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永封的網紅博主
“復活”后上演了一場 大S去世后,汪小菲、張蘭及其“干兒子”,因在抖音上發布或推薦虛假信息,被抖音平臺無限期封禁了。 不能讓依靠造謠、無底線炒作獲流量的人再因此獲利。 抖音此舉之后,雖然引發當事人抗議以及“平臺掌握生殺大權,為何此時才落刀”的質疑。 但畢竟,張蘭母子上演的一系列狗血劇情的炒作已引發大量圍觀者不滿,此時的封禁大快人心,一片拍手叫好。 作為一個經營輿論的平臺型企業,平臺基于維護平臺秩序的自我需要,對這些帳號進行處理,這是平臺企業自身產權的延伸。 如果一個平臺上充斥著各種謠言以及無底線炒作的信息,平臺置之不理的話,這個平臺就終將被消費者拋棄。 58同城就因為對平臺上的虛假信息管控不利,導致客戶量劇降,在本地生活領域雖然早早出發,但卻落得個邊緣化的結局。 張蘭母子已遭遇“社死”,被無限期封禁后申訴、重出大概率無望。 如果說張蘭母子已被公眾的“口水”淹死,那些在各個短視頻平臺上,各種利用虛假信息、虛假人設來實現其商業目的,但普通人難辨真假的博主不在少數。 即使遭遇過永久封禁,部分博主都可能再次復活,以與過往如出一轍的手法來獲得流量繼而變現。 在春節前," 官司輸了之后,她精心設計的六個道歉視頻引發了軒然大波,在這些視頻下架后,不少人依然在瘋狂轉發她的這些視頻。假道歉真陰陽,她在單個平臺上再度吸粉幾十萬,堪稱“流量圣女”,單月帶貨超過500萬,同比翻了大幾十倍。 在這個前省級電視臺主持人的背后,隱藏著一個精心設計的、通過"正義人設"的變現計劃。而在2021年4月,劉雯因“賣慘帶貨、演戲炒作”被相關短視頻平臺,列入永久封禁名單。 今天我要通過對劉雯的“正義秀”的剖析,告訴讀者們,在中國自媒體行業中,居然有這么一種更隱蔽的“弱勢群體代言人”的變現路徑。 標榜正義的流量變現術 所有的網紅都需要經營人設。 劉雯的抖音賬號首頁展示了一張以紅色黨旗為背景的個人照片,在"黨員信息"中展示自己是一位擁有22年黨齡的老黨員;她的置頂視頻中,一段是與公益機構合作為自閉癥兒童學校捐贈玩具,另一段則是親自搬運捐贈給災區的瓶裝水。這些元素可不是隨便加上去的,而是經過精心設計過的"正義形象"的關鍵性元素。 當然,公益內容在她發布的2500多條視頻中,僅是鳳毛麟角。 翻開她的賬號,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是對熱點事件的評論,包括社會民生、消費、軍事、財經等領域; 二是面向老年人的"養生科普"。 這種內容布局分別對應著流量來源和變現模式,是一個有豐富經驗的運營團隊為其精心設計的商業模式。 2024年8月以來,劉雯在抖音、視頻號、快手等多個平臺連續發布100余條所謂揭露"黑幕"的視頻,聲稱要揭露某團"吸血"騎手、商家和消費者。 這些視頻迅速引發軒然大波,某團以侵害名譽權為由向北京互聯網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劉雯賠償并道歉。 這并非劉雯第一次因爭議言論受到關注。 早在2021年4月,她就曾因"賣慘帶貨、演戲炒作"被抖音平臺永久封禁。 然而蹊蹺的是,僅僅一個月后,她就以相同的名稱復活。 如今的劉雯在各大平臺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抖音平臺545萬粉絲,快手平臺550萬粉絲,小紅書11萬粉絲,另一個專注養生科普的賬號還有50萬粉絲。 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精心運作的流量變現帝國。 在她精心設計的人設中,"匡扶正義"、"為民請命"是最為醒目的標簽。 這些看似正義的言論背后,其實隱藏著一條自媒體博出位的常用手段,那就是造謠! 謊言編織的'維權'神話" 2022年10月25日,劉雯在抖音平臺發布視頻,聲稱"某團抽取商家的高額傭金","騎手如果三單超時,一整天都白干了"。 然而事實證明,這些說法嚴重失實。平臺明確規定,針對眾包騎手,即使出現超時情況,也僅在超時嚴重時才會扣除單個訂單的部分配送收入;對于專送騎手,則是按照超時嚴重程度進行扣分,而非扣款。而在2025年底,所有騎手的超時罰款也將陸續取消。 這種謠言就是利用普通人對平臺業務的不熟悉,對信息進行加工夸大,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造謠手法。 