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在正月十三晚上在一個小影廳里觀看了《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本以為選擇最后一排可以落得清閑,結果臨近觀影時間,還是有人買了票,最后一排竟然全部坐滿。
有一個想要隨便坐的大姐換了好幾次座位,因為她覺得這個下班晚飯后時間來看“射雕”的人不會多,但顯然有些觀眾沒有湊春節(jié)檔的熱鬧,而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走進影院消遣。
這讓我想起回家(天津)過年時,在我家附近沃美影城大年初一遇到了大批觀看“射雕”的觀眾們,據說有很多都是肖戰(zhàn)的粉絲。早上9點10分我是去看“封神第二部”的,結果五趟直梯上不去人。
為了趕時間,我就爬了五層沒有電的扶梯,就當是早飯后鍛煉身體吧。結果兩臺取票機已經有一臺的票紙用完,唯一能用的機器不能掃碼只能手動輸入票碼。
這夸張的程度,堪比近幾日“哪吒”的觀影熱潮,在去看“射雕”的時候,看到檢票員在對觀看“哪吒”的觀眾說要排隊,因為看的人太多。之所以鋪墊了這么多“前奏”,也是想說明“射雕”在預售和上映后形成的強烈反差,不但票房成績不如預期,口碑更是落入六個春節(jié)檔影片倒數第一。
看過影片之后,也能明白觀眾們觀影體驗為何會差。畢竟有些層面不用對比其他電影,就已經感覺出不太對勁,更何況和其他幾部同檔期電影一比,更多問題就暴露出來。最開始比較明顯的就是后期配音帶來的一些不契和感。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看徐克幾十年前的某部電影,有些質感既熟悉又陌生。
劇情的節(jié)奏比較隨意,一開始郭靖和黃蓉的開場戲就有這種感受,而接下來幾次展現郭靖“放大招”的場景,好像就是為了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來一次“視覺沖擊”。而看慣了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的觀眾們,對這種視效層面的內容已經脫敏了。
而郭靖與歐陽鋒最后的大戰(zhàn),也基本上像是看電競選手在打比賽的感覺。回想上世紀90年代,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豐》,也有類似在軍中大營張三豐與董天寶對決的的場面,那個適度的夸張,和李連杰優(yōu)美身姿呈現出的肢體語言,也比“射雕”這樣神化的游戲感要更好看;與周星馳導演的《功夫》里相似的蛤蟆功展示也無法相比。以至于這樣的場景,讓坐在我身邊的幾個觀眾一起笑出聲來。
當然這笑聲里,也包含著歐陽鋒的妝造,以及丐幫演員們貢獻的幽默戲碼。各種地方口音的準確性先放一邊,但因為后期配音導致的“陳舊感”,還是比較讓人出戲,若不是本身那幾個場景的喜劇色彩,恐怕減分更多。
表演層面,肖戰(zhàn)的確是投入的,但這種投入,無論是皺眉還是怒目而視,都略顯用力過猛,從而凸顯了更多的表演痕跡。當然這也是其他演員,特別是和莊達菲的對手戲產生對比有關。
而相對比較自然,和在微表情上更勝一籌的恰恰是飾演華箏公主的張文昕。無論是她的這張臉,還是表情和演技,都很有電影感,在這個層面,莊達菲即使有動情的哭戲,也還是被比了下去。
故事層面,沒有什么特別想說的,所謂“俠之大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也很明確地在最后與大汗的對話中直接表達出來。在郭靖眼里,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憂國憂民,有憐憫之心才是真正的俠之大者。阻止不必要的戰(zhàn)爭,就是為了表達守護與憐憫才是真英雄。這樣的價值觀輸出沒什么問題,只是這個過程,無法和這個宏大的底相匹配。
在整個的觀影過程中,內心總有一個互相打架的聲音,因為會看到曾經那個徐克的影子,比如結尾還是幾個人騎馬眺望遠方的場景,這也是幾十年前的老路子,包括結尾一邊出字幕一邊上演的劇情方式,也是曾經熟悉的。
但在觀看的過程中比較別扭的地方在于,電影本身并不能帶來懷舊情緒,因為不是真正在看一部上世紀90年代的電影,那些影像只是讓你回憶起過去。
但理性地面對眼前,這些看似“懷舊”的復刻,更多是轉變成了一種陳舊。這樣一來,無論是它傳遞的嚴肅表達還是娛樂層面的價值都相應地打了折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