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金漲幅不斷加速,年內漲幅已達到10%,也讓大家對黃金越來越恐高,
受此推動,全天候也是各種歷史新高,在我A這種環境下讓人感覺不太真實,于是有人擔心起了它的風險...
其實關于股、債、商三類資產的對沖關系,我已經反復解釋不再展開,黃金作為大類資產配置的一環,一定要淡化擇時的觀念。
重申一下,全天候永久策略資產配置的思路(25%黃金+25%股票+25%債券+25%現金),歷史最大回撤在10%左右,如果接受不了,還是買寶寶類產品合適~
那我也看到有人說了,想推薦給父母配置,但還是感覺回撤預期太大,有沒有回撤更小的改進方案?
其實關于這個不同比例的構建思路,我也曾經做過大量的模擬測試,
原先我想過一個最粗暴的方法,就是想要減少投資組合的極值回撤,只需要增加現金的比例,減少黃金、股票、長債資產的比例就可實現,
比如我們風險偏好越低,那我就配置越多的現金、短債,犧牲收益,換更低的風險。
結果我wind測試了一下,發現有時竟跟我們想的是相反的!
我們假設現金特指為SHV(短期國債)、長期國債為TLT、股票為標普500(SPY)、黃金為GLD,
那么按照這一套配置策略,構建三種全天候,回測近二十年數據:
標準版:25%現金,其他(25%股,25%長債,25%黃金),最大回撤為16.02%(美元);
50%現金,其他(16.66%股+16.66%長債+16.66%黃金),最大回撤11.31%(美元);
70%現金,其他(10%股+10%長債+10%黃金),最大回撤6.7%(美元);
會發現,增加現金的比例,確實可以顯著降低全天候的回撤,比如從25%的現金,增加到70%現金,可以讓組合從原先的極值回撤17%,下降到只有6.7%,
但注意,如果把凈值的計價單位從美元改成人民幣,結果就截然不同了,
25%現金,最大回撤7.34%(rmb);
50%現金,最大回撤4.7%(rmb);
70%現金,最大回撤5.0%(rmb);
改成人民幣計價后,全天候的極值回撤開始大幅度下滑到10%以內,
其次是增加SHV美元現金理財的效果很差,把25%現金增加到50%現金,只是小幅降低了回撤。
更驚人的是,如果把50%現金增加到70%現金,最大回撤反而變高了!
要知道,增加了這么多比例的美元短債ETF,是需要犧牲不少長期收益的,
結果這么做卻并沒有降低回撤,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說到底,是因為人民幣和美股、黃金有弱同向關系,但和美元是絕對的反向關系
美元大幅加息導致美股、黃金下跌,同時也導致人民幣貶值,
舉個例子,加息后,美元兌人民幣1:7升到了1:8,那么標普500指數下跌20%的話,但由于人民幣貶值14%,因此兌換回本幣后,全天候的人民幣跌幅就只有個位數了。
故全天候策略最怕的就是美聯儲大幅度加息,但全天候按照人民幣計價卻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甚至能得到一個神奇的觀察結論,提高美元現金的比例,未必能降低人民幣全天候的風險。
這,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現象。
所以各1/4策略,還真是最適合國人全天候體感的一種配置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