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肆夕
編輯|路子甲
春節假期對打工人來說就像一場美夢,美妙又短暫,不想醒也回不去。
復工沒幾天,很多人還在努力克服假期結束帶來的戒斷反應,工作時注意力難集中,日常作息也需要重新適應。
也有一部分年輕人逐漸發覺,比起“熱鬧后的冷清”更可怕的,是自己已經對無腦小游戲瘋狂上癮。
凌晨3點,林叢已經第67次挑戰“合成大西瓜”,距離通關只差一點點,他再次點開“觀看視頻獲得道具”,幾個小時之前他就嘗試入睡,但閉上眼睛就是那幾個橙子、蘋果、西瓜。距離通關只差一步,一邊罵著“弱智游戲”,一邊又一次為通關熬夜到天亮。
無論吃飯、睡前、上廁所,林叢只要一有時間,都要習慣性的把微信對話框下滑,在小程序游戲里繼續通關“抓大鵝”“浪漫餐廳”和“超級擰螺絲”。
對年齡人來說,春節假期有多放松就相應的有多無聊,大家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幾乎都只剩玩手機。
林叢記得,大年初一時,小程序游戲旁邊還顯示只有“8 個朋友使用過”,到了大年初四已經有45個朋友在玩同款。
無聊小游戲里有大量日活
小程序游戲毋庸置疑是讓人上癮的,從17年新春全民都在“跳一跳”,到有大量居家空閑期人人都在“羊了個羊”,到今天小游戲已經蔓延到更多社交軟件里。
小游戲越土,情緒陷阱越深
“親戚問我年終獎多少,我假裝沒聽到,表面裝作不在意手里瘋狂抓大鵝,實際心里祈禱她趕緊走開。”
學會在家人面前裝傻,已經被當代年輕人納入假期生存指南。而小程序游戲,就是這個時候最實用的擋箭牌。
玩起來不太需要動腦,幾秒鐘就能進入游戲,也隨時都能結束。看起來手上忙得如火如荼,但也能讓人分出一絲注意,留心親戚話里話外的陷阱。
餐桌邊,林叢表弟正用《羊了個羊》擋住大姨的“考公輔導”,堂妹在《四季合合》里躲避二叔的“人生規劃101”。
而面對不想回答的問題,全部裝作手機沉迷,被罵一句“玩手機玩傻了”就是裝傻成功的安全信號。
但沒過幾天,林叢就開始覺得自己好像真玩傻了,有時他已經忘了半小時前為什么要掏出手機,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點進小游戲,但只要玩上《挪車打螺絲》幾十分鐘就會轉眼過去。
他過年期間有次為了玩小游戲,明明人在電影院候場卻生生錯過開場。也因為玩得太投入,差點錯過返工時的高鐵發車。
他不斷提醒自己“別再玩了”,手卻不停使喚不停點擊“再試一次”。
玩小程序游戲的感覺很像嗑瓜子上癮,開始嗑第一個以后,后面就會無法自控地嗑下無數個。
小游戲上癮,在年輕人中屬普遍現象
最開始,林叢只在等地鐵、排隊結賬和堵車的時候玩上一兩局小游戲。畢竟這樣一個不太需要動腦的游戲,最適合填補生活中的碎片時間。
很快小程序游戲的“上癮感”開始操控他的日常生活。
林叢發現,春節假期復工后,工作時只要稍微有點困難,手就會自動摸向手機開一輪小游戲。“高難度關卡”和“小游戲裂變”也讓人不只玩一款游戲。
隨點隨玩的性質,加上一種“勝利在望”的游戲體驗,開始讓他在日常生活里頻頻走神。
小程序游戲,也從填補玩家的碎片時間,變成讓玩家開始自動把時間砍得稀碎,久而久之,被切成碎片的,還有無數小游戲玩家的注意力。
今年春節林叢沉溺小游戲的開端,一半也脫離不開小游戲的蔓延和無孔不入。
“我就想集個五福,結果玩了一下午的塔防游戲。”
新年抽福卡的次數有限,玩小游戲能積攢福豆換取更多抽卡機會,總之是閑著無聊,集福第一天,能不能抽到卡已經無所謂了,他的支付寶界面逐漸被小游戲擠爆。
從通關游戲變成無止境挑戰
到了今天,和每個軟件都能看一會短視頻一樣,小程序游戲也逐漸在各個軟件之中蔓延。