2024年8月初,劉雯連發四條視頻投訴"盒馬代購"加價問題。 她在視頻中聲稱商家"溢價五六十你才滿意","多則將近100塊錢"。然而經查證,她近期在該商家的5筆訂單中,超出15%合理溢價范圍的金額總計僅為14.53元。同時,她聲稱支付了18元運費,但實際這些距離約6公里的訂單,經商家和平臺補貼后,用戶實際支付運費僅為5-8元左右。 如果說有些信息她是道聽途說,或許可以理解,但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訂單紀錄存在手機上隨時可查的情況下,依然要夸大事實,這說明,她早已習慣了這種傳播方式,在她的自媒體運營理念就是:不會夸大,不會造謠,就難以吸引眼球。 在一系列針對美團的視頻中,劉雯編造了多個關于配送費的虛假信息:她聲稱"顧客支付43.1元配送費,到騎手只有3-5塊錢",而實際核實顯示騎手收入為38.6元;她刻意混淆消費者支付小票與商家結算數據,制造"消費者實付23.5元,商家到手0.6元"的假象;她錯誤聲稱"配送費大部分到不了騎手手中",實際訂單數據顯示,在一個具體案例中,運費總額18元,顧客支付8元,騎手實際獲得15.5元。 在收到法院判決后,劉雯的造謠、炒作行為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她首先聲稱"從未收到任何法院通知,完全不知情",但事實是法院已通過電話、短信、身份證地址等多種方式進行了聯系。 遭到質疑后,她又辯稱自己收到短信,但當作了詐騙短信。 她將法院判決的"道歉5日、賠償5萬元"惡意歪曲為"道歉一個月,賠償五十萬";更有甚者,她在"道歉"視頻中繼續傳播不實信息,比如將平臺為騎手購買職業傷害保障的事實,歪曲為"平臺讓騎手自己買意外險"。 她絲毫不顧自己造謠的事實,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弱勢群體,說未經通知就對她進行了缺席審判,并不改“謠棍”特色,將5天翻個六倍變成三十天,將賠償五萬元,翻個十倍,變成五十萬。 這些造謠行為顯示出高度的專業性和系統性,每一個謊言都經過精心設計,既能夠最大程度地激起公眾情緒,又能借助信息差制造似是而非的效果。 而這些謊言往往以"為弱勢群體代言"的姿態出現,讓人更容易降低戒備,接受這些虛假信息。 道歉變身帶貨“增長術" 如果進一步深入分析劉雯的賬號運營方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的精心設計和刻意經營。這種"正義秀"的表演絕非即興發揮,而是一套成熟的運營策略。 她的形象包裝可謂煞費苦心:在抖音賬號的置頂內容中,以紅色黨旗為背景展示自己22年黨齡的"黨員信息";繼續使用其擔任《第一現場》主持人時的照片,將直播帶貨地點定位在曾工作過的省級電視臺;同時置頂展示為自閉癥兒童學校捐贈玩具、向災區捐獻物資的視頻。加上法學碩士等多重身份的疊加,巧妙地為其言論披上了"可信度"的外衣。 在制造虛假信息時,劉雯展現出老道的專業技巧:她刻意混淆消費小票與商家結算單,用來制造"商家收入低"的假象;她選擇性展示配送費數據,隱藏平臺補貼信息;她將商家對顧客的活動補貼歪曲為"平臺克扣"。在情感煽動方面,她使用選擇編排女騎手相關的具有強烈情感沖擊力的虛假故事,將普通商業糾紛上升為"資本打壓弱勢群體",并將自己塑造成"勇敢對抗大企業的弱女子"形象。 在面對法院判決這一重大公關危機時,劉雯展現出了一套完整的危機公關策略,她將其當作了不利局面轉化為擴大影響力的機會。 她在訴訟階段聲稱"從未收到任何法院通知,完全不知情",制造程序不公的假象;當證據顯示確實收到通知后,她改口稱"以為是詐騙短信",繼續保持"受害者"人設;同時刻意回避自己未按期出庭的責任,轉而質疑司法程序。 在判決結果出來后,她展開了一系列危機轉化操作:故意曲解判決內容,將"道歉5日、賠償5萬"擴大為"道歉30天、賠償50萬";利用這一虛假信息激起公眾同情,塑造"普通人被巨額罰款"的形象;她的做法煽動了數萬網友涌入法院官方賬號發表不當言論,同時默許甚至縱容粉絲發起"民間二審",借此擴大事件影響力。 在所謂的"道歉"階段,她的操作更加令人匪夷所思:她以"道歉"為名,繼續發布錯誤的信息;在道歉視頻中暗示"我無路可退",強化受害者形象;她甚至將道歉視頻變成帶貨場景,一邊"賣慘"一邊提示"還有50單就結束了"。