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偉嘉
英法兩國在歷史上相愛相殺近千年。直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國方才化敵為友,待在一個戰壕里并肩作戰。可是你知道嗎,在1940—1942年期間,英法兩國其實也是敵對狀態。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從1940—1944年,存在著兩個法國。其中,和中英美蘇并列為反法西斯聯盟成員的是戴高樂將軍領導下的“自由法國”。而本文中和英國敵對的法國,則是貝當元帥領導下的、被德國所扶持的“維希法國”。
1940年,德國大舉閃擊西歐諸國。德軍從阿登山區繞過了法國精心部署的馬奇諾防線。英法聯軍在德軍的突然襲擊下迅速崩潰,節節敗退。法國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是戰?是和?最后主戰派的雷諾總理辭職走人,主和派的貝當元帥當上了新一任法國總理。不久之后,貝當元帥下令停止抵抗,宣布投降。其政府遷都至維希,建立起了維希法國政權。而戴高樂將軍則前往英國首都倫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
維希法國雖然投降了德國,但是維希法國手中的力量卻不可忽視。從理論上講,貝當是合法上位的政府領袖,因此當時很多人依舊以維希法國作為法國合法政權的。一開始,跟隨戴高樂的其實是少數派。相反,大部分法國殖民地均選擇繼續聽命于維希法國。
在國外,包括美國、蘇聯在內的許多國家都繼續與維希法國保持著外交關系。而法國海軍,同樣選擇了繼續服從維希法國的指令。在這一時期,維希法國所掌握的各種資源,遠遠超過自由法國。
法國海軍當時是什么地位呢?1922年華盛頓會議,五國列強(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敲定了彼此各自的海軍實力對比: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順便說一句,歷史教科書上5:5:3:1.75:1.75的比例筆者覺得不完全精準。)
雖然法國海軍低了老對頭英國海軍不少,被日本海軍超過了也有點丟人,但是不管怎么說,法國海軍依舊是世界第四、歐洲第二強的海軍力量,是一支包含了一艘航空母艦和四艘戰列艦在內的強大力量。
用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自己回憶錄里的話說,法國海軍能對戰局起到重要影響。
原本,法國海軍與英國海軍是并肩作戰的關系。英法兩國曾達成協議:大西洋戰區主要由英軍負責,對付德軍;地中海戰區由法軍負責,對付意軍。
相比之下,一個是排名世界第五的意大利海軍,還有一個是當時實力還不如意大利海軍的德國海軍——沒錯,論綜合國力和陸空軍實力,德國是超過意大利。但是,開戰之初的德國海軍,是真沒法和意大利海軍比。
兩相比較,孰強孰弱,一目了然。英法海軍遠強于德意海軍,屬于是沒啥懸念的2vs2,前者占據絕對優勢。
但是到了1940年,形勢對于英國而言,迅速急轉直下。
數十萬大軍兵敗歐洲大陸。雖然人們都說: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國陸軍主力,保留了日后繼續與軸心國作戰的寶貴火種。但是,英軍在撤退的時候,把幾乎所有的裝備都丟在了歐洲大陸,回來的只是一群“光桿司令”。
大英帝國最能抗衡德國的,就是那支實力遠遠超過德國海軍的強大的皇家海軍。正是因為英國海軍的存在,讓德國登陸不列顛島的計劃難以實現。
但是,這個原本巨大的優勢,如今大打折扣,甚至有完全喪失的危險。因為法國投降了,而法國海軍服從了維希法國。
法國海軍問題是英國(還有當時尚未參戰的美國)非常在意的問題。在法國戰敗前夕,丘吉爾曾經多次到訪法國,親口向法國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提出:絕對不可以讓德國人得到法國艦隊。他還提議:可以出現兩個法國政府,一個留在本土向德國求和,另一個遷都殖民地,率領殖民地以及海軍繼續抗擊德國。
同樣,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給雷諾的回信里也要求:無論如何不能讓法國海軍落入德國手里。丘吉爾甚至呼吁英法兩國組建聯邦國家,兩國海陸空三軍統一服從內閣指揮。
但是法國艦隊最后還是沒有站在英國一方。在德、法停戰協定里,德國承諾不征用法國海軍。實際上,當時的法國海軍可以說是一支中立的力量(而且德國這次倒也確實沒有違背協定。)。
但是無論如何,在丘吉爾看來,法國海軍對英國已經是一個潛在威脅——一旦法國海軍加入了德國一方,那么就會像本段開頭說的那樣,英國抗衡德國的一大王牌就會失效。到那時候,英國面臨的局面會更加嚴峻。
因此,丘吉爾決定先下手為強,搶在這種情況可能發生之前動手。筆者覺得可以這么形容:我得不到的,你們也都別想得到。1940年6月27日,英國內閣制定了“奪取、控制乃至消滅法國艦隊”的計劃——“弩炮計劃”。
由于法國投降前,英法兩國是盟友關系,因此當時也有一批法國軍艦還停泊在英國本土以及殖民地的港口。英軍迅速采取行動,解除了法軍水兵武裝,將自己勢力范圍以內的法國軍艦統統扣留。
如果和后面發生的事情相比,這其實稱得上是“和平解決”了。
7月3日,英國海軍不宣而戰,突然出現在了法屬北非的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兩處軍港。英軍薩默維爾海軍上將向法軍下達了最后通牒,給了三個選擇:1、與英軍一起,對軸心國作戰。2、如果不愿意和英軍一起走,也可以與美國達成協議(法屬西印度群島的法國海軍就是與美國達成了協議,自行解除武裝的)。3、如果也不愿意和美國達成協議,那就自行鑿沉軍艦,不能讓德國或意大利得到。如果這三個選擇一個也不能接受,那對不起,英軍只能動手了。
法軍拒絕了英軍的要求。法軍的回答是:如果德軍真的來搶船,我們會自己鑿沉軍艦,我們不需要你們英國來插手。我們有自己的尊嚴!