在微信玩,在抖音快手玩,在支付寶上大玩特玩,連銀行APP里都要添加上“積分游樂園”的消除小游戲功能。
互聯網世界,最終還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4399小游戲。
林叢也經常能在朋友圈廣告和刷短視頻的時候,看到有關小游戲的精準投放,“猜你喜歡”發展到了小程序游戲的身上,連同軟件與軟件之間難以打破的生態壁壘,也因為小游戲的存在而破例。
在今天想從短視頻平臺上分享一條視頻給微信好友,還需要先下載視頻或者手動復制鏈接,而在短視頻軟件上點小游戲的推廣,則可以直接絲滑跳進小程序游戲里,無縫銜接立刻開上一局。
小程序游戲開發商顯然很懂得“一秒鐘的卡頓就會失去無數潛在玩家”的道理,畢竟他們最擅長把碎片化時間運用到極致。
年輕人的手機里,常有小游戲大亂斗
我們可以說刺眼的像素方塊游戲土,游戲界面設計者完全不懂配色,玩法簡單到侮辱智商,但他們的確在游戲內容、玩法和使用體驗上,都精準抓住了每個潛在玩家的心理。
碎片化時間成了游戲商的富礦,而這種10秒鐘之內就能上手土味游戲,恰恰是最高效的掘金鏟。
洗腦小游戲,
一場大型的本是同根生
所有深陷過小游戲的玩家都能察覺到,每個游戲中,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林叢在秋天就開始沉迷小程序游戲“宮爆老奶奶”,那時,一個月里他要在這款小游戲上就要花下將近200個小時。他之所以喜歡這款游戲,就是因為游戲的畫風和質感和眾多土味洗腦小游戲不同。
“不像一款小程序能做出來的品質,像那種在手機上要占2、3個G的手游。”
不算太難但也不算太低智,玩累的間隙,林叢會切換到“抓大鵝”里換換腦袋,直到這兩個游戲開展聯動活動后,他才發現,這兩個體驗感有相同之處的游戲,都同屬一家游戲公司藍飛互娛。
小程序游戲讓玩家上癮的原理是互通的,很多爆款小游戲的制造也很可能產自同一條“換皮流水線”。
夢幻聯動,也是兩個游戲受眾的融合交換
翻開爆款小游戲的戶口本,透過法人和股權結構,會發現很多小游戲都存在“本是同根生”的情況。
把“抓大鵝”的游戲公司的知識產權翻到末頁,就能發現他們從17年開始就專攻休閑類小游戲,從消消樂到合成類游戲,遵循“一套游戲,百款皮膚”的生意經,抓住玩家心只需要換湯不換藥,小游戲有自己的制作流水線。
這條規律,無論在爆款和非爆款的小游戲之間都能適用。
小程序游戲中的歡喜斗地主游戲公司,早在15年就從在深耕棋牌類游戲,從端游到手游,有一路堅守到了小程序。有的公司偏愛末世求生題材的塔防游戲,有的女生類休閑游戲公司也從“改造大明星”一步步進行推行到“設計師養成”。
小程序游戲十分精準地抓住了自己的定位,既要用來消費時間,也要足夠洗腦。想要做到這點,只需要復制玩法,增添“微創新”新鮮感就可以做到。
小游戲的制作原理很像在做披薩,同樣的面餅上,今天加培根就叫“田園招牌”,明天加香腸就叫“意式風情”,高級點加上卷邊就可以叫“皇家至尊”,不出意外的,總會有人持續為不同的口味買賬。
真正意義上“熟悉的配方”
小程序游戲的實質含義,實際已經開始從“娛樂功能”上漸漸偏移,玩家在玩小游戲的過程中,也摻雜了更多的情緒點在里。
被困在同一個關卡時的挫敗感,羊了個羊添加省份后被莫名激發起的攀比欲,現實生活無聊情緒被超額滿足,都是決定小游戲成敗的主要支柱,照目前的小游戲的發展勢頭來看,顯然很奏效。
根據《2024微信小游戲開發者大會》微信小游戲團隊數據顯示,截止2024年上半年,微信小游戲平臺已經累積了40萬開發者,小游戲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10億,月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5億,用戶使用時長還在持續增長。
