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越是讓人放心,越容易被忽視
不知道你承不承認這一點,那就是越是讓人放心的人,越容易被忽略。
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概念叫“適應性偏見”。它指的就是人們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從而高估了某些事物在一段之后對自己的影響。
簡單的來說就是,當你做什么事情都讓人放心的時候,就會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想法。
當然,并不是要說讓人放心不好,讓人放心是一個人重要的能力。只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讓人放在一定程度上就容易被忽略。
這也需要我們在相處的過程中,對于身邊親近的人,我們不能夠因為他讓人放心,就忽視他的感受,也需要一樣的重視。
只是人有的時候就很奇怪,更容易關注那些讓自己不放心的事情。就好像有的時候我們會被夸獎懂事。只是有些懂事是用失望換來的。
是啊,就好像我們都知道這樣一段話:“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為什么會這樣,難道因為他會哭就能夠得到嗎?其實并不是,更多的是因為他“會”。很多時候埋頭做事就是容易被忽視。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學會表現。或者說學會爭取自己應該得到的。就好像在家庭里面,那個讓人放心的孩子總是容易受氣。也總是容易被忽視。
而在工作中,那個總是埋頭苦干的人,也很難得到提升。導致這些的原因就在于不會表現出來。或者說不會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畢竟,很多事情我們等著別人來發現會有很大的滯后性。就好像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讓人放心的同時,也需要學會“要”。
正如那個“會哭的孩子”他的哭就是在表達需求。是啊,在生活中我們如果什么都不去表達,都自己去扛,最后得到的就是別人什么都不給你。
最多只能夠得到一句話:“有你真好,不用操心。”
只是一個把事情做的很好的人,讓人放心的人,就真的沒有一點需求嗎?想來也不是。只是有的時候他不表達,或者是表達的時候被忽視了。慢慢的也就不愿意去表達了。
就好像“懂事”這個詞一樣,事實上是他無數次委屈換來的。所以,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那么就要明白該表達的時候就要表達。
你要學會置頂自己的感受,要承認有些事情并不是一個人就能夠做好的,自己雖然是一個讓人放心的人,但自己也是有喜怒哀樂的。
是啊,在生活中我們都要表達和拒絕的能力。對于有些事情我們可以給人安全感。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自己的感受。
不要總是不好意思表達,你越是不說,他人是不可能知道你的需求的。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在讓人放心的同時,也要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畢竟,讓人放心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是別人對于自己的放心。只是這樣的放心更多的應該在能力、責任、對于事情得處理結果上。
而不是這個人不會表達自己需求。用自己的委屈換取別人的不操心。這樣不叫讓人放心。這樣只能叫委屈、討好。
所以,不要想著用委屈、討好的方式讓人放心,這樣的結果就是別人越來越忽視你。該表達自己需求的時候,我們就要表達出來。
確實,會哭的孩子就是能夠得到糖,而不會哭的孩子得到的只能夠是一句夸贊以及對自己的委屈。
所以,你可以讓人放心,因為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但同時你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要敢于說“不”,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文|明浮生
圖|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