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中國!福惠華夏!福蘊神州!
“金玉滿堂天倫樂,福壽安康兒孫歡。”這副傳統對聯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吉樂圖”。對聯中間配上一張大福字,橫批“吉祥如意”,百姓的生活能到這份兒上,真可謂“福蘊華堂”了!
福文化,是我國民俗文化、文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上,書寫福字具有重要意義。很久以前,民間就有寫福字、張貼福字的民俗習慣,以此來表達對家人和親朋好友的祝福。
“福”,乃“福、祿、壽、喜、財、吉”六大吉語之首,從古至今,無論哪一階層的民眾對“福”的渴望都是相似的。人人都曾向“福”發出過真誠的呼喚:請福向我走來吧!福星高照!福如東海!洪福齊天……不過,福運的降臨絕非偶然,更不是有人賜予的,是靠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動換來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生在福中可知福。每個人想要不斷納福、添福、增福,唯有不斷精進,積累善德,福澤才會深厚綿長、源源不斷。
壹
“一順百順萬事順,千福萬福滿堂福。”福字自古以來為中國書法的重要書寫對象。人們寫起“福”來,無不精神愉悅,心情暢快,樂此不疲。
我的軟筆書寫就是從寫福字開始的。估算了一下,從10歲到現在,我已經書寫了50多年、大大小小足有一萬多個福字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每逢春節來臨,我都適時地把寫好的福字送給親朋好友。
寫好送出去的福字多了,也就有人關注并好心勸慰:你寫了那么多福字送給了別人,你知不知道,送出去的福字越多,你身上的福氣就會變得越來越少了!因為“福氣”都離開了你。我想,真會是這樣嗎?老話說,大家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怎么說這也算是善舉吧!何況這是為百姓做事情。謝謝這份善意的提醒,至于我,寫福送福仍一如既往,該怎么寫還怎么寫,有求必應。
和往年一樣,蛇年臘月,春節前的幾天,我一連參加幾場中國散文學會和地方組織的寫福字、寫春聯活動。今年的書寫量比去年大了將近一倍,總共書寫了280副春聯、1000多個福字,送給了學會會員和當地的鄉親們。說心里話,我愿意這樣做,我認為,為人送福,就是自己在分享最大的福。寫“福”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是面向大眾、心系百姓的惠民舉動。想想,周圍的人都福氣滿滿的,全中國的百姓都福氣十足的,你的福氣還能差到哪兒去呢。
我漸漸發現,寫得多了,便進一步理解了福字的深刻內涵。福這個字非同一般,它仿佛是有靈魂的,有感知的,每當筆鋒接觸到紙面的時候,就會接收到無數條“信息”,里面有吉祥、喜慶、安順、如意、甜蜜、快樂、自在、康寧、幸福……于是,筆落神來,一個比一個寫得好,此時感覺自己身在“福”中。
當寫完一個福字的時候,我就會欣喜地端詳著它老半天,它也深情地凝視著我許久,彼此似乎有交流不盡的話題。我說:“漢字論單個兒書寫,誰也不能和您相比,您是被國人軟筆書寫最多的漢字之一,您具備結構美、間架美、氣質美,用楷、行、草、隸、篆任何一種書體書寫您都非常美。您喜慶地坐落在斗方的大紅紙中央,帶給人們無盡的美好、吉祥與憧憬,不但中國人喜歡您,外國人也喜歡您!”
我關注到,很多國外駐華大使館,在中國過春節的時候,也張貼或懸掛中國的大福字,環境立馬變得滿堂福氣。“祥龍騰云辭舊歲,青蛇起舞迎新春”,中國農歷蛇年的春節到了。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節日,它是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春節,意義非凡。咱老百姓都知道,春節在咱國家可是頭等重要的大事。不僅如此,現在它還成了連接中國和世界的一座橋梁。國外友人對中國家的春節同樣青睞有加。1月22日,在北京舉辦的一場“金蛇納福2025”新春茶話會上,來自21個國家的39名駐華使節齊聚一堂,體驗鳴臘鼓、砸金蛋、寫福字、吃餃子等春節傳統活動,共同迎接蛇年新春佳節。寫春聯、寫福字已成為近年來各國使節在中國過春節的一項“必選科目”,他們喜歡中國的文化,喜愛中國的吉祥“福”,還要拿起中國的毛筆親自書寫福字。
“因為您是最典型最吉美的漢字,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喜歡您。”聽完我的一番話,那些福字仿佛也有話對我說:“既然人們這么喜愛我們,那您就再受受累,用您書寫了50多年的手,再多寫幾幅我們吧!我們和您一樣,也愿意將福慧、福祉、福氣帶給千家萬戶,帶給地球村更多的村民,以福滿天下!”
