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黑色馬夾,剛理過的短發。
2025年2月11日,馬云現身阿里西溪園區A區2號樓的閑魚,滿面春風。
閑魚,這個脫胎于“淘寶二手”的頻道,2014年上線運營,目前用戶注冊數量已經超過5億。伴隨著可持續循環的不斷發展,閑魚用戶規模始終保持著高增長,近兩三年的用戶復合增長率接近30%。
2023年6月,閑魚開始對特定商家收費:用戶當月成交訂單數超過10筆,且累計成交金額超過10000元,超額部分將被按照每筆訂單實際成交額的1%收取服務費。
去年8月,閑魚又提出重大變革:自9月1日起,將面向全體賣家收取0.6%的基礎軟件服務費,單筆最高不超過60元。這意味著“免費”時代,已經過去。
QuestMobile的報告顯示,2024年4月,閑魚MAU(月活)高達1.62億,同比增長19.1%,在閑置行業遙遙領先,對轉轉、找靚機等其他同業形成壓倒性優勢。
近期,江蘇首家閑魚循環商店落戶南京。集閑置交易、藝術文化交流、圈層鏈接、產業發展等多種業態于一體,是目前面積最大、業態最多的單店。試水線下店已近一年,閑魚已經在杭州、上海、成都等城市開設了多家不同模式的循環商店。閑魚總裁丁健表示,未來五年,將在100個城市開線下店。
可某種意義上說,閑魚密集深耕線下的背后也有不少無奈,由于線上交易遲遲邁不進正軌,過去物美價廉的閑魚正在尋找新的發展模式。
數據暴增與信任危機?
2022年我國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4802.04億,同比增長20%,2023年則更為顯著,交易規模5486.5億,同比增長14.25%。
另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閑魚用戶規模從3億膨脹到6億,成為阿里體系內僅次于淘天的第二大APP。目前,其在線商品數量已超過10億件,日均GMV(交易總額)突破10億元。
從數據端看,閑魚非常優秀,但從日漸增多的客訴來看,其產品策略似乎出現了問題。截止至2025年1月,黑貓平臺累計收到關于閑魚二手交易平臺的投訴量超20萬件,投訴解決率僅為6.99%。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電訴寶里閑魚商戶對于平臺策略也呈現討伐態勢。2024年第四季度閑魚商家的投訴問題中,“任意僅退款”占比高達81.82%,“隨意封店”和“過度維護消費者”這兩項,總計占比9.09%。
這意味著閑魚平臺運營方同時引來了消費者和商戶的共同不滿。
此外,縱使閑魚在二手電商市場占據了遠超半壁江山,可來自同業的競爭壓力也肉眼可見。
轉轉、愛回收等多個平臺蠶食閑魚市場份額已是不爭的事實。一般來說,這類頭部平臺在線下業也已擁有成熟布局:轉轉的線下門店數量超過了800家,覆蓋城市超300個。截至2024年上半年,愛回收擁有1516家線下門店,覆蓋全國超260座城市。
但擁有絕對線上統治力的閑魚卻將精力放置線下與愛回收等同業競爭,本就是一件“怪事”。
做直營線下店費時費力,運營成本與店租高企,往往是一些需要提升品牌知名度或是無法在互聯網中取得優勢的平臺選擇的一種地面策略。可兵強馬壯的閑魚擁有國民級知名度,再回到線下市場,想解決的卻僅是“不愿賣”或“不會賣”的問題,其線上體系的部分失能可見一斑。
從這點上說,線上平臺早就應解決的買賣問題又被重提,很難說是一種產品的進步。而想要弄清楚問題究竟從何處發生,首先需要梳理閑魚歷年來的一些變化。
閑魚早期作為二手市場具有很強的垂直度,買賣雙方都是個人屬性。這也是前期口碑積累的重要原因之一。借助源于西方跳蚤市場的二手交易體系,閑魚通過一些本土化動作,成功的占領了用戶心智。
不過,伴隨著用戶數量的逐年增多,閑魚的策略開始產生變化。2019年之前,如果有職業賣家出現,平臺會根據舉報迅速采取行動關閉賬號。而變化發生在2019年7月,在經歷了一場人事變化后,已經嶄露頭角的閑魚掌門人諶偉業離開了業務線前往淘天。
