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陜西。
陜西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猶如一座座連接古今的橋梁,引領著游人去探尋被歲月塵封的曾經和過往。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座“非著名”博物館,它地四線城市,卻是個國家一級博物館,還藏著曹操唯一的傳世墨寶,非常值得一去。
這里就是——漢中市博物館。
雖然按照現在的城市線級劃分標準,漢中只是個四線城市,但放眼中國歷史,誰也無法忽略它。
漢中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漢高祖劉邦就是從這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然后問鼎天下、開創漢王朝的。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保存著諸多人文古跡。其中,漢中市博物館便是最值得打卡的地方之一。
這座修建在“古漢臺”遺址之上的博物館,館址本身就是一大看點。“古漢臺”曾是漢高祖劉邦的漢中王府,從宋朝至民國時期,這里也一直是漢中府署所在地,直到1958年,成為漢中市博物館館址。
館內環境清幽,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走進博物館,拾階而上,迎面看見的第一座建筑便是望江樓。這里曾是古漢臺制高點,古時,站在望江樓上可以遠眺漢江風光。那時漢江水量充沛,往來江上渡口帆船點點,如詩如畫,吸引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賞。不過現在登上望江樓已經看不見漢江了,原因無它,城市的高樓大廈太多,遮擋住了。
望江樓上有一副楹聯:“漢水東流幾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樓”,就描繪了這里當年之美景。總之,游覽其中,真有種不是在逛博物館,反倒游覽古典園林的感覺。
如今的漢中市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達到12000余件,濃縮了這座城市的千年歷史。不過,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進院落“漢臺碑林”的兩大展廳,其內便珍藏著曹操唯一的傳世真跡。
“褒斜古棧道陳列室”展示了秦蜀古道的悠久歷史。漢中因境內有七條古棧道,被譽為“棧道之鄉”。大家可以先來這個展室了解一下褒斜棧道的歷史,然后再去對面的“石門十三品陳列室”細細參觀。
褒斜棧道全程235公里,北起關中平原寶雞眉縣的斜谷口、南至漢中平原以北的褒谷口,因取道褒水、斜水而得名。
因開通時間最早、修建規模最大、使用時間最長,褒斜道號為“蜀道之冠”。在這條道上,古人鑿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石門。
“石門”開通之后,形成了摩崖石刻大觀,總數達178種。這些摩崖石刻,上自漢魏,下至明清,特別是其中的十三方石刻,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被稱為“石門十三品”。
1967年,因為修建石門水庫,為了保護文物,“石門十三品”被整體鑿下移存至漢中博物館內。
這些摩崖石刻無論從歷史、書法或藝術的角度,都極具價值。例如中國隸書史上最頂級的作品《石門頌》、中國魏碑頂級作品《石門銘》,以及傳說曹操唯一傳世真跡《袞雪》等等。
《袞雪》這塊石刻原本在石門隧道以南的褒河激流中,因為旁邊有“魏王”兩個字,被認為是曹操之作。
這里還有一個故事:相傳曹操到此,見褒水浪花飛濺,如飛雪翻滾而揮毫書之。為啥“滾”字沒水呢?因為四周皆是激流,刻意少寫了三點水。
不過,后來也有學者認為,從書法特點判斷,《袞雪》有可能是南宋人寫的,而托名魏王的。
但無論如何,這“石門十三品”都是中國書史上巔峰之作,有機會,到漢中市博物館去看看這些漢魏摩崖石刻的真跡吧。
最后說一些旅游實用信息,想來的朋友可以參考:
坐標:漢中市漢臺區東大街26號
門票:免費
其他:周一閉館,到了博物館預約進入即可。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游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