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策略使得她的直播間觀眾從此前的不到1萬暴增至42萬。 在整個“危機”期間,她的商業轉化成效顯著:借助事件熱度,帶貨業績不降反升;她甚至登上了平臺酒類帶貨榜第三名;將自己包裝成"敢于對抗大企業的正義代言人";并持續利用輿論關注度,擴大個人影響力。 為了維持熱度,她采取了一系列策略:預告將開展針對判決的專題直播;動員家族賬號加入討論,擴大話題影響范圍;她的母親(網名"執著")也參與其中,預告要在快手平臺直播發布"上訴書";通過這些手段持續制造話題,保持輿論熱度。 這一系列危機公關手法顯示出高度的專業性,每一步都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是將司法判決這一危機轉化為商業機會。 通過制造對立、激發情緒、煽動群眾,最終達到擴大影響力、提升帶貨業績的目的。這種"危中尋機"的手法,充分暴露了其所謂"正義形象"背后的操縱輿論的高超能力。 輿論引導的帶貨帝國 在劉雯的運營模式中,所有的"正義發聲"最終都指向一個目標:將流量轉化為實際收益。通過梳理其商業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運作精良的變現帝國。 她通過多平臺運營,構建了驚人的流量基礎:抖音平臺545萬粉絲,快手平臺550萬粉絲,小紅書平臺11萬粉絲,養生科普賬號50萬粉絲。這種多平臺布局確保了穩定的流量來源,為后續變現奠定基礎。 根據第三方監測數據顯示,她的銷售業績令人瞠目:快手平臺總銷量高達3645.5萬單;抖音平臺近30日銷售額在250-500萬元之間;相比上月同期增長50-60倍;超過47萬消費者通過其抖音賬號購買產品;產品銷量超過58萬件。 她的變現模式呈現出明顯的"雙軌制":一方面通過緊跟熱點事件快速發聲、制造爭議性話題、打造"打假維權"形象來吸引廣泛社會關注;另一方面則面向中老年群體推出養生內容,銷售保健品、白酒、枸杞等產品,開設理財課程,提供嬰幼兒產品等家庭用品。 她的具體變現渠道十分多元:銷售保健品如護肝、軟骨素等中老年保健產品;經營食品類如枸杞、羊奶粉等;銷售日用品如美容護膚、調味品等;推廣白酒產品,曾登上平臺酒類帶貨榜前三名。同時還開展課程營銷,面向中老年人群推出理財課程,以"免費課程"為誘餌,通過微信群運營社群,引導購買高價課程。 此外還通過修改賬號后綴進行品牌代言,為酒類、食品類品牌背書,利用"正義形象"提升產品公信力。 僅僅從商業結果來看,她是成功的。 但就其商業成功的手段來看,她是卑鄙的。 社會信任的系統性摧毀 劉雯現象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遠非簡單的商業欺詐可以概括。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是多層次、深遠的。用同樣手法的自媒體人,也遠遠不止她一個。 毛星火起訴作家莫言后漲粉20萬,推出會員訂閱(年費500元)和帶貨小店,迅速變現;引發爭議后部分網友退貨抗議,但仍有支持者為其買單。 鐵頭通過辱罵新東方等手段建立正義人設,然后馬上開始直播賣貨,最后被平臺永封。 司馬南在多年經營“正義人設”后,參與各種商家的品牌推廣活動,實現流量變現。 一些自媒體帳號搞狗舍、扮演愛狗人士,以賺取愛狗網友的贊助費用。 這類的自媒體可以說瘋狂利用人們的各種情緒,以實現他們的商業目的。 但劉雯尤其惡劣,甚至可以說膽子更大。 她利用不實信息,試圖通過輿論影響司法。 她歪曲判決內容,誤導公眾認知,把一場普通的民事判決污蔑為資本與權力勾結對弱女子的欺壓,她甚至煽動粉絲對司法機構施壓,以"民間二審"挑戰司法權威,還利用司法判決反向營銷,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通過謠言的方式引導粉絲質疑司法公正性,隱射"司法機關與資本勾結"的陰謀論,更嚴重動搖了公眾對司法體系的信任,導致大量網友涌入法院官方賬號表達憤怒。 司法的裁判當然可以質疑,但應該建立在理性和真相的基礎上。但如果不斷用民粹輿論來影響司法,那司法的公正性更無從談起。 對正常的商業秩序的威脅同樣不容忽視。 她煽動騎手群體對抗平臺,激化消費者與商家的矛盾,渲染"資本與民眾"的對立。她利用虛假信息挑動社會情緒,她的評論區里一大群無知者在鼓動罷工對抗。 