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新能源汽車“掀桌子”活動又開始了,
前兩年新能源汽車“價格戰”的陰影還沒有消散,
今年關于智能駕駛只怕又要卷生卷死了。
攪動風云的,依舊是那個男人,依舊是那個品牌
——比亞迪,又來掀桌子了。
昨晚,比亞迪搞了個智能化戰略發布會。看完之后,我只有一個感覺:智能駕駛,這個曾經高高在上的“黑科技”“工業明珠”,很可能再過幾年就要變成白菜價了。
根據比亞迪的發布會,這次他們公布了“天神之眼”的三個等級:頂配版直接給百萬豪車仰望裝上三個激光雷達,中配騰勢和比亞迪高端車安排單激光雷達,最狠的是普通比亞迪車型,用三個攝像頭的“二郎神”系統,就能實現高速全程零接管!
以前,智能駕駛都是20萬以上車型的專屬配置;現在,他們直接把功能下放到7萬塊的車上了。原來我買比亞迪“秦”也要七萬多,現在智駕版本的“秦”還是七萬多,那四舍五入,這智能駕駛系統,根本就是白送給我的。
除了比亞迪,還有誰愿意白送我一套智能駕駛系統呢?它就算是在路上畫龍,我都高低得夸他一句“龍的傳人”。
上半場電動化,下半場智能化
實際上,新能源汽車這盤大棋,可以分成上下半場:
2013到2023這十年是上半場,大家玩命搞電動化,搞了這么多年,結果很顯著,中國是世界上頭號新能源汽車大國和強國,現在街上跑的綠牌車比出租車都多。
但從2024年開始,這場比賽開始正式進入下半場,各家要比拼的項目從三電系統變成了智能駕駛。這個轉折點就跟當年手機從功能機轉智能機一樣,誰跟不上趟兒誰就得被淘汰。
電動化的上半場,其實沒太多要說的。
更值得說道說道的,是智能化的下半場。
我們之前的文章里就強調過這一點:未來的汽車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變量,將逐漸成為常量,直到剩下最后一個變量。
變成常量的,可能是續航、內飾、性能等等要素,而最后那個“決生死”的變量,大概率會是車載電腦的算力,或者說,基于算力的高階智能駕駛技術。未來的汽車市場,別的都可以買甚至租,只有高階智能駕駛技術,才是決定生死的領域。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不考慮智能駕駛的情況下,各家的產品其實已經沒啥差別了——一樣的豪華內飾、一樣的電池性能、一樣的大中控液晶屏……你很難說出彼此之間有什么顯著的、本質的區別了。
但如果我們把“智能駕駛”加入進來,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有沒有智能駕駛,完全是兩種體驗。
根據《中國智能駕駛報告2023:車聯萬物,暢想智行》的數據,智能汽車相比起傳統汽車有如下優勢:
安全性上,全球每年130萬人因交通事故死亡,5000萬人因交通事故受傷,而其中有46%的事故是可以通過ADAS高級輔助駕駛功能所避免的。
節能性上,智能駕駛的控制系統可以顯著改善汽車的能源利用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表明,智能駕駛功能的汽車可以提高10%的經濟性,而且自動化水平越高,節能效果就越好。
效率性上,交通擁堵每年都會產生相當于全國GDP5%-8%的損失,而智能駕駛的普及,有望使得整體的交通效率提高10%,能夠很好降低相關的損失。
以上智能汽車碾壓傳統汽車的諸多優勢,全都需要軟件和算力的支持。這如果都不是決定生死的領域?那什么是?
智駕,說到底是一種軟件
更重要的一點,則是“智能駕駛”這門生意的本質。
“智能駕駛系統”,這玩意兒說到底還是個軟件。而只要是軟件,那就有個特別牛逼的特點:軟件的開發成本是固定的,用的人越多攤到每臺車上的錢越少——這就好比《王者榮耀》開發花了十個億,但全國五億人在玩,相當于每個人只攤兩塊錢。
所以千萬不要用車的價格,去評價智能駕駛系統的性能——山寨機上面的微信也是微信。一個軟件,只要用的人夠多,軟件的成本就能被攤平,而眾所周知,迪子的銷量是最高的,用戶是最多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迪子靠著自己的龐大用戶規模和銷量,智能駕駛的數據量很可能會達到“一騎絕塵”的水平。
你說為啥以前“智能駕駛”那么貴呢?
