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趙皖西
春節假期已過,年味卻未消散。
無論是登上春晚舞臺的英歌舞,還是照亮各個城市的打鐵花。可以說,第一個“非遺年”甩出王炸,成功驚艷了所有人。
乙巳蛇年春節是“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CNY)”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全國各地的非遺年俗集體返場,從北方的打鐵花到南方的舞龍舞獅,從西北的熱鬧篝火到江南的璀璨燈會,老祖宗過年的儀式感滿滿當當,隨時硬控所有人。
有人說這是“年味”的“文藝復興”。那些從老祖宗那里跨越時空傳遞而來的年俗,如今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頂流。盤不盡的年俗,也讓不少年輕人暗暗發誓:“從明年開始,我要全國巡回過年!”
北方老鐵過年,主打一個“物理攻擊”。
流傳于豫晉地區的打鐵花,堪稱“地表最野煙花”。打鐵花匠人赤膊上陣,1000多攝氏度高溫的鐵水被其一棒擊打后,鐵花紛飛,在夜空中炸出漫天星光、火樹銀花,瞬間點亮冬夜冰涼寂寥的土地。
打鐵花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契丹人曾用鐵水潑灑祭祀天神,祈求“鐵骨錚錚”;明清的鐵礦工匠則用打鐵花作為年終獎賞的評比方式。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打鐵花,已成為現代、炫酷的象征。經過短視頻的傳播,眾多網友都希望能夠一睹這璀璨奪目的光芒,有人甚至開玩笑道:“一定要穿最貴的羽絨服去,不然對不起這美麗的場面?!?/p>
△打鐵花。(圖/視覺中國)
吉林不甘示弱,搬出國家級非遺——查干湖冬捕。
稀薄的晨光中,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上深厚的冰面綿延至晨霧深處,漁把頭“識冰辨魚群”,手持冰鎬,鑿開第一道裂隙,霜屑迸濺如星屑紛落。幾千斤重的漁網,如游龍般在冰層下吞吐著古老紋路,宛如游弋的黑龍。在陣陣號子聲中,大網自冰洞中升騰而起,萬千銀鱗驟然躍動,在冰面上劃出一道道弧光。
查干湖冬捕承載著“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近年來引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前來,觀冬捕,品魚宴,過一次鮮活、豐富的新年。
△查干湖冬捕現場。(圖/視覺中國)
2021年年底,《雄獅少年》憑借小眾的題材和高質量的制作水平,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醒獅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也被主人公拼搏進取、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感染。
現實生活中,佛山的醒獅已經徹底放飛自我,獅頭裝上LED燈,獅尾綁上藍牙音響,在網絡神曲的驅動下,跳起了《科目三》。各種短視頻中,獅頭一甩,加上AR特效,便能輕松收獲百萬觀看量。
去年春節因獨自在路邊練習舞獅而備受關注的廣東女孩林熙悅,登上了2025蛇年央視春晚舞臺,穩站“C位”,舞動著獅子,氣勢凜然,毫不怯場。
△醒獅。(圖/《雄獅少年》)
春晚舞臺上,熱情奔放的《潮起英歌舞》同樣驚艷了億萬觀眾。在譚維維激昂鏗鏘的歌聲中,幾十名英歌舞者魚貫而出,面繪臉譜,手執棒槌,跳起英歌舞步,英姿颯爽,騰躍間似壁畫中的神將破壁重生。
在潮汕地區,揚正除邪的英歌舞成了過年的必備節目。這里流傳著一句話:“英歌舞的傳承人們,如果讓他們8點起來上班,他們可能起不來,但如果讓他們5點去練英歌舞,凌晨3點他們就會出發?!鄙倌猩倥畟儜驯е鴮鹘y的熱愛、對新年吉祥的祝愿,在一聲聲敲擊聲中,與天地、神明共呼吸。
△汕頭英歌舞。(圖/視覺中國)
在粵西、閩臺、潮汕等地區,游神同樣是格外隆重的民俗活動。請神、游神,搭配舞龍、舞獅、鑼鼓、板凳,每個細節都要做到最好。正式游神時,整個村子都出動,祈禱“神明降臨人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
春節的江南,連千年的水鄉古鎮都開始“內卷”了。