閑魚的目標則變成了商業化。彼時,有資深用戶反饋,2020年閑魚便放寬了對商家的管控,對于違反規則的只關閉當前交易,不再關閉賬號。信號傳遞是簡單而有效的。同年,閑魚開通了商家認證入口,大批職業商家開始入駐。2020年3月,閑魚新發賣家數同比增加了38.8%。
從早期的二手市場變成了更加多元化的潮流物品中古市場集散地,閑魚產品性質發生了變化,從單純的二手交易變為了更為復雜的社群經濟、興趣經濟。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閑魚的口碑開始兩極化,成功交易的人認為閑魚是“閑置轉換的天堂”,而另一面,有的人已經開始踩坑。有消費者在一些媒體采訪中甚至將閑魚的商戶轉型稱為“就像是給隱匿在平臺上的黑戶發了身份證和通行證。”
綜合作用下,閑魚長期以來被人詬病的問題開始放大,弱監管、低傭金、平臺規則不完整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開始發酵。
頻繁變動的人事系統
事實上,閑魚身份識別機制僅單一依靠支付寶信用分等信譽體系,并不能完全規避掉買賣雙方環節中的造假問題。由于其弱監管的環境,在極短的時間內,閑魚就成為了灰黑產售賣違禁品的“樂園”。
另一方面,平臺已經不滿足于只吸收興趣用戶。一些更能增添商業性的角色被定向加入,例如有電商經驗的普通商家、各類中介服務商等,平臺環境開始逐漸復雜。幾年過去,閑魚的客訴與不滿的聲音在持續累積,商家與消費者的矛盾,變得更多了。
目前,對于商家權益爭議頗多的是“僅退款”和“到手刀”,而對于消費者而言,不知真正身份的商戶和真假難辨的商品幾乎成為一張大網。有用戶表示:“現在上閑魚要打上十二分的精神。”
某種程度上說,持續變化的閑魚與其頻繁的人事變動不無關系。
自一手建造起閑魚的諶偉業離開后,接替他的是花名聞仲的陳鐳,他以直播業務聞名。在陳鐳的一系列措施下,閑魚的社群經營有了顯著增加,但鋪面而來的則是更加復雜的變化。
人群一旦聚集在“魚塘”里,魚塘就變得復雜起來。同年爆出的一批違法違規問題后,閑魚的社交功能打上了一些問號。上任14個月后,陳鐳被調走,閑魚迎來了第三代掌門人靳科,他就職伊始就動作頻頻。
2020年,閑魚曝出存在違法、色情、欺詐等事件后,視為產品核心功能之一的“魚塘”業務直接被老阿里人出身的靳科一刀砍掉,并且取消了線下業務 “閑魚市集”,不再設置專門團隊運營二手衣物等類目。從此,閑魚開始試圖脫離二手范疇,把目標定成了更大的C2C,再后來這個目標變成了C2X,X代表多元交易路徑。
根據 QuestMobile 數據,閑魚月均 DAU 在靳科上任時(2020 年 9 月)前不足 2200 萬,到 2021 年 3 月達到了 2904 萬,6 月突破了 3000 萬。
2022年春節后,來自阿里本地生活到店業務中心的負責人丁健接過了指揮棒開始接力。
然而,過于流動的指揮官,似乎無法為閑魚凝聚持續的力量。
閑魚對標轉轉做生活服務就從那時開始,而戰略上阿里對于閑魚的期待則一直是DAU繼續增長。作為一個二手平臺,這無疑是在逼著閑魚增加交易頻次。落到交易端,其結果就是不斷增加的“專業賣家”。就連閑魚前員工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都罕見地用上了“生態不健康”的措辭。
如此生態后,帶來了狂飆的數據:截至2024年4月,閑魚月活用戶規模達1.62億,位列閑置交易行業第一。不過,激增的交易也伴隨了更多的投訴。有網友爆料,一部分閑魚商家從套牌到假冒仿制知名數碼品牌實現一條龍,或是模糊不清的寫上相關品牌方的名字,大打擦邊球,標價往往為正品賣價的十分之一不到。
一方面是買家的抨擊,另一方面閑魚賣家對于到手之后激活數碼產品后退貨不要的行為更是深感冒犯。
