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陸羽的人生,像極了茶的三重境界:初入口澀,再品回甘,余韻悠長。
陸羽(733—804):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自稱桑苧翁,又號竟陵子,唐代文學家、歷史學家和方志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系統提出茶的采造煮飲方法,并寫下人類歷史上第一部茶葉經典著作《茶經》,遂被后人尊稱為“茶圣”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
在漫長的歲月里,茶已融入中國人的靈魂,成為中國人極其重要的一個精神符號。
“啜苦咽甘,茶也。”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生命因經歷沉浮才釋放了本身蘊藏的力量,因心懷淡然才散發出那脈脈輝光。那個被奉為“茶圣”的陸羽,歷經苦難,耗時數十年創作《茶經》,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調。陸羽的人生,像極了茶的三重境界:初入口澀,再品回甘,余韻悠長。
《茶圣陸羽》圖。
大唐棄嬰
葉經揉制,始稱為茗。人歷磨難,方成其功。
陸羽人生的開局亦充滿苦澀,他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等書都毫不隱諱地提到這一點。陸羽在其所作的《陸文學自傳》中也寫道:“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他說自己相貌丑陋,說話口吃。
據傳,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今湖北天門)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時,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才發現大雁羽翼下護著一個被凍得瑟瑟發抖的男嬰,心中不忍,便把他抱回寺中收養。
智積禪師以《易經》卜卦為孩子取名,卦辭是:“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于是依卦辭為孩子定姓為“陸”,名為“羽”,字“鴻漸”。
晨鐘暮鼓,青燈古佛,陸羽在寺廟一天天長大,并在這里與茶結下不解之緣。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1期 《陸羽:一生為茶,一生如茶》
茶與佛教關系緊密,因茶可提神醒腦利于參禪,自魏晉開始,寺院就流行栽種茶樹,自制自飲,飲茶之風也由寺院而起。
智積禪師鐘愛茶飲,陸羽身為徒兒,每日跟隨師父讀經誦佛,奉水煮茶,小小年紀就習得制茶、品茶、沏茶之法。
或許,茶對幼時的陸羽來說,是功課,亦是束縛。因為雖長于佛門,但少年陸羽不愿皈依佛門,不想每天重復青燈古佛、奉水煮茶的日子。從《新唐書·陸羽傳》中可知,當時的他更向往儒學,“歲月往矣,奈何不知書?”
12歲時,陸羽趁人不備逃離寺院,投奔戲班劇團學演戲,因貌陋、口吃,只能以演丑角為生,四處漂泊游歷。
他的才華在游歷期間初顯,擅與人品茶論道。“凡與人宴處,意有所適,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謂生多嗔。又與人為信,縱冰雪千里,虎狼當道,而不愆也。”又因他幽默機智,個性爽直,重信守諾,當地不少官員、文士都樂于與陸羽結交。
謫守竟陵的當朝名臣李齊物惜陸羽之才,引薦他到竟陵大儒鄒夫子處讀書,從此陸羽結束了流浪生活,從而開始系統地學習儒家經典著作。
鄒夫子名叫鄒堃,也特別喜歡喝茶。陸羽在他那里學了6年,不僅習得很多儒家知識,還對茶更通曉了。讀書之余,他常去采摘野生茶,為鄒夫子煮茶。
此后,陸羽又結識了當時非常著名的文士崔國輔。崔公好茶,喜詩文,兩人一見如故,一來二去竟然成了忘年交。隨后三年時間里,兩人在竟陵周邊地區的義陽(今河南信陽一帶),西至巴山、峽川(今湖北宜昌)等地周游,烹茶聊詩,山間尋水。
出走寺院、奔入凡塵后的陸羽,仿若在燙水里滾一遭的茶葉,更為舒展達觀,此時茶于陸羽而言,是志趣,亦是摯友。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的紛飛戰火,徹底阻斷了陸羽入世的夢想,卻燃起了他心中另一簇理想火苗——為茶著書立傳。
清 金廷標 《品泉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朝宮廷茶具。
尋茶之路
事實上,早在天寶十三年(754),安史之亂爆發前,陸羽就開啟了他第一次遠游訪茶之旅。臨別時,忘年交崔國輔鼎力相助,《陸文學自傳》是這樣說的,“贈白驢、烏犎牛一頭,文槐書函一枚”。白驢和烏犎牛都是遠行的健將,最適合行走顛簸艱險的山路。
這是陸羽第一次大規模考察荊楚巴川一帶的茶山與泉水的主要行程,短短兩年左右,路程長達幾萬公里。
他一路風塵仆仆,逢山采茶,遇泉品水,經過義陽、襄陽,南下至四川巫山,每到一處,便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制作各種茶葉標本,記錄下沿途的茶見聞軼事。《茶經·一之源》開門見山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
戰火的蔓延更加堅定了陸羽行走的步伐。雖然身世經歷坎坷,但陸羽更為那艱難的世道痛心。“悲天失綱,悲地失常,悲民失所,悲五湖山失色”,這一時期他作《四悲詩》,沒有一字是為自己所發,充滿了對唐王朝的由盛轉衰的隱憂。
悲天憫人中,只有在烹茶的時刻,陸羽才找回內心的寧靜。
從754年到760年,6年左右的時間,是陸羽一生中最為艱辛的尋茶之路,足跡遍布江南江北,一路記下了大量的“茶記”。正是這6年的茶修讓陸羽初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茶學”系統。
陸羽一路南下,沿途經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最后輾轉來到浙江湖州的苕溪之畔,結識了湖州城西南郊的杼山妙喜寺住持釋皎然。
760年,在皎然的幫助下,27歲的陸羽隱居苕溪,撰寫《茶經》初稿。《陸文學自傳》說:“上元初(760),結廬于苕溪之湄,閉關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談宴永日。”
皎然不僅在佛學上造詣極高,還文采斐然,且十分嗜茶,和陸羽相交甚好。皎然畢生創作的400多首詩作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詠茶。其中,皎然《尋陸鴻漸不遇》中寫道:“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湖州初秋美景掩映,僧人草廬尋友,友人傍晚負茶而歸的畫面欣然入詩。
孤燈清影,以茶相伴,尋茶之路實苦,撰書之