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替代,勢不可擋!
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我國高端科技制造產業迎來了國產替代時間。
最典型的就是半導體設備和芯片行業,根據相關數據,2023年,二者的國產化率分別約為20%、12%,距離完全國產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而醫療器械也是非常重要的國產替代方向。
2023年,在我國“化學發光”醫療診斷領域,羅氏、雅培、西門子等國外廠商依然占據著70%多的市場份額,邁瑞醫療、安圖生物、新產業等國產醫療器械公司的市場占比則不到30%。
其中,新產業是最專注化學發光診斷的龍頭。
早在2008年,新產業就成功研發出國內第一臺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打破了進口的壟斷;之后又在2018年推出了全球第一臺檢測速度達600T/H的發光儀,成為我國成功出海的稀缺化學發光診斷企業。
在國產替代的背景下,新產業的業績保持了較快的增長。
2019-2023年,公司營收、凈利潤年復合增速分別達到了23.21%、18.97%。
一直到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凈利潤分別為34.14億元、13.84億元,同比依然保持著快速增長趨勢。
不僅如此,相較于同行業企業,新產業還呈現出2個突出的優勢:
第一,抗集采能力更強。
最近幾年,隨著醫藥行業集采的常態化,新產業展示出來的最大特征就是抗集采能力很強。
尤其和其他體外診斷廠商對比,新產業在業績上呈現出一定的穩定性。
2024年前三季度,在體外診斷行業營收規模前10家公司中,新產業是唯一一家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速均超過15%的公司,業績表現明顯優于安圖生物、萬孚生物等。
這是因為最近幾年在被集采的體外診斷產品中,化學發光產品由于技術含量較高、市場競爭格局較好,保持了相對溫和的價格降幅。
而在前面我們就提到,新產業是最為專注化學發光診斷的企業,像安圖生物的體外診斷產品布局比較寬泛,萬孚生物在POCT快速檢測領域市占率較高,邁瑞醫療則屬于綜合性醫療器械龍頭。
第二,盈利能力更強。
相比于其他體外診斷廠商,新產業還呈現出來的一個優勢是盈利能力更強。
一方面,公司作為一家醫療診斷廠商,毛利率和凈利率本來就很高。
2024年前三季度,新產業的毛利率、凈利率分別達到了72.34%、40.52%。雖然因為技術壁壘高,行業內70%的毛利率較為常見,但40%的凈利率卻很難,就連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都到達不了,僅為36.3%。
在保持高毛利率的同時,銷售費用率較低成為公司維持高凈利率的關鍵原因,2020年以來新產業的銷售費用率基本維持在16%以下。
這不僅對應了公司具有良好市場競爭格局,而且反映出其對于院端銷售維持了較高的渠道壁壘。
另一方面,在凈利率的支撐下,新產業還維持了較高的ROE。
2019-2023年公司的平均ROE為22.99%,完全達到了巴菲特所認為的優秀企業的標準(ROE>20%)。
最近幾年,盡管ROE有所起伏,但公司不單在凈利率端克服了集采的影響,還維持了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的穩定,尤其是權益乘數波動不超過0.1,始終將資產負債率控制在8%-9%左右。
那么,在諸多優勢支撐下,新產業是否有望繼續保持不錯的增長呢?
1、國內行業市場保持高景氣,國產替代正當時
眾所周知,化學發光診斷是我國最大的體外診斷細分市場,它的需求來源于患者的臨床診斷,應用領域較為廣泛,覆蓋了腫瘤標志物、甲狀腺功能、傳染病等諸多疾病的檢查。
2023年,我國化學發光市場規模達到了約430億元,未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醫療水平的提升,行業市場規模仍有望保持快速增長趨勢。
有機構預測,預計2030年,我國化學發光市場規模將增長至916億元,2023-2030年年復合增速為10.88%。
在此基礎上,像新產業等國內廠商還有著較大的國產替代空間,便有望獲得超行業的規模增速。
2、公司持續拓展海外、其他體外診斷市場
如今,新產業已經不滿足于國內化學發光市場,逐步向海外以及其他體外診斷市場擴張。
一個是海外市場。最近幾年,在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的驅動下,公司憑借產品優勢順利將市場拓展到海外,2023年海外營收占比已經達到33.63%。
與此同時,公司在海外市場的中大型儀器裝機占比還在提升,2024年上半年達到了64.8%。那么未來,在體外診斷儀器的驅動下,公司的試劑產品便有望持續放量。
一個是其他體外診斷市場,包括生化診斷、分子診斷、凝血診斷產品等。
為此,新產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0-2023年間,公司的研發費用率由不到7%增長至9.32%,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20.66%達到了3.27億元。
不過可能會有人擔心,新產業布局其他體外診斷產品,是否會帶來更大的集采風險。
這點其實不用特別擔心,因為集采雖然會削減產品價格,但會促進銷量的提升。對于新產業來說,其他體外診斷市場相當于一塊很大的空白市場蛋糕,公司只要布局便會產生增量。
而且就在2025年1月份剛剛落地的省聯盟集采中,化學發光腫標、甲功兩大類產品平均價格降幅53.9%,降幅依然溫和,同時促使新產業的產品報量占比達到了10%以上。
所以,未來在國產替代以及公司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新產業仍有望保持業績的增長。
關注飛鯨投研(id:Feijingtouyan),立即領取最有價值的《成長20:2025年最具有成長潛力的20家公司》投資報告!
來源:飛鯨投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