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的世界,而我在世界之外” 和“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這兩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世界以及二者關系。
我是我的世界,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世界,語言或思想的界限就是一個人世界的界限。
每個人所認知和體驗到的世界,是由其自身的感知、思想、語言等所構建起來的,是基于自己的視角和主觀立場等,有選擇性地聽他人用語言描述的,再經過自己思維處理后所形成的世界。
其客觀性取決于每個人的認知、角度、主觀立場、語言和外部思想的真偽,因此,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
世界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要改變世界,我們必須首先要改變自己。
如果要讓自己的世界充滿光明和快樂,首先就要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光明和快樂,照亮我們的世界。如果我們的內心被憂慮蒙蔽了,那么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灰暗。
在不少時候,不同的人對同樣的環境有不同的看法。幸福的人往往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一切,不幸的人會更多地看到世界的陰暗和無奈。對此,維特根斯坦表示,幸福的人與不幸的人不是生活在一個世界中。
如果要讓自己的世界充滿智慧、不斷拓展自己世界的邊界。我們就要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提高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的同時,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而非借助他人的視角。不被錯誤思想、習俗和不合時宜價值觀所束縛,打破枷鎖,讓心靈從各種思維的局限中解放出來。
著名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強調,你即是世界,世界即是你。我們是什么樣子,世界就是什么樣子,我們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真正的改變只能從內部開始,而不是外部,因為“世界在我們心中” 。
而要改變自己,我們就需要深入地認識自己。
而我在世界之外,維特根斯坦認為,自我是世界的界限,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從邏輯層面來看,“我”作為認知主體,是站在世界“之外”對世界進行觀察和思考的。就像眼睛可以看到周圍的一切,但卻看不到眼睛自身一樣。
我是我的世界,而我在世界之外。在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習慣對外張望,卻很少對內審視。忽視了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自己才是自己這個世界的主體,從而難以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那樣, 一個人能夠看見他擁有什么,但看不見他自己是什么。
禁錮于自己的看法、判斷及價值觀念的心,無法真正認識自我。我們在追求真理時,不僅要向外探索,更要向內求索,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不斷打破禁錮自己的思維,發掘自己的潛能,拓展自己世界的邊界。
對此,王陽明曾言,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格物和研究事物的真理,只能從自己的心上“格”。
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始,也是自由的開始。認識自我的關鍵在于承認自己對自己的無知、從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來認識世界和自我、覺察和審視自己、持空杯心態、不斷打破自我設限,錯誤觀念和價值觀的束縛,獨立思考、勇于質疑,不盲目迷信權威和追隨他人。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強調的那樣,哲學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破除偶像,在哲學上,競賽的獲勝者是能夠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是最后到達終點的人。這兩句話的大意是人類的進步的關鍵來自不斷質疑、反思,不被既有思想束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