“先禮”失敗,只有“后兵”了。于是,英軍痛下殺手。
可能法軍沒料到身為“盟友”的英軍,居然真的撕破臉皮向自己開火。因此,盡管法軍奮勇還擊,還是敗下陣來。共有1297名法國海軍官兵在戰斗中喪生,“布列塔尼”號戰列艦被英軍擊沉,“斯特拉斯堡”戰列艦和“敦刻爾克”號戰列艦負傷。
奧蘭海戰,法國海軍傷亡慘重。法國上下對此更是悲憤交加:德國打敗了我們,還允許咱們保留艦隊,可是“盟友”英國,卻對自己下如此狠手,究竟誰才是法國真正的敵人!?
維希法國當即宣布與英國斷交。沒錯,雖然“自由法國”成立之初,英國就予以了承認,卻繼續與維希法國保持外交關系,直到此時雙方方才斷交。
奧蘭海戰,標志著時長兩年多的英法戰爭爆發。英國和維希法國徹底反目成仇。達爾朗下令對英國采取報復措施。維希法軍對直布羅陀英軍基地發動了多輪空襲。說起來也挺諷刺的,英國二戰打的第一場勝仗,是針對“盟友”的。
事情還沒結束。法國海軍四艘戰列艦,一死兩傷。此時停泊在法屬西非達喀爾港的“黎塞留”號戰列艦依舊完好無損。丘吉爾對此憂心忡忡。當年9月,英國聯合自由法國,對達喀爾發動進攻。
丘吉爾的算盤是:如果達喀爾的維希法軍能夠陣前倒戈,那么最好,“黎塞留”號戰列艦可以落到己方手里;不然,就干掉它!還是“得不到就毀掉”的套路。
不過,奧蘭海戰是難以抹去的血海深仇。達喀爾的維希法國總督布瓦索下令猛烈還擊,將英國和自由法國的聯軍擊敗。丘吉爾害怕了:萬一再打下去,維希法國說不定真的會對英國宣戰,于是下令撤退了。不過“黎塞留”號戰列艦也在戰斗中負傷。不管怎么說,丘吉爾總算是達到了一個目的,可以稍微放松點了。
出于對英國的仇視,再加上德國的威逼利誘,答應幫助維希法國對抗英國,維希法國與德國的合作步步加深,開始逐漸允許德國使用其海外殖民地的軍事基地。維希法國這么做,固然是喪權辱國,向德國出賣國家權益,但是何嘗不是對英國的一種無奈反擊呢?