貳
福壽雙至,人生之大幸。戰國《韓非子》云:“全壽富貴之謂福。”明代柯丹邱《荊釵記·慶誕》中云:“齊祝贊,愿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在國人心中,“福”是個大吉大利的字,“福”字,聯系著“福氣”“福運”“幸福”。自古以來,“福”是人們祝吉的絕妙佳詞,也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終極目標,成為中華民族千古永恒的祈福迎祥主題。
福字是神圣尊貴的字眼,福澤、福音、福星、福氣、福地、福佑、福分、福源、福祉、享福、口福、托福、祝福、幸福、洪福,每個詞都帶給人無限的歡欣與美好。“福”貴天長地久。“福添歲月,瑞滿山河”,這是人們在祝福未來的歲月中祈求福氣滿滿,好運連連。
“福”字從古至今備受青睞,無論是黎民百姓祈愿“五福臨門”,還是帝王將相渴望“福壽天成”,福字堪稱中國人最真切的吉祥物。中國歷史上,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徽宗、宋高宗、明成祖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十余位皇帝寫的福字流傳至今,這些福字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更是中國“福文化”的珍貴遺產。
北京恭王府的福字碑號稱“天下第一福源”,位于北京恭王府花園秘云洞內。花園一進門有一個福字碑,這個碑上的福字是康熙御筆。乾隆時期,此碑神秘失蹤。196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批示下,有關部門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員在王府后花園的秘云洞內意外地發現了失蹤的福字碑。周總理得知后欣然將其命名為“中華第一福”,又稱“天下第一福”。
史書記載,清康熙年間,大年初一文武百官上朝給皇帝拜年,康熙皇帝為杰出功臣御筆親書福字。名額有限,只有少數人方得到康熙派出的敬業福字。雍正皇帝亦延續了賜福字的傳統。乾隆皇帝大年初一去寺里拜佛之后,便回宮埋頭書寫福字。清代幾乎所有的皇帝都鐘愛福字、書寫福字。清乾隆年間在朝為官31年的尚書王際華,因得到24張福字,而將家中的中堂命名為“二十四福堂”。
叁
學過漢字的人應該都寫過福字,不管是硬筆還是軟筆。書法藝術宛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蘊含著無盡美好寓意的“福”字,播撒至千家萬戶。書福聚福,祈福得福,積福厚福。書家書“福”,要了解福字、理解福字、揣摩福字、研究福字。要懂得它的來龍去脈、清楚它的字根筆意。
福字是一個非同尋常、極其講究的漢字,其間架結構、筆畫點線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承載著古老中國的仁義禮智信。
《說文解字》中說:“福,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百順就是諸事稱心如意。福由“示”“一”“口”“田”組合而成。示,其古代含義與祭祀神祇相關。田,與耕地、打獵、被賞的封地等有關。一,更是非同小可,《說文解字》中說:“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也很重要,《說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沒有口,人既無法表達,也不能進食。同時,口還延伸出“通道”之意。
“福”的字形演變過程,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映射出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信仰與價值追求。從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看,“福”是雙手虔誠地捧著酒壇(酉)敬神(示),是“手”“酒”“示”組合成的會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備的意思。《說文解字》解釋“福”為“佑也”。古代祭祀是為求得神明和祖先的保佑,祭祀后把祭品(酒、肉)送人叫“致福”“歸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意,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義。古書中常說的“五福”:一是長壽,二是富裕,三是康寧,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終命(善終)。
中國人的“福”文化淵源深厚。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青銅器銘文上,就有不同結構的“福”出現。歷經漫長歲月的洗禮,福字的書體不斷演變。楷、草、隸、篆等不同書體賦予了福字多樣的藝術風格與獨特魅力。后人集書的“百福圖”,更是百體并舉、美不勝收。古之文人墨客,書“福”成幅,懸掛廳堂,示雅趣,呈福祉,易風俗。
“福”,早已成為一種大眾文化現象。春節家家張貼福字,以楷為本,墨、金并書,端莊平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印刷技術的發展,節日年貨攤上各式各樣的福字琳瑯滿目,其中有通體金色印刷的“天官賜福”,四角勾畫蝙蝠、中嵌福字的“五福同堂”,以十二生肖鑲福,構成“屬相年福”,繪銅錢環成的“招財進福”,更有五彩印就、以松竹梅為背景的“福星高照”,等等,福氣盈門,金彩煥然。將“牡丹捧福”“金魚多福”“有鳳呈福”貼在窗壁上,福星光耀,吉慶祥和。
肆
在中國漢字里,福字,無論是字義、字根還是字形,都非常美好。然而,這個字卻不易寫好,將其“福”相用毛筆寫出來就更加不易。
怎樣書寫才能讓福字盡顯福相、洋溢福氣、傳遞福運,無疑是每一位書家都應當深入思考、潛心鉆研的問題。書家在書寫“福”字時,內心必須懷有對“福”字的敬意。書寫“福”,要字形如意,寫得圓潤、厚重、飽滿、富態,切不可結構松垮、線條纖細、墨跡潦草、儀態呆滯。
《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厚德載福,是要有厚重、厚道、敦厚的品德,才能承載福氣、福報、福果。德厚福自圓,古往今來,人們賦予“德”與“福”太多的寓意。
自古至今,凡事不可德不配位,書法亦然。當自身的德行,無法與其所享受的待遇相匹配時,就很難將字寫好。古代許多書法大家,不但字寫得出類拔萃,還是一身正氣的清官。人不高、德不厚,自然字無品。沒有或缺少德行的書家,恐怕永遠寫不出與“德”相配的“福”字。
在書寫福字的藝術實踐中,書寫者需要德的濡養、固化與沉積。厚德方可聚福,德厚乃福圓。唯有以德行滋養筆墨,方能在揮毫落紙間,將滿溢著祥瑞與美好的“福”傳遞給大家。
書寫福字,需要書家良好的修養、修為,內心有多豐沛,多正派,多厚道,寫出的福字就有多福態、多華貴、多雍容。書寫時,書家要專注、虔誠,心中充滿喜悅與知足。境由心生,筆由心執,字由心設,好的情致、心境、氣息,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提升書家的創作激情與水準,才能把福字寫出福樣,生發福氣。福字的書寫要求比一般漢字的書寫高,不僅字形要有福相,字意也要有福態。
中國人講究一生圓滿,那就是“福”圓與“壽”長。從這兩個字書寫的“結字”特點來說,“福”要寫得飽滿、豐腴、圓潤,讓人從視覺上就能感受到福氣滿滿、福慧多多、福澤綿綿。而壽字要寫得老到、深邃、開張、立挺,表現出一種強大的精氣神,淋漓盡致地傳達出對長者的仰慕與崇敬之情。
伍
在多年書寫福字的過程中,我不斷揣摩、研究,越發覺得福字蘊含著一種精神力量。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養成長期接受“福”的訊息的習慣,吸納“福”氣。一個滿腦子都裝著美好的人,不會遠離美好。同理,一個常存“福”念的人,也更容易收獲福氣與幸福。
在書寫“福”字的過程中,書寫者自身所具備的“福相”至關重要。所謂“福相”,并非單純指人的外在容貌,更在于書寫者平日里要多做好事。福人寫福,福上加福。書寫福字時,行筆要氣息平和,舉止要端莊。這樣的書寫狀態,需憑借書家長期的修養,歷經歲月沉淀,書寫者的身心才能盡顯福華之態,其所書寫的“福”字,也才能自紙面向外自然生發、彌散出濃郁醇厚的福氣。
我最早寫福字受到父親的影響。當時,回到老家的父親發揮他的特長為鄉親們服務,自搭紙墨,年年無償為房前屋后街坊四鄰寫春聯,這一寫就堅持了28年。起初,我只是給父親當書童,研墨、裁紙、疊格子,后來我分擔了書寫小斗方的福字。在父親的鼓勵下,我越寫越帶勁,幾十年來一直繼承父親的傳統,堅持為百姓義務書寫福字,字也由半尺見方,寫到最大的八尺斗方。
近年來,每年臨近春節,書家們就會自發地三五成群或由各級書協組團結隊,赴鄉村、進社區、下軍營、入學校,寫春聯、送福字。我覺得,這比在工作室搞創作,更令人興奮、更接地氣。每次書寫福字的現場,我們都被鄉親們包圍得水泄不通。他們喜笑顏開,熱情高漲,拿到福字后更是心滿意足,高興得合不攏嘴。
現場投入書寫的書家們,一個人一口氣能書寫一百多個福字。不一會兒,紅彤彤的福字就鋪天蓋地,營造出一片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我想,看一位書家是否優秀、是否有責任擔當,就要看他如何為社會多做好事、為百姓多行善事,只有這樣,寫出的福字才具有福氣。
德厚乃福圓,愿千家萬戶福蘊華堂,德茂福盛,福如東海,洪福齊天。(作者:周振華,系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報》2025年2月7日14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