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事情時,常會有三種萬劫不復的態度:
一是精神包袱。總是懊悔曾經做錯的事,如同“祥林嫂”一樣,總會抱怨“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還沒開始干,就已經不在線了。
二是消極主義,還沒干呢,就已經開始打退堂鼓,覺得自己辦不到,已經自亂陣腳,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三是未來焦慮,還沒開始干呢,就開始給自己亮起來很多的紅燈,總覺得目前的決定和行動不夠穩妥,總怕還有“萬一”的意外發生,導致謹小慎微,唯唯諾諾。
正所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如果跟你搭檔的人有如上三種態度,事情還沒干,恐怕你已經開始受不了了。
這三種態度會導致人走向徹底失敗,根源就在于自身的壓力、恐懼、沒有勇氣應對改變,以及遇到問題總是想依賴別人,甚至總想找替罪羊。
王陽明在《傳習錄·黃直錄》中講“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在王陽明看來,知和行是一體,念頭和行動是一體。提出知行合一是為了趕走心中的賊。“念頭一發動,便會行動。”倘若念頭不對,那么結果肯定不對。
所以說,如果出現前邊說的三種態度,那就要從念頭的層面去改變,打消不必要的擔憂,更不要有僥幸心理。
如何在生活中找到知行合一的時刻呢?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的作者度陰山舉了一個例子:
駕齡十幾年的老司機,開車時的狀態大概率展現了知行合一:你并不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方向盤和油門上,只是很輕松地、隨意地,甚至無意識地開車。
如果你車上有了需要你照顧的人,那么你開車的時候就會有意去考慮,是否開夠得穩呢?
王陽明認為,知和行總是同時發生的。人的知行合一,也是在人無意識下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也是最符合你心意的。
在這里,很多人會理解錯誤的是,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良知。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培養自己的良知向善呢?
度陰山給了我們四個方法。
1. 遇到事情多去看樂觀積極的一面。。
2. 要明白,當自己感到痛苦的時候必定其中隱藏著機會。
3. 堅持感恩與寬恕人事物。
4. 堅持知行合一,以行動呈現良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