1941年4月,當時親英的伊拉克爆發政變,親德的民族主義政黨上臺,并向德軍請求援助以驅除英國勢力。希特勒聞訊大喜,向維希法國提出:開放法國殖民地敘利亞的基地給德國使用,以援助伊拉克反英力量。
對英國而言,更加不利的一點在于:伊拉克以北的伊朗長期以來出于對英國和俄國的仇視(因為近代伊朗遭到英俄兩國南北夾擊。),一直很親德。此時的北非戰場,由于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到來,英軍由勝轉敗。萬一德軍進駐敘利亞,伊拉克也倒向德國,那英國在中東地區的苦心經營差不多就要完蛋了。
——類比一下如今的抵抗之弧,并不完全重合,但是確實有點像。
于是,丘吉爾決定要將這三個威脅除掉。伊拉克和伊朗不是重點,筆者一筆帶過,我們來看敘利亞和黎巴嫩。丘吉爾約上戴高樂一起出兵敘利亞、黎巴嫩,并許諾事成之后將敘、黎交予自由法國。于是,英軍和自由法軍聚集起中東地區部隊,向敘、黎的維希法軍殺去。
這場戰爭本身倒是沒有太多的懸念,畢竟制海權和制空權都掌握在英軍手里。雖然中間出現了一些曲折,最后還是英軍和自由法國取得了勝利。在此前后,英國出兵推翻了伊拉克親德政權,聯合蘇聯控制了伊朗。軸心國在該地區的勢力就這樣被肅清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與此同時,日軍入侵東南亞的英美等國殖民地。在太平洋戰場攻城略地的同時,日本還把目光投向了印度洋。
此前,日本已經實際控制了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現在,日本又想故技重施,兵不血刃地拿下維希法國控制下的馬達加斯加迪耶果——蘇瓦雷斯港,切斷盟軍的印度洋交通線。
這對英國來說,是不能容忍的。于是,英國決定先發制人,搶在日本動手之前動手。1942年5月,英軍在迪耶果——蘇瓦雷斯港開展兩棲登陸,用了三天左右的時間,迫使維希法軍投降,完全控制了港口。
日本的癡心妄想因此化為了泡影。可能是因為最重要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吧,接下來英軍在馬達加斯加頗有一些“閑庭信步”的樣子,直到11月初方才控制全島。而此時,另一場火炬行動已經箭在弦上了。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蘇聯希望英美能夠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緩解東線戰場蘇軍的壓力。不過丘吉爾硬是說服了蘇聯和美國,同意先在法屬北非進行登陸,以打擊“鱷魚柔軟的下腹部”,爾后再登陸歐洲大陸。
阿拉曼戰役后,英美兩國決定盡快實施火炬行動,加快結束北非戰事。11月8日,英美聯軍兵分數路,在卡薩布蘭卡、阿爾及爾、奧蘭等法屬北非多地開展登陸。
這一帶原本就是奧蘭海戰的發生地。不少法軍官兵都是兩年前英軍襲擊的見證者。所以英美聯軍登陸的時候,法軍那叫一個“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玩命似地猛烈回擊,給英美聯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登陸奧蘭的任務由美軍執行,英軍沒有參與。估計英國也是擔心會被法軍往死里打,傷亡更大。)
不過,畢竟英美聯軍掌握著強大的海空力量,而且他們也爭取到了一批法國將軍(吉羅將軍、朱安將軍等人。)的合作。作為法屬北非實際話事人的達爾朗雖然痛恨英國,但是在美國的各種勸說下(因為達爾朗對美國并不反感),達爾朗終于答應與英美聯軍停火結盟,并帶領北非法軍加入了盟軍陣營。
法屬北非(除了被德意聯軍先下手為強占領的突尼斯)的戰事基本結束了。但是在法國南部土倫港,法國海軍還有相當一部分軍艦停在那里。希特勒得知北非法軍與英美聯軍停戰合作,勃然大怒,下令進占法國南部。
達爾朗下令土倫港的法國軍艦開赴北非與盟軍會合。但是,法國海軍恨透了英軍兩年前的所作所為。他們不愿意軍艦落入德國之手,也不愿意與有著血海深仇的英軍合作。最后,面對陸地上蜂擁而來的德軍,土倫港的法國軍艦選擇了他們曾經答應的方式——自沉。
雖然1940年法國陸軍的表現比較拉垮,但是法國海軍是絕對值得尊重的。
這場以悲劇性的奧蘭海戰作為標志,時長兩年多的英法戰爭,在另一場悲劇性的土倫自沉中,畫上了句號。
這場兩年的英法戰爭,究竟是誰錯了?