1月23日—2月12日,烏鎮景區圍繞“水上年”“非遺年”“科技年”“烏村年”四大板塊,將傳統非遺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枕水人家水上年與江南鄉村田園年相輝映,綜合60多項活動,為游客們呈現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讓每一位游客在感受原汁原味的水鄉年的同時,也體會到別具一格的具有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的科技年。
春節期間,烏鎮水上集市熱鬧非凡,商賈貨郎、民間雜耍、戲文演繹、風味小吃紛紛云集,打年糕、畫糖畫、捏糖人等傳統技藝出現在街頭,還有春聯、窗花、花鼓戲、舞獅雜耍等多種趣味演繹,氛圍感十足?!白载暬簟边@一非遺技藝,結合烏鎮藍印花布、香市、皮影戲、水閣等不同的非遺內容打造,十余組大型燈組在烏鎮的水、陸、空交相輝映。
△烏鎮西柵景區水上集市。(圖/烏鎮景區)
在弘揚非遺的同時,烏鎮也發揮出智慧小鎮的特色,打造賽博花燈、賽博財神和賽博錦鯉,與賽博年市集相得益彰。在古色古香中,游客們還能見識到AIGC攝影、機械臂寫福、機械臂咖啡、機械臂冰激凌等賽博場景。
△現代科技融入傳統年味。(圖/烏鎮景區)
移步換景之間,游客們不知不覺間看了一出出花鼓戲、皮影戲、拳船,在小橋映影之間感受傳統民俗。逛累了,來到“新春長街宴”,品嘗熱氣騰騰的全家福暖鍋,感受江南美味,飲一口熱烈的烏酒,盼望新年和和美美、生活甜甜蜜蜜。
除夕夜的煙花還未散盡,全國各地的燈會已此起彼伏,從秦淮河畔的十里流光,到大灣區的賽博朋克燈會,老祖宗的浪漫手藝,正在用最叛逆又溫馨的方式“激活”中國年。
“新日初始,神燈滅,人燈燃,天官賜?!保惺嚼寺谇鼗礋魰媳痪呦蠡?。今年的南京秦淮燈會以明代《上元燈彩圖》為靈感,設有六大文化主題展區,展示了46組大型特色主題燈。夫子廟天下文樞牌坊下懸掛著3盞巨大的荷花燈,絢爛的彩燈下,穿漢服的年輕人和舉相機的“老法師”擠成一團……這場熱鬧的燈會將花燈卷成了“國潮天花板”。
△南京秦淮燈會。(圖/視覺中國)
而在黃山腳下的歙縣,一條條竹骨紙面的魚燈正在煥發新生。非遺匠人們用竹篾編制骨架,宣紙糊成魚皮,勾勒線條,彩繪魚鱗,內置紅燭或LED燈,經過幾十道工序,制作出一條條靈巧生動的大魚。夜幕降臨,上百盞魚燈穿行在徽派建筑的馬頭墻間,像極了《一代宗師》里的武林幻境,又如辛棄疾詩中所描繪的場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徽州魚燈夜巡游。(圖/視覺中國)
廣州南沙人民則有幸趕上了號稱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燈組最多”“展期最長”“參與城市最多”的粵港澳大灣區燈會。今年燈會主題是“光耀神州 華彩灣區”,在占地870畝的場地內,5.3公里的燈帶、218組燈景交相輝映、流光溢彩,烘托出濃厚的新春氛圍。
增添年味,自然少不了少數民族習俗。
1月23日,在貴州省黔東南“村BA”“王中王”冠軍賽賽場上,來自貴州黎平的歌手們唱響侗族大歌。這是一種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自然合聲合唱形式,歌唱了侗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
“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這是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的“仡伶”(侗人自稱)集體做客唱歌的情境。如今,新春佳節,貴州侗族的男女老少唱起大歌,“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秒殺一眾抖音神曲。
△侗族過年熱鬧場面。(圖/視覺中國)
羌族人喝咂酒、哈尼族擺起長街宴、土家族跳起擺手舞、苗族則烤肉打粑……非遺裝飾了各族人民的熱鬧新年,老祖宗的智慧成了春節里最正宗的“文化盲盒”。
參考資料
[1]聚焦吉林查干湖:這里的非遺故事,很鮮活.人民日報
[2]南京第39屆秦淮燈會最后一組花燈正式亮相.揚子晚報
[3]來大灣區過年的人,都給我去南沙燈會.九行
[4]貴州“村BA”上,黎平侗族大歌唱響非遺之聲.中國青年網
編輯 :桃子醬;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九行定制紅包封面限時發放中
點擊下方卡片前往九行Travel
回復關鍵詞“蛇拿九穩”領取
“你的家鄉有哪些年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