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民政部披露了2024年全國婚姻登記數據,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數僅為610.6萬對,而離婚登記數達到了262.1萬對。對比2023年,結婚登記數減少了157.4萬對,下降約20.5%,離婚登記數卻增加2.8萬對,上升約1.1%。
這樣的下降幅度,真是堪比一向扶不起來的大A股,簡直可以稱得上一對臥龍鳳雛。
與結婚人數下降而伴生的另一個社會問題,就是每年的新增人口數量也在逐年下降,最新的數據顯示,我們社會每年的新增人口已經少于死亡人口,也就是所謂的負增長——這又跟A股的年度持倉資產收益率有得一拼。
最近兩年,固然許多地方已經逐漸放開了非婚生育限制,也就是新出生的孩子在辦理落戶登記的時候,不再強制需要結婚證和追問“爸爸去哪兒了”,但畢竟,非婚生子,在當下的國情與社會現實中,占比仍然是少數。
由于我們的文化和傳統,更多的成年人還是希望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02
可是,為什么結婚登記數量逐年下降呢?而且這并不是一個偶發現象,而且是持續下跌多年。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結婚登記量為1346.9萬對,在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后于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2021年跌破800萬對大關,2022年降至683.5萬對,跌破700萬對大關。
2023年,雖然回升至768萬對,但這也像極了A股的走勢,當每每跌多了,跌得麻木的時候,多少總會稍微反彈一下而已——你以為給了你希望,其實后面還有更深的絕望!
這不,2024年的全國婚姻登記數據,又創造了個新低。
那么,這會是最低么?老徐認為,如果你認為這是最低,那么你就是太天真了,一定沒有經受過A股的毒打。不信你去看一下A股某些股票的走勢,你會發現,從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03
既然結婚登記數量逐年下降是個不爭事實。那么,難道是現在的成年人,尤其是那些適婚人群,真得是不愿意結婚了么?
難不成,這些90后、00后一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當然也包括一些70后、80后),觀念已經轉變,將婚姻視為是枷鎖與洪水猛獸了么?
老徐雖然沒有做社會調查,但僅僅用腳趾頭想一想,大家不愿意結婚,絕對不是觀念的轉變(當然也有),既不是像五四那一代人,要婚姻自由,戀愛自由,也不是大家都一心撲在了工作事業上,沒有心思想著結婚成家的事情。
老徐甚至敢斗膽地說,除了徹底的單身主義者,大多數的成年男女,還是渴望婚姻的。
至于所謂的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或許有點哲理,但前提是要先踏入進來,然后才有出去的事情。這不,離婚登記去年的數據是262.1萬對——但存量婚姻的基數是很大的,所以更多人的還是選擇在城內。
在社會學上,因婚姻而組建的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和基本單元。有家睦人和,才有國之興盛。
04
按照馬斯洛金字塔的需求理論,人類需求有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而婚姻卻是貫穿這個五個層次的,從塔底的生理需要,到塔尖的自我實現需要。可既然是一種普適性的需要,可為什么大家都不要了呢?
我想,并非是不需要,更多的是要而不得。這個問題,如果展開就太復雜了,比如有的男人會說:沒房沒車沒彩禮,實在娶不起;也有的男人會說:沒工作或工資太低,找不到愿意嫁的姑娘……
倘若站在女性的立場,有的姑娘會說:想嫁的對方不愿意娶,能嫁的又瞧不上。結婚是一天的喜劇,婚后就變成了悲劇,與其這樣,不如演自己的獨角戲。
用文藝一些的描述,還是因為當生活無法給予個體穩定性的時候,也就很難承載婚姻之重。
正所謂: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那些不愿意涉足婚姻的成年人來說,或許也有一千個理由吧。
05
縱然有一千個理由,但老徐想到以前讀書的時候,有個文化研究術語叫做表征。結婚登記數量下降,也是這個社會的一個表征,是時代的一個鏡像。
我們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很多樸素的道理,大家心中明白,你明白,我也明白。那些不愿意結婚的人,心里也明白。并非不愿,而實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正所謂,婚姻屬于上層建筑范疇,而經濟基礎則決定上層建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