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性視角做有溫度的汽車新聞
短短幾天時間,有超過20家主流車企紛紛宣布,已經接入?DeepSeek,并完成深度融合。這個讓英偉達當日股價暴跌17%的“東方神秘力量”,儼然已經成為國產AI大模型的領頭羊,甚至成為影響中美AI之爭的關鍵力量。
無論是否是營銷噱頭,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車行業“智能化元年”已經呼嘯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月9日,長安汽車剛剛發布了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2.0計劃”,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發布會上表示,長安汽車從今年起將不再開發非智能化新產品,未來3年將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推動智駕平權。一天后的2月10日,比亞迪也在深圳舉辦了智能化戰略發布會,宣布全面發力智能化,要讓每一個人都暢享高階智駕,開啟智駕的新時代。
兩大主流車企紛紛發力智能化,而且目標出奇一致——都是致力于智駕平權,讓10萬級也能開上智能汽車。這意味著,智能化不僅成為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著力點,也是真正決勝用戶體驗的主要因素,更是影響汽車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那么,對于消費者而言,“智駕平權”究竟意味著什么??DeepSeek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汽車生態和格局呢?
首先,智能化的重要性已經無需多言。早在多年前,包括長安董事長朱華榮和現任廣汽董事長馮興亞都曾斷言:“電動化只是上半場,智能化(數智化)才是下半場”,這是因為,電動化改變的只是動力模式,對于用戶體驗的提升并不大;相比之下,智能化不僅能讓人從開車的專注中解脫出來,而且能提升駕駛的安全性,可以說能夠真正提升用車體驗。
在過去的一年里,以智能化見長的華為成為中國車市最大的贏家,不僅其深度參與的鴻蒙智行,2024年交付量突破44.5萬輛,登頂中國新勢力30萬以上年銷量第一;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與華為合作,并將智駕作為主要賣點。
然而,華為智能化加持的產品,基本售價都在20萬以上。因此,雖然華為智駕很強,但要想普及,光靠華為是遠遠不行的,還得有更多的供應商和解決方案。
這些年來,包括吉利、長安、奇瑞等主流自主品牌,也紛紛斥巨資投入智能化的研發中。其中,吉利致力于通過“地面+低空+低軌”的無縫銜接,加速構建面向未來的“天地一體化”立體出行解決方案。
近日,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表示,繼吉利星睿大模型與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后,將于今年3月初對外發布重磅AI智能化戰略,吉利將成為智能汽車AI科技的引領者,為用戶帶來顛覆性的智能化體驗。
而在“北斗天樞2.0計劃”發布會上,朱華榮也表示,從2018年長安汽車發布智能化“北斗天樞”計劃至今的7年時間里,長安汽車投入了超過1148億元、打造了1.8萬人的研發團隊、建立超過5000人的軟件及AI人才隊伍、收獲了200余項標準和9345件專利、開發了46款智能網聯汽車、為2800萬用戶帶來高品質智能網聯用車體驗。
進入2025年,長安汽車堅持無AI不創新、無AI不長安,率先將智能化推進至全新高度,啟動“北斗天樞2.0”計劃,開展“四大數智升級”行動。從今年起,長安將不再開發非智能化新產品,未來3年將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在智駕維度,2026年天樞智駕將實現全場景L3級自動駕駛,2028年進一步實現全場景L4級功能。
比亞迪的發布會更是王炸連連。在10日晚的發布會上,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在整車智能戰略下,比亞迪構建起天神之眼技術矩陣,其全系車型將搭載高階智駕技術,讓全民智駕成為可能,其中天神之眼C首批上市21款車型,覆蓋7萬級到20萬級。
據悉,比亞迪天神之眼共包含三套技術方案:天神之眼A-高階智駕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 B-高階智駕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C-高階智駕三目版(DiPilot 100)。天神之眼 A主要應用在仰望,天神之眼 B主要應用在騰勢(參數丨圖片)及比亞迪品牌,天神之眼 C則搭載在比亞迪品牌。
面對比亞迪的“攻勢”,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也在次日發微博“內涵”:“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電話有網就行,上網就需5G!”
在此之前,余承東曾表示,鴻蒙智行30萬元以下的車型基本都虧損。
事實上,從價位區間就不難看出,華為和比亞迪的主銷車型面向的完全是不同的用戶群體,購買30萬以上的鴻蒙智行用戶,很多確實是為了華為的智駕和智艙而買單,因此對其要求自然就更高;而對于絕大多數比亞迪的用戶而言,本身購買十萬級車型,看重的是比亞迪在三電技術的優勢,以及在電動車市場的號召力,智駕可以算是“附贈”配置和“彩蛋”。
付出的費用不一樣,期待值自然也不一樣。
更何況,之所以稱之為“普及元年”,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十萬級的用戶此前基本沒體驗過智駕,因此在購買和體驗過程中,需要磨合和迭代。從這個意義上說,全民智駕時代的到來,對于消費者而言,首先是更高的性價比,其次才是駕駛體驗的提升,第三,是安全性的升維。
去年底,消失許久的理想汽車董事長、CEO李想做了一期深度對話,在此次訪談中,他沒有談及產品和市場競爭,而是聚焦智能化和AI。“智能化是下半場,這不是傳統的軟件智能,而是真正的人工智能,這是造車往下延續的一個必經之路,汽車將從工業時代的交通工具,進化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空間機器人。”
很難說,李想到底是真的要轉型做AI,還是一種營銷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長安、比亞迪和吉利在10萬級產品中普及智駕技術,智能化下半場確實在加速了。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不再是以特斯拉、英偉達為主體,而是在前者的技術創新基礎上,包括DeepSeek、長安、吉利、比亞迪和地平線等國內企業,通過更低的成本、更簡潔的應用,加速智能化的普及。
這樣的進程,和以往所有的科技進步一樣。
“2025年是智駕真拐點,三年時間行業大局可定。”在年初地平線溝通會上,其創始人余凱如是說。
地平線首席架構師蘇箐也表示,“搞自動駕駛的人,不能活在營銷里,自動駕駛真的非常難。特斯拉FSD在一些部分依然是斷代式領先,國內算力永遠不可能趕上美國,智駕場景也遠比美國復雜。”
蘇箐的話,被認為是行業難得的“真話”。既然完全智能駕駛還“遙遙無期”,那么,用戶在使用智駕的時候,無論廠家如何宣傳,都要把自己作為智駕的第一責任人,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每次看到坐在駕駛室睡覺的新聞,我都感覺很神奇,是梁靜茹給他們的信心嗎,為什么敢把自己的命交給還在進化中的機器?
給安全做加法,而非減法,這才是智駕之于消費者真正的意義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