總的看來,英國1940年的行為多少有點“神經過敏”。后來的歷史,也證實丘吉爾的想法確實是多慮了:法國海軍真的不想,也沒有把軍艦交給德國。而且,法國海軍最后的自證方式更顯悲壯。
維希法國與德國雖然有合作,但是更多的是在其被英國行徑激怒下的反應。如果英國不對維希法國采取行動,或者行動不那么過激,維希法國很有可能會盡力抗拒住來自德國的壓力,盡可能不參與或少參與針對盟軍的敵對行為。
說到底,英法兩國之間缺乏溝通,或者是信任。相比之下,當時美國在處理與維希法國的關系的時候就巧妙得多。美國與維希法國直到火炬行動前依舊保持外交關系。1941年,美國還與維希法國北非當局簽署協定,向其提供援助。火炬行動能夠成功,一個原因在于法國人對美國人的好印象。這也是為什么在火炬行動中,英美聯軍一律打著美軍旗號。因為這樣讓法國人多多少少更能接受一些。
如果英國對維希法國的政策不是那么偏激,而是效仿美國,也許1940—1942年的英法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可以說,英國的行為頗有“墨菲效應”的味道:英國本想通過打擊維希法國,以避免維希法國的武裝力量和殖民地為德國所用;但恰恰因為英國此舉,反而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維希法國與德國之間合作的加深。
不過,這屬于“事后諸葛亮”式的評價。作為后來人的我們,從現在看過去的歷史,知道法國海軍確實恪守了不將軍艦交予德國的承諾。但是,如果我們將自己帶入1940年時候丘吉爾的視角,你就真的那么敢確保法國海軍會恪守承諾嗎?誰也不敢保證啊。萬一這是德法兩國聯手唱的一出雙簧戲,法國海軍真的在德國的威逼利誘下加入了對英國的戰爭,丘吉爾恐怕就會淪為千夫所指,成為大英帝國的千古罪人了。
羅斯福可以選擇相信貝當,因為美國更強大,而且有大西洋作為美國的屏障。但是對于丘吉爾來說,他輸不起。畢竟,英國不是美國。羅斯福賭得起,他丘吉爾卻賭不起。
再者,用丘吉爾自己的話說,如此無情地向昔日最親密的朋友開刀(雖然貌似也沒親密到哪里去),能展示出英國與德國血戰到底的決心,可以讓美國政府為此長舒一口氣,這樣美國才可以放心援助英國。
所以丘吉爾這么做,很殘酷冷血,但是也帶有無奈吧。
《笑出腹肌的中國史——大唐帝國》的作者梁山微木老師在書里評價唐肅宗李亨的時候,曾經這么寫道:“以上的評價并不客觀,因為我們現在開了‘天眼’,知道誰是忠臣,誰是奸臣。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李亨,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做得比他更好。”“所以,李亨做的一切,看似有很多錯誤,但那也許就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但是,丘吉爾的這個決策,可能還帶有另一個見不得光的目的。開頭,筆者就提到:英法兩國在歷史上相愛相殺近千年。英法兩國為了爭霸,從百年戰爭到拿破侖戰爭,期間打了不知多少仗。拿破侖戰爭后,英法兩國的暗斗依舊不少。一戰時期英法兩國是盟友,但是在戰后的大會上,它們再次吵了個不可開交。
所以,英國對維希法國軍事力量和殖民地采取的行動,一方面固然有“反法西斯”的味道在里面,可是誰又敢保證,這不是英法兩國歷史矛盾的一種延續呢?
至少,戴高樂看穿了丘吉爾的算盤,對此強烈不滿。奧蘭海戰后,戴高樂怒氣沖沖地找上丘吉爾,認為英國純屬多此一舉,因為只要法國海軍還在達爾朗手里,他就絕對不可能把軍艦交給德國。
后來英軍和自由法軍聯合出兵敘利亞、黎巴嫩,打敗了當地的維希法軍,但是英國卻試圖獨自從維希法國敘黎當局手里接管敘黎——沒錯,丘吉爾想食言——戴高樂聞訊再次大怒,并威脅丘吉爾道:如果英國不把敘黎交給自由法國,他就搬家去蘇聯莫斯科,帶領自由法軍與蘇軍并肩作戰。
戴高樂這番狠話迫使丘吉爾將敘利亞和黎巴嫩交還給了自由法國。
再后來的馬達加斯加戰役,英國又背著自由法國單獨與維希法國馬達加斯加當局和談。戴高樂又一次進行嚴正交涉,方才收回了馬達加斯加。(自由法國和維希法國雖然彼此敵對,但是在維護法國海外殖民地方面,卻有一種共同的默契在里面。)
時長兩年的英法戰爭,究竟是英國局勢所迫下摻雜著“神經過敏”的無奈之舉,還是以大義為名行趁火打劫之實的行為,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已經說不清楚了。化用布萊德利的那句話,也許,這是一場錯誤的戰爭,彼此是錯誤的敵人,更是沒有任何贏家。但是,在輕輕的這一段話背后,埋葬了成千上萬原本不用枉死的法國士兵,也埋葬了一支大國海軍最后的尊嚴。
參考資料:
(英)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法)夏爾·戴高樂《戰爭回憶錄》。
(美)德懷特·艾森豪威爾《遠征歐洲》。
(中)梁山微木《笑出腹肌的中國史——大唐帝國》。
(本文作者:曾偉嘉,“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