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經說過:“我們軍隊中有些人,打仗時連命都不要了,現在為肩上一顆星,硬要爭一爭,鬧一鬧。”實事求是地說,毛主席說得很對,現實就是如此,革命軍人作戰可能不畏死,但最終給自己授予什么軍銜,這是一種榮譽,很多人非常看重自己的榮譽。
因此,1955年的授銜儀式是我軍軍史的一件大事情,毛主席把這一項復雜的工作交給了我軍政工第一把交椅羅榮桓具體負責,羅帥善于做政治工作,大體上確保了軍銜評選的公正,甚至可以說接近于完美。
1955年全軍大授銜,考慮了資歷、軍功、平衡等因素,一共授予了10名元帥、10名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和802名少將,合計1052名開國將帥,基本上每個人的軍銜都經得起推敲。
如果說上將、中將、少將人數太多,很難一一去鑒定是否能換換軍銜,但十大元帥、十大大將的人選歷經幾十年了,還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我們可以用下假設法,十大元帥,換大將里面的任何人,都不能擠下十大元帥中的任何一個人;同樣,十大大將,換上將里面的任何人,都難以擠下其中一個。
但美中不足,這一次授銜有一點遺憾,就是沒有追授逝去的先烈。
歷史以來,其實我國都有追授先逝元勛的慣例。在中國古代史上,一個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就當屬在去世后被朝廷官方追授謚號。有不少人寧可犧牲生前的榮華富貴,也要在死后搏個朝廷授予的謚號。例如:范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朱珪等,都是死后被追授“文正”的謚號。
對于軍人而言,榮譽自然就是軍銜。國民黨也曾經為表彰劉湘、曹錕、吳佩孚、宋哲元、陳調元等將領的功績,在他們死后,追授為一級上將。
因此,如果在1955年追授革命先烈軍銜,完全是可行的。
比如葉挺,他是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和新四軍首任軍長,這是一位連毛主席都感到非常惋惜的人物,毛主席曾經說過十大元帥中本還有葉挺一個位置。
比如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畢業于黃埔二期,他曾任葉挺獨立團營長及參謀長,同期林彪僅為見習排長,他麾下的羅榮桓是元帥,譚政是大將。
又比如黃公略,在早期革命期間,他曾參加北伐戰爭、平江起義和廣州起義,是和彭總并列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三大創始人之一。黃公略的軍事才能是受到毛主席高度認可的,1931年9月犧牲后,毛主席還專門寫了兩首詩給他,這份殊榮,也是其他多位元帥所沒有的。
還有在軍內地位比林總還高的王爾琢,很早就是中央主力軍團第28團團長,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等戰斗。
總而言之,我軍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的先烈實在太多了,他們其實是有資格被追授為元帥或者大將。
很多網友看1955年授銜儀式的照片,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所有開國將帥都表情嚴肅,莊嚴素重,而不是喜笑顏開呢?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因為開國將帥們在授銜那一刻,定然會緬懷那些還沒等得到全國解放,就犧牲的革命烈士們,不可能喜悅得起來。正如電視劇《亮劍》中劉帥所說:“我們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武裝斗爭,身邊倒下了多少好同志!想想他們,他們該授什么銜?”
因此,如果真能夠在1955年追授先烈的軍銜,無疑是對先烈的最好告慰,那么,我軍的首次授銜儀式恐怕會更完美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