椅子,還做了一根很精致的教鞭。只要劉春燕有需要,張大林是隨叫隨到。就這樣,兩顆年輕的心在漸漸靠攏。
一個月色如水的夜晚,劉春燕和張大林相約在村子邊的小河邊散步。月光溫柔地灑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張大林突然停下腳步,轉過身,鼓起勇氣對劉春燕說:“春燕,俺喜歡你,從你剛到俺家的時候俺就喜歡上你了。俺知道俺是個農村人,沒啥大本事,但俺發誓會一輩子對你好的。”劉春燕的心瞬間加速跳動,她微微低下頭,臉頰泛紅,輕聲回應:“大林,我也喜歡你。”那一刻,整個世界仿佛都安靜下來,只剩下小河潺潺的流水聲,以及兩顆年輕而熾熱的心劇烈的跳動聲。
然而,他們的戀情很快就遭到了鄉親們的質疑和冷嘲熱諷。在這個相對傳統封閉的村子里,大家實在難以理解一個天津來的知青,怎么會真心實意地和農村小伙在一起。有人在背后議論:“這城里姑娘就是暫時來勞動鍛煉的,過不了多久肯定就得走,可別害了大林這么好的孩子。”還有人對著劉春燕指指點點,說她不安分,不好好當老師,凈搞這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張大林的父母得知此事后,也是憂心忡忡,他們害怕劉春燕只是一時沖動,會給兒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傷害。
與此同時,劉春燕遠在天津的父母也知曉了女兒戀愛的事情,他們的態度十分堅決,強烈反對這段感情。一封封言辭激烈的信件從天津寄來,信中寫道:“你是去插隊鍛煉的,不是去談情說愛的。一個農村青年,能給你什么未來?你趕緊收拾東西回來吧,我們想辦法給你開具醫院的診斷證明,辦理病退手續。”
劉春燕看著父母的信,淚水模糊了雙眼。一邊是自己深愛的人,一邊是養育自己的父母,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與兩難的抉擇之中。
張大林看著劉春燕痛苦的模樣,心里滿是心疼與無奈。他對劉春燕說:“春燕,是因為俺讓你和家里鬧得這么僵,俺心里實在過意不去。要不你就聽你爸媽的話,回天津去吧,俺不能耽誤你的大好前程。”劉春燕卻堅定地搖搖頭,眼神中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不,大林,我不離開你的。我愛的是你這個人,我要一輩子和你在一起。”
1976年秋后,劉春燕頂著父母堅決反對的巨大壓力和張大林領取了結婚證,舉辦了簡單的婚禮,當時張二林的娃娃都出滿月了。劉春燕的父母不但沒來參加女兒的婚禮,還寫來一封絕情信,說這輩子也不許劉春燕再踏進家門半步。
婚后,劉春燕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山村的教育事業中,晚飯后的時間,她就和張大林一起看書學習,張大林不明白的問題,劉春燕就反復給他講解,還質問他在學校都干什么了,連最基礎的知識都沒學明白。
在劉春燕的悉心指導下,張大林把初中課程全部復習了一遍,都畢業八、九年了他才發現,他在學校確實沒用功學習,有很多題根本就不會做。
恢復高考后,劉春燕拉著張大林一起參加了高考,結果雙雙落榜。第二年再考,兩人又都名落孫山。通過高考,劉春燕才意識到自己還有待努力,就在她準備繼續參加下一年的高考時,她卻發現自己懷孕了。就這樣,劉春燕的大學夢最終成了泡影。
1984年春天,劉春燕享受了知青待遇,她被招工到鄉里工作,擔任計劃生育宣傳員,她和女兒的戶口也轉成了非農業戶口。劉春燕到鄉里工作后,張大林頂替劉春燕到學校當了民辦教師,后來通過考試取得了到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進修的資格,兩年后轉成了公辦教師,在管區聯中擔任中學老師。
到了這個時候,劉春燕才帶著丈夫和女兒回到天津,跪在了父母面前,一家人擁抱在一起,哭成了一團。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春燕和張大林的女兒也漸漸長大。他們的孩子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成長,繼承了父母的善良和堅韌,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看著自己的丈夫年年被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看著村子里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好,劉春燕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她知道,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她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和價值。
1997年初夏,劉春燕調到縣里任職,直到退休。
幾十年過去了,劉春燕從一個年輕的知青變成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她把自己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第二故鄉,為第二故鄉的發展和改革做出了突出貢獻。張大林也為山村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這些學生中,有的憑借優異的成績走出了大山,去外面的世界闖蕩,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自身的價值;有的則回到了村子里,為家鄉的建設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片來源網絡
現如今,每當劉春燕走在村子里,孩子們都會親切地喊她“劉奶奶”。鄉親們也對她充滿了敬重和感激之情。她和張大林的愛情故事,成為了村子里口口相傳的佳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夢想。在這片曾經陌生的土地上,劉春燕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山鄉戀歌,而這歌聲,將永遠在這片土地上回蕩,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記憶 。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文友楊月華老師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