騎手與平臺是緊密的合作者,雙方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二者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只有合作關系。 平臺為騎手們創造了一份可以低門檻就可以進入的工作機會,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務,即使有磕絆,但三方依舊是共贏,不獲利商家、騎手怎么會干? 對弱勢群體的傷害更為直接:她針對老年群體進行精準收割,銷售來源不明的保健品,推廣可疑的理財課程,利用老年人信息識別能力弱的特點,通過虛假養生知識誘導消費。同時,她虛構騎手待遇問題,利用騎手群體制造話題,將騎手推向合作者的對立面。 這種自媒體,還通過虛假信息打擊正常經營企業,擾亂市場競爭環境,增加企業維權成本,影響企業正常運營。同時還嚴重誤導消費認知,制造虛假的消費認知,歪曲價格形成機制,干擾正常的市場選擇,降低消費者信任度。 她的行為對網絡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通過制造大量虛假信息,混淆事實與謠言的界限,增加信息辨識成本,污染網絡信息環境。 更為嚴重的是,她的行為扭曲了價值觀,將"造謠"美化為"維權",把"營利"包裝為"正義",挑動人們對正常商業行為的不滿。 這種"以正義之名行牟利之實"的行為,培養了一種"為了流量可以不擇手段"的扭曲價值觀,讓造謠、煽動、對立成為一種可以被接受的商業手段。 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將會對正常的營商環境和公眾認知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警惕"正義秀"背后的流量陷阱 這種精心設計的"正義秀",本質上是一種復雜的商業運營模式。通過制造社會對立、激發群眾情緒,最終實現流量變現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劉雯展現出了"兩面性"特征:對外以維護正義為名,實則內里是精心計算的商業行為。 在當前的短視頻時代,"劉雯現象"絕非偶然,而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必然產物。當"正義"成為流量密碼,當"打假"變成營銷噱頭,每一個人保持清醒才是最重要的。 所謂"正義網紅"的出現,本質上是商業變現的需求與社會問題的結合。 一年前,一位山東的邢老師,就通過自己當騎手體驗生活寫文章而一炮而紅,但事后,馬上就被人揭出跑單數據并非事實,而是自己推測。 鐵頭這樣的人,也是反復打著正義的旗號,試圖通過正義人設完成帶貨的商業目標。 各種打著弱勢群體代言人的旗號的自媒體,其本質是在制造社會對立。 在市場中,從長遠來看,所有人的長期利益是和諧統一的,是不存在所謂的階層對立的,每一個人互為合作伙伴,互為客戶,是合作共贏的關系。 但這些“正義”網紅,精準地捕捉到了大眾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將這種渴望異化為謀取私利的工具。 正如劉雯事件所展示的:披著"維權"外衣的造謠行為,以"為民請命"為名的牟利手段,把"打假"異化為"造假"的荒謬現實。 這類網紅的成功,折射出的是民粹主義情緒被精準利用的現實:他們就能輕易煽動起群眾的對立情緒,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處理,利用群眾的正義感和對專業領域的無知謀取私利,在對立中獲取不正當的商業利益。 面對這樣的"正義秀",每一個人都需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驗證信息的真偽,理性看待網紅的言論,不輕易被情緒化表達裹挾。 否則,我們將淪為被劉雯、鐵頭、邢老師晉升網紅的工具,成為被情緒操縱的傀儡,成為對方“正義”商業模式的上位墊腳石。 他們的內心在說:你們這么好騙,我為什么不利用一下呢? 也許,汪小菲張蘭劉雯鐵頭毛星火司馬南這類人,過一段時間又會回來,或改頭換面,或換個名字,繼續他們的流量大法。 除了平臺需要基于產權繼續加大力度管理外,最重要的還是普通人保持警惕,不要成為被他人用情緒操縱擺弄的人了!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