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又雙叒叕改命名規則了,這事兒你怎么看?我們都知道,不就之前奧迪曾嘗試以奇數代表燃油車、偶數代表電動車的方式進行區分,但是以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可能是有點不太理想,所以奧迪最終決定回歸到之前傳統的命名方式。其實一開始命名調整的初衷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識別車型,但頻繁更改反而可能讓人摸不著頭腦,甚至影響品牌認知度。
實際上,奧迪并不是車圈第一個在命名問題上犯難的品牌。縱觀近20年的汽車行業,就有很多車型因為改名而陷入了市場低迷,甚至直接被邊緣化。那么奧迪此番調整,是否會重蹈這些前車之鑒呢?
奧迪的命名之困:改來改去,消費者更困惑?
以前奧迪的命名體系那是相當清晰——“A+數字”代表轎車,“Q+數字”代表SUV,數字大小決定車型定位。就比如中型轎車A4、中大型轎車A6、中型SUV Q5、中大型SUV Q7等等,這套體系沿用了很多年,不僅好記,而且消費者也早就已經習慣了。
然而,在電動化浪潮下,奧迪試圖改變命名規則,以適應當下的新能源時代。此前,奧迪決定將燃油車用奇數命名,比如A3、A5、A7;電動車則采用偶數命名,比如A4 e-tron、A6 e-tron。
但這一變化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小的困擾——A4突然變成了電動車,而A5仍然是燃油車,對于習慣了舊命名方式的消費者來說,這無疑加大了理解成本。同時,電動車本身已經有“e-tron”后綴來區分,再調整數字體系顯得多此一舉。
如今,奧迪決定回歸傳統命名邏輯,重新以車型級別為標準,汽油車繼續使用“TFSI”后綴,柴油車使用“TDI”后綴,插混車使用“TFSIe”后綴,純電車用“e-tron”后綴區分。你們看這樣的命名是不是就顯得直觀多了。
因改名而影響銷量的“前輩們”
其實一直以來,產品命名對于一款車的市場表現尤為重要,有部分車型就是因為改名而影響了銷量,甚至逐漸邊緣化。
就比如當年紅極一時的馬自達6(參數丨圖片),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要顏值有顏值、要操控有操控,絕對是當時的爆款產品了。然而換代之后,馬自達在命名上做出了很大的調整,第二代車型更名為“睿翼”、第三代車型變成了“阿特茲”。雖說“睿翼”和“阿特茲”的產品力表現也一點都不差,但是由于認知度的斷層,不少消費者并沒有將其與馬自達6聯系起來,導致市場表現遠不及預期。最終馬自達6的輝煌未能延續,品牌影響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再一個就是凱迪拉克。早年間,凱迪拉克采用Seville、DeVille等經典命名,后來改為CTS、XTS等三位字母組合的方式。然而,到了2014年之后,凱迪拉克開始采用全新的命名方式,即兩位字母+一位數字,比如CT5、CT6這種代表轎車;XT5、XT6代表SUV。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種變化會顯得更加直觀,但是也讓部分老車主和潛在消費者一時間難以適應,從而影響了市場認知度。
奧迪能避免陷入“改名陷阱”嗎?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命名調整如果不能有效傳達產品信息,反而容易讓消費者產生混淆,影響品牌價值。奧迪此次調整雖然是基于市場反饋做出的修正,但頻繁變更命名體系,仍然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相比之下,奔馳和寶馬的命名體系雖然也經歷過調整,但整體邏輯始終保持一致,消費者能夠迅速理解不同車型的定位。對此,奧迪需要在宣傳層面做好引導,明確區分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命名方式,避免再次調整帶來的市場困惑。
一個成熟的品牌,不應該在命名體系上反復橫跳,而應該建立一套長期穩定的標準,讓消費者形成清晰的認知。如果未來再次因為市場趨勢而調整命名,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品牌影響力。
結語:奧迪此次調整命名規則,雖然是為了優化消費者體驗,但短時間內的多次調整,難免會讓人感到迷茫。豪華品牌的成功,離不開清晰的產品認知和穩定的品牌形象,而頻繁改名則可能讓消費者的認知產生混亂,影響市場表現。
所以說,奧迪未來需要做的,不是繼續在命名上反復修改,而是建立長期穩定的規則,并通過有效的市場溝通,讓消費者清楚地理解產品體系。畢竟,在競爭激烈的豪華車市場,清晰的命名體系,才是品牌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