因為以前車企搞智能駕駛,每個攝像頭都得找供應商買,激光雷達一個就好幾千,算法還要外包。這就導致智駕系統賣得很貴,車價也打不下來,銷售業績不高,智能駕駛很難普及大眾。
資料來源:華福證券
各類傳感器是智能駕駛的必備硬件,激光雷達成本下降可能會帶來整個智能駕駛硬件成本的下降。
但后來,華為入場了,搞了個“鴻蒙智行”:華為把攝像頭、激光雷達、算法、芯片這些東西都給你搞定了,以后有車廠想做智能駕駛,只要跟華為合作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自從“鴻蒙智行”之后,智駕馬上就成了一門顯學,大家對于智能駕駛的接受程度立刻就上來了。
這里,我們不得不再感嘆一下中國科技產業的牛逼之處: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把從“消費電子”到“智能駕駛”等一系列高科技產業,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公共品了。
你去珠三角、長三角看一看,現在攝像頭、激光雷達這些硬件的供應商幾乎滿大街都是,搞算法的工程師一抓一大把。
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上,只要你愿意砸錢,你就能搞出一套智能駕駛方案。砸的錢越多,智駕系統的效能就越高,投資回報率是相當具有確定性的。
比亞迪現在就是看準了這個規律,瘋狂往智能駕駛里砸錢,然后再用自己海量的用戶、發達的銷售渠道,把成本攤到地板上。
你知道比亞迪投錢有多恐怖嗎?
這幾年幾乎往智能駕駛上砸了上千億元,光是今年前9個月就扔進去300多億,比上年同期還多了三成。現在比亞迪甚至還在修建自己的AI超算中心,又和deepseek聯手,提高自己的AI訓練效率。
如今,比亞迪“天神之眼”每天都能新增7200萬公里的訓練里程——等于每天繞地球1800圈。這個數據有多恐怖?相當于每天讓智能駕駛系統把全國所有公路跑20遍。這種數據喂養出來的算法,進步速度就跟坐火箭似的。再加上他們自己的超算中心,訓練效率比租用云服務快得多。這就好比別人還在用公共健身房,比亞迪自己蓋了個奧運訓練基地。
作為智能駕駛領域的后來者,比亞迪現在和特斯拉、問界這些智能駕駛大牌的差距已經不到一年了。而按這個速度,比亞迪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追平。
其實如果只為了搞出智能駕駛技術,比亞迪沒必要花這么錢。比亞迪投資這么猛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僅要做軟件,還要做硬件。
這就是比亞迪可怕的垂直整合能力——攝像頭、傳感器這些關鍵部件他們自己就能造,跟當年搞電池一個套路。現在連激光雷達都要自研了,估計兩三年內就能用上自家產的。這就跟手機廠商自己造芯片一個道理,成本直接砍半。
某種程度上講,未來的比亞迪,很可能會成為一個“能造車的華為”。
比亞迪,想干啥?
在我看來,比亞迪這一次真的是拼了,“首戰即決戰”的那種拼了。
按理說,初入智能駕駛市場,應該先試試水再說。但比亞迪這一波,直接梭哈了——全系車型上智能駕駛,擺明了要搶市場份額。
這就跟當年滴滴快的燒錢大戰似的,看誰先撐不住:迪子有錢有渠道有供應鏈,不愁銷路也不愁成本。但那些還在用供應商方案的車企,就不一樣了——成本根本降不下來,估計很快就要被卷死了。
仔細回顧迪子這幾年的行為,你會發現他是一點點在擰緊絞索的: 23年“油電同價”,24年“電比油低”,25年“全民智駕”。一年一個大招。
現在7萬塊的秦plus都能智能駕駛,明年說不定5萬塊的車也給你裝上。到時候燃油車還賣個毛線?光智能駕駛這個配置就值回票價了。
由此圖可見,在比亞迪入局前城市輔助駕駛僅局限于20萬以上車型。
資料來源:華安證券
在我看來,這次”由比亞迪牽頭的智能駕駛專項整頓行動”打完之后,汽車行業搞不好格局就要固定下來了——以前靠品牌溢價混日子的車企危險了,特別是那些轉型慢的合資品牌。現在的情況就跟當年諾基亞碰見蘋果一樣,不是產品不夠好,是整個游戲規則變了。以后買車不看車標看智能,BBA要是搞不定智能駕駛,分分鐘變老年機。
最后說點實在的。
你說普通人該怎么看這個事情,
我說咱們普通消費者就等著撿便宜吧。
王傳福昨晚放話說:”未來兩三年,沒有智能駕駛的車就跟現在沒安全氣囊的車一樣”。 有人覺得他這是吹牛逼,但咱們回頭看看汽車發展史,你會發現,這話真不是吹牛。
2000年那會兒ABS防抱死系統還是高檔車專屬,現在五菱宏光都標配了; 2010年倒車影像要加錢選裝,現在倒車雷達都是白送的;2020年電動車剛開始普及,現在油車都快賣不動了——智能駕駛走的就是這個路子,剛開始是百萬豪車炫技,接著是30萬車型裝逼,現在比亞迪直接把它變成7萬塊的標配。
按照這個速度,估計到2026年,市面上不帶智駕的車真要變成”稀有物種”了。
或許對咱們來說,最簡單直接的信號就是:這幾年買車,最好還是買個有智能駕駛的,至少賣二手也能賣得出去。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制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