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退潮的當下,即將召開的第 61 屆慕尼黑安全大會將主題定位為“多極化”。但當俄羅斯因“持續破壞國際法”被排除在參會名單外,不禁令人質疑:這難道是西方主導下的 “多極化”?
而全球化退潮后,各國對安全的認知猶如割裂的鏡像,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也已難以為繼。當俄羅斯被“缺席審判”,中美歐三方勢力展開激烈博弈之際,這場頂級安全大會,已然成為新舊秩序轉換的微型試驗場。近期發生的兩件大事,更為即將召開的慕尼黑安全大會增添了新注腳。
首先,“能源斷聯”開啟歐洲地緣政治新版圖。當地時間2月8日9時09分,波羅的海三國的電力系統與俄羅斯控制電網正式斷開連接。次日14時05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電力系統成功與歐洲電網同步。立陶宛總統那句 “再見了,俄羅斯”,宛如一記重錘,不僅敲開了能源領域的新變局,更在地緣政治的舞臺上,再次斬斷俄羅斯“雙頭鷹”看向西方的那顆頭。
而另一邊,即將于2月14日至16日召開的第61屆慕尼黑安全大會上,俄羅斯將面臨“缺席審判”。據法新社 2 月 10 日報道,會議主席霍伊斯根透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將出席會議,美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包括副總統萬斯、國務卿魯比奧,以及總統特朗普的俄烏戰爭問題特使凱洛格,而俄羅斯政府代表不會參加慕安會。
這兩條重磅新聞,恰似兩顆投入國際政治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也為本次大會的議題與看點,埋下了重重懸念——俄烏沖突,將是焦點中的焦點。
本次大會,俄烏沖突無疑仍將是絕對的核心話題。在沒有俄羅斯代表出席的情況下,大會卻極有可能圍繞如何結束這場沖突展開激烈交鋒。美國俄烏特使凱洛格預計會拋出特朗普的“俄烏和平計劃”,其中或許包含“凍結沖突”等內容。然而,俄羅斯此前已明確表態無法接受“凍結沖突”,雙方截然不同的立場,猶如針尖對麥芒,其碰撞必將成為大會的一大矚目看點。
此外,全球治理與多極化趨勢亦是本次大會的重要議題。當今世界正從單極向多極加速轉變,不同力量中心之間的博弈與合作,深刻影響著全球治理的未來走向。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并入歐洲電網,彰顯出歐洲在能源等領域的深度整合與長遠戰略布局。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歐洲究竟該如何找準自身定位,進一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特朗普上臺后政策多變,美國與歐洲在安全、經貿等關鍵領域的合作,是否會出現新的變數?雙方能否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達成共識?這些關鍵問題,在大會上也必將引發熱烈的討論。
在這波洶涌的多極化浪潮中,中國的角色備受全球矚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將在“中國專場”發表演講,向世界介紹中方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堅定立場。中國在國際秩序構建中始終倡導平等、合作,其提出的方案與理念,將如何在大會上與其他各方展開精彩互動,無疑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第61屆慕尼黑安全大會,各方勢力將在此展開激烈博弈與對話,其結果將為全球安全與秩序的未來走向,勾勒出至關重要的輪廓,希望不再淪為西方政治話語的陷阱,而真的能夠在破碎的鏡廳中,重構多極世界的安全契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