閑魚整個生態變得更加難以定義:從前傾注心力打造的二手交易環境被新涌入的專業賣家與低素質買家不斷稀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沒有變高,反而演變出了套路文案,模版文案等一系列問題。
在什么值得買上,有閑魚買家分享自己在平臺上“話費慢充”卻被封禁手機號的完整過程。而這些安全隱患,則與閑魚自身審核機制不完善、產品設定不完整、片面追求數據的數量而忽視質量有一定的正相關。
回歸到線下店,在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一種閑魚引導線下鏈路的方式,但目前來看,追求本地生活化的閑魚線上似乎離“套路商店”愈來愈近。
中國電商二手市場“迷城”
2024年,閑魚APP上線“借錢”頻道,為度小滿、拍拍貸、馬上消費提供貸款中介服務。授信額度最高20萬元,年化利率4.8%起。
成立十年,閑魚不可避免的需要直面盈利問題。
就目前的產品來看,閑魚作為平臺方盈利的手段基本圍繞收手續費進行,對職業賣家抽傭,利用高頻次交易來觸發傭金。這是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方式。而對于二手貨品進行轉賣,聯系回收商從中抽傭則是另一種方式。
傭金是閑魚邁不過的坎,這也導致了平臺對于監管不上心或是規則模糊。
而考核僅依靠成交數據,如果在前期就已經完成了收費的動作,后續的客訴環節自然缺少動力。發放消費貸款是二手平臺較為常見的業務模式,通過貸款的方式讓消費者給出利息,這反映出了二手平臺變現途徑狹窄的特點。
因此閑魚想搞B2B的轉轉模式,轉轉想要做閑魚的社交池,但大家共同面臨盈利的瓶頸。
以閑魚為例,職業賣家的GMV貢獻率從2020年12%提升至2024年37%,但帶來的糾紛率增幅達210%。平臺陷入“要數據還是要體驗”的兩難——2023年算法推薦系統升級后,二手商品曝光量下降23%,新品/代購內容占據60%信息流。
此外,閑魚現行的“信用分+保證金”體系也存在一些漏洞:MCN機構批量孵化“白號”通過小額虛擬商品交易快速積累信用,而1%的服務費門檻難以震懾不法分子,被封號成本僅占收益的2.3%。
而治理資源長期錯配讓情況變得更為棘手。事實上,2019年閑魚每萬用戶對應1.2名客服,2024年降至0.3名,AI審核系統誤判率高達34%,導致正常交易凍結投訴量激增。
《2024-2029年中國電商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4802.04億元,同比增長20%,并且2023年有著明顯的增長趨勢,交易規模達5486.5億元,同比增長14.25%。
在物質過剩時代,沖動性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占比將會減少,理性消費購買二手產品逐漸成為消費者的重要選擇。
因此,在市場規模持續增加的大背景下,買賣雙方對于平臺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的看重,則順理成章。
從這點上說,閑魚的破局之路或許在于重建“社區-商業”的動態平衡,將人工智能和一些新質生產力引入到審核環節中來,對特定的關鍵詞使用算法識別。例如,日本Mercari的“黃星計劃”建立梯度收費機制,讓個人賣家維持免費,職業賣家按3%-8%階梯收費。
如今,當閑魚MAU突破2億大關,其真正挑戰或許并不來自轉轉們的追趕,而在于如何在商業擴張中保持“社區精神”。二手經濟的本質是“信心的循環”,片面增長的數據并非核心標準。
“讓閑置游起來,讓人情味留下來。”是閑魚最初的產品宣言。從這點上說,“人情味”和“交易規模”在循環生態圖景里占比孰輕孰重,是閑魚需要給出的答案。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