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穩的當下,我們或許很少會想起,那些在戰火中為國家和人民浴血奮戰的英雄。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朱彥夫的世界,感受他震撼人心的堅韌。
1954年,朱彥夫拖著那殘缺不全的身體回到了山東張家泉村。村口的這般景象,讓他的眼眶漸漸濕潤了起來。不過他的母親看到他那空蕩蕩的袖管以及褲管時,卻狠下心腸說道:“你走吧娘養不了你,回榮軍院去。”這看似極為絕情的話語,實際上卻是母親那種無奈之下的愛。她深深明白,自己根本無力去照料那重傷在身的兒子。
朱彥夫在1933年出生于山東沂源的一個貧困家庭,當他10歲之時,他的父親被日軍極為殘忍地殺害,此事在他的心中種下了反抗的種子。14歲那年,他投身進抗日戰爭之中,參與了濟南、淮海以及渡江等諸多重要戰役。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后,他迅速奔赴長津湖戰場
在長津湖,他所在的連隊堅守250高地,面對美軍瘋狂的進攻,他與戰友們頑強地進行抵抗
戰斗中他多處受傷,被炮彈擊中后,便失去了知覺。當他醒來時,四肢已經潰爛,左眼同樣受了重傷
在冰天雪地之中,他艱難地爬行著去尋找支援,之后被送往了醫院,歷經了93天以及47次手術,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永遠地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嚴重的身體傷,讓朱彥夫掉進了深深的絕望里,好幾次都有了自殺的想法。不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把他給改變了,他下定決心要像保爾那樣頑強地活下來。他主動配合治療,使勁兒做康復訓練,慢慢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等身體情況好了一些之后,他委婉地拒絕了榮軍院給予的特殊待遇,回了自己的故鄉
1957年,朱彥夫當選村支書,帶領村民開山造田,新增糧田200多畝,解決溫飽;又投身水利建設,打井修渠,解決用水難題;還拿出撫恤金辦圖書室、夜校,親自任教,讓村民摘掉文盲帽子
在他的帶領下,張家泉村通了電,有了果園以及養殖場,成為了富裕文明村。1982年退下村支書崗位之后,他開始進行寫作,以嘴臂夾筆歷經7年之久完成了33萬字的《極限人生》,在此之后又創作了《男兒無悔》。
朱彥夫的故事,是對堅韌以及奉獻最為生動的闡釋。他的精神仿若火炬,激勵著我們在遭遇困難之時能夠勇往直前,絕不懈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