小游戲的洗腦原理,就是通過反復的外部刺激來建立起一種新的觀念和生活習慣。
林叢返工后第一天,在工位上環視一圈,再次偷偷點進未通關的小游戲。
小游戲的邊界,
已經發散出大眾的想象
復工后,第三個工作日的下午一點半,林叢在工位摸魚玩小游戲期間,接連向游戲里充值了32塊錢。氪金之后他一邊覺得有些不值得,一邊安慰自己“算了,就是一杯奶茶錢”。
和早期爆火的現象級“羊了個羊”不同,那個時候的小游戲只會讓人一味上癮,現在的玩家,正在,正因為小游戲的成癮而反復氪金。
合成類小游戲常被認為是“充值的無底洞”,這些游戲通常消耗完100體力只要2-3分鐘,而等待體力恢復需要等待兩個小時。于是很多玩家開始花下真金白銀購買體力,好多玩一陣游戲。
有時也不能怪玩家沒法保持清醒,小程序游戲正在突破大眾預期的邊界。
有大量日活的地方就有機會,一部分小程序游戲已經先人一步開推出IP聯名,“閃亮大作戰”聯名蒼蘭訣,“時光雜貨鋪”聯名狂飆,出限定皮膚,限定禮包。到了現在,連小程序游戲也有拉動一批游戲主播的硬實力。
當游戲成為操控情緒的工具,也不怪日常本身就“輕沉迷”的玩家氪金。
小程序游戲,也算是一種形式的手游
并且到了今天,小程序游戲賺錢就已經不再是新聞。
在《2024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中顯示,2024年國內小程序游戲市場收入98.36億元,同比增長99.18%。數據之下也力證了小程序游雖然土,但大有可為。
對大眾玩家來說,哪怕從來沒有向小游戲充值過,也能至少看透小游戲一半的變現方式,畢竟只要玩小游戲,就脫離不開其中的重要一環:看廣告。
玩小程序游戲的體驗,已經有了“在廣告里尋找游戲”的趨勢。想要獲取體力和道具,都需要先看30秒的廣告,“看廣告復活”更是小游戲的標配。
有時甚至觀看的廣告,本身就是另一款小游戲的入口。玩家從“羊了個羊”跳轉到“看誰能過這關”,過幾分鐘,又可能因為誤觸,從抖音直接跳進其他社交軟件的小程序界面。
哪怕在不玩游戲的時候,也能在刷短視頻和朋友圈的間隙里,看到無數小游戲的廣告。
精通拿捏人性的小游戲,選用“幫助可憐母女在雪天重建家園”和“女朋友一個月沒通關,看看我3分鐘搞定”的視頻片段把潛在玩家重新引渡回小游戲世界。
從神經刺激到社交操控,從碎片滲透到換皮批量圍剿,我們都一次次在“觸發、行動、獎勵”的閉環中反復沉淪。
所以究竟是我們在玩游戲,還是游戲在玩我們?
上網沖浪過程中,“觸發”無數不在
林叢時常想不通,明明玩游戲是為了娛樂消遣,為什么卻越玩越累。
實際上,我們都在無知無覺的情況下,成為了小程序游戲的“數字勞力”,事實證明快樂的確可以被操控。
小游戲給予玩家的甜頭短暫并足夠上頭,以至于可以讓人忽略,每一次為了獲得道具和體力而觀看的廣告,都付諸了一定的精力和時間成本。廣告成為流量鏈條中的“永動機”,無數廣告主和小程序游戲都在我們看廣告的過程中,賺得盆滿缽滿。
只有你我從玩家變成了“玩工”,而且上班付出時間和精力還能得到工資,小游戲只會讓大家花錢。
有時,玩家也會重新審視娛樂的邊界。
林叢在春節返工后的第二天,移除了所有社交軟件的小游戲程序,也在坐地鐵和排隊等咖啡的時候悵然若失。小游戲的戒斷反應比他想象中嚴重,哪怕工作已經排滿,沒有小游戲填補碎片時間仍然帶給他一種無所事事之感。
人對小游戲的掌控權,遠不如小游戲對人的。
晚上 11 點林叢還躺在出租屋的沙發上,在意識到自己回家后連衣服都沒換的時候,也驚訝發覺,他不知道怎么又玩了 3 個鐘頭的小游戲。
注:本文人物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