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你算過自己被詢問了幾次婚育問題嗎?
年前,一條新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深圳蓮花山相親角完成升級改造,卡牌位置擴容至2000個,并且迅速掛滿,排期已經排到了3個月后。
對于婚育話題,城畫編輯部的00后實習生們充滿好奇——
相親究竟是在相什么?
著急的真的都是爸媽嗎?
主動到相親角的年輕人是為了完成任務,還是找幸福?
我們派出編輯部“忙內”,出生于2004年的實習生零一,她將以00后女大學生的視角,闖入有著“中國三大相親角”之稱的深圳蓮花山公園,與徘徊在相親角的人們展開對話。
一番暢聊后,零一有了一些觀察和思考。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城市畫報(ID:cityzine)作者:林依敏。
01
相親角“掛牌”還要排隊
11月遞資料,次年2月才能上
與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北京中山公園相親角齊名的深圳蓮花山公園相親角,就藏在公園一處不起眼的角落里。從南門入園,往左手邊走一小段路,顯眼的粉色和藍色便映入眼簾。
與很多城市公園“野生”相親角所呈現出來的混亂不同,蓮花山公園相親角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整齊和干凈。
事實上,這個相親角一開始是2005年前后由市民自發組織的,后來因為“婚托”太多,公園便與轄區的警務部門合作,從制度上保證婚介信息的真實可靠。現在我們見到的整齊干凈,是2020年改造后的版本,定位是“面向市民免費開放的公益性質的相親婚介平臺”。
2024年11月,相親角完成再改造。新增的400個卡槽被迅速填滿,“排隊排到2025年2月”“慎入蓮花山相親角”等話題讓許多人開始了新奇的“相親角一日游”,我就是其中一個。
02
越年輕越有機?
相親市場的00后,無人在意
排列整齊的征婚信息表是相親角最顯眼的“裝置”。粉色代表女性,藍色代表男性。
裝置按年齡做細分,十年為一個區間,分為了中老年區域、1970年及以后出生、1980年及以后出生、1990年及以后出生。值得留意的是,00后除外。
與想象中“大爺大媽一看到年輕面孔就圍上來詢問”的場面不同,年輕的我被他們忽視了。
或許是看到我徘徊許久都沒“開張”,一個坐在長椅上的大爺向我拋來了第一個問題:小妹,你也來找對象啊?有人率先開了口,一旁的大姨順勢追問了我的年紀。
“我零四的。”
“那是小了點。”
得知我的年紀后,家長們的興趣驟減,本來還想多問幾句的旁觀者也一下散去。
03
遍地都是“未來親家”
相親角的人很多,來的大多是家長,細心觀察后發現,家長們的目的性都不強。
公園的一名工作人員跟一位母親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女兒不在深圳,她不愿意考慮結婚的事情。”
“我也就是住得近,沒事兒就過來看看。”
“我女兒還在考公務員,她畢業的同學有的大的孩子都上一年級了。”
“現在不好找,都挑剔外貌身材。”
有操心的母親自然也有擔憂的父親。兩個互不相識的大叔本想交換雙方信息,但卻發現大家都是幫女兒在相看,話題一下就轉到了兒女身上——
“你女兒在銀行做什么?”
“她是經理。”
“經理啊,我女兒就還只是柜員。”
“前臺柜員嗎?”
“是啊,那經理當然是(找)經理(級別)的。”
在“1980年及以后出生女士區域”卡位徘徊的父母最多。在旁觀者看來,每個駐足的人都可能是這些父母的“未來親家”,每多搭話一次都有可能促成一段姻緣。只是這樣的搭訕實在有些大海撈針的意味。
與其說到相親角來找親家,不如說他們更像是來這找“同病相憐”的聊天搭子。
蹲點常客們相互臉熟,一遇見很快就能開啟暢聊。于退休賦閑在家的爸媽而言,相親角的“相親”功能不過是個由頭,或許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可打發時間、拓寬交友圈子的根據地。
04
年前,站好最后一班崗
在相親角徘徊,越發感覺到,聚集在此的父母雖然擔憂和焦慮不少,但遠沒有我想象中急切。每逢佳節“倍”相親,殊不知,父母其實早已練就佛系心態。
“都是交流機會吧。哪怕最后沒成,但知道他們有交換信息就會安心點——有在找(對象)嘛。”
到訪相親角時恰逢年前,我本以為會有不少人來“臨時抱佛腳”,但父母們的反應卻出乎我的意料。一位阿姨的話點破了真相:
“都快要回家了還在這里站著,站好最后一班崗,可憐天下父母心。”
“他真的每天都來,我都佩服他。”
對這些佛系父母而言,相親角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安慰溢于言表,比起在言語上催促子女,他們更樂意來相親角走走看看,打卡“上班”,或許是他們的“佳節強心劑”。
05
每逢佳節“被”相親嗎?
作為相對年輕的00后,我對相親難免有些刻板印象,總覺得大家都是被迫的。
實地探秘發現,每逢佳節“被”相親不假,但今時今日,相親已不是刻板的“拉郎配”。比起要立竿見影的“效果”,父母更希望尊重孩子的意愿。
一個住在附近、常來幫兒子相看的大叔說:
“條件都沒什么,只要說兩個人談得來就行。”
“合得來就行。”
大叔坦言,一開始,自己也是個要求頗多的父親,外貌、年齡、學歷、戶籍都有一套“最優解”。可在“角”里待久了,他也逐漸意識到,所謂的硬指標不過浮云,與對方戀愛、結婚、過日子的都是兒子,而非自己,他再辛勤篩選可能只是徒勞。
健談的大叔還給我們分享了整個“介紹”流程:父母通常會先用相親角的公開信息聯系到對方,雙方都有聊的想法再互換孩子微信,讓他們自己聊。
“兒子對這種相親方式有什么反應嗎?”
“他知道,應該還是接受的,還和我一起來過(相親角)。”
態度溫和且很好溝通的兒子不排斥在相親角找對象,但不愿意將個人信息“上墻”。大叔只好默默地拉長自己在相親角的“上崗”時間,從原來回家吃午飯,到如今會“帶飯上崗”,待到下午三四點才離去。
06
靦腆但主動的年輕人
被人挑選不如自己來挑
在“社交圣體”父母一輩的映襯下,相親角的年輕人顯得拘謹而靦腆。
最矚目的是一位身著白衛衣、年齡約摸在25-30歲、身材高挑的溫柔姐姐。她一出現,立刻就吸引了在場“家有一兒”的爸媽們。率先搭話的是一位阿叔:
“你是哪里人?”
“潮汕的”
“巧了,我們家也是。”
不過幾句兩人就發現是老鄉,語言系統瞬間切回潮汕話,距離瞬間拉近。相親場上的父親堪比金牌銷售,一邊嘴上瘋狂推薦自家兒子,另一邊引導著姐姐走向卡位。女生并不排斥,與阿叔一問一答、加了微信,又微微彎下腰,拍了一張阿叔兒子卡位的照片。
一些還在觀望的家長也按捺不住了,只見一位戴眼鏡的阿姨箭步向前,發起提問:
“小姐姐幾歲啦?”
“91年的。”
年齡合適、外表溫順、談吐大方……這位溫柔姐姐堪稱相親角“天選之人”,她的出現點燃了相親角的戰火。一邊是阿叔繼續用潮州話跟女生加密通話,另一邊阿姨也持之以恒地輸出“可以挑選呀,不一定加了(微信)就可以的啊”。
對于主動到相親角找對象、被長輩“圍攻”,姐姐坦言并不排斥,與其被挑選,不如到場自己挑。
07
與其自己“上墻”
不如讓閨蜜“上墻”
徘徊在相親角的95后、00后并不多,偶有的一兩個也多是來看熱鬧或搞抽象的。面對我的搭話,年輕的他們并不像長輩那般警惕,不管男女都頗有分享欲。
一位1997年出生的男生坦言:
“我已經被催婚了,但問題不大,我來就是來看熱鬧的。”
與他同行的另一位男生則建議:
“如果可以掃碼看到照片就更好了。”
我還遇到了一對閨蜜,她們挽著手,仔細看著卡位上的信息。她們只是普通的公園游客,慕名前來圍觀這個知名相親角。
“蠻好的,有公園管理,可信度比較高,感覺(雙方)條件都很好,勢均力敵。”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刊登我朋友的,好閨蜜就是要讓她一起來(相親)。”
08
婚戀觀念battle
年輕人的擔憂&父母們的期待
在離開相親角前,我遇到了一位阿叔和一位阿姨,兩人頗為健談,于是我們就在相親角最外圈的空地處簡單聊了聊。
阿叔剛開始說自己只是路過來湊熱鬧,聊開了才承認自己是來幫98年生、研究生還沒畢業的兒子找對象,還提出讓我幫忙介紹。
阿姨則說自己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這次她是來幫90年生的兒子找對象。
如同相親角以年齡分類一樣,子女的年齡往往是打開大家話匣子的鑰匙。
對比了一下年齡,阿叔對阿姨說:“那你會急一點。”
“我不急,急這兩天干嘛?”
“我現在都急了,你還不急?”
在年齡的話題下,二人又延伸聊起了早婚晚婚、生孩子等更深層次的婚育觀念問題。
阿叔說:“年輕人能夠組合成一個家庭,互相幫襯就行了。”
阿姨提到自己已經有對象的女兒:“結婚了也不想生小孩。”
我也不免提及了當下年輕人所普遍面臨的催婚、社交、工作等壓力,阿叔阿姨都沒表現出激烈的反對或不解,只是反復陳述著他們的觀點。
直到我們打算離開,也沒battle出什么結果,沒有任何一方有觀念上的松動。只是,與他們的對話更讓我強烈感受到父母對孩子早日成家的期盼。
每逢佳節,婚育是家族中無人能躲避的話題。一代又一代處在婚育年齡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會身陷這場風暴中。
在相親這件事上,有人接受、有人抗拒、有人妥協、有人只是走個過場讓父母安心。
現實中,兩代人乃至三代人看似相互焦灼、勢成水火。但當我來到相親角時,發現它溫和、平靜,有形或無形的信息交換在這里時刻發生著,不同的觀念也在無數場對話中碰撞著。
來到相親角的父母并不因為佳節將至、孩子沒對象而過分焦急,來到這兒的年輕人也不會因為過年“被相親”、被催婚而隨便找個對象。
相親角旁邊的草坪上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花籽已撒,靜待盛開。這或許也代表著相親角在各個城市開展的初衷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城市畫報微信公眾號(ID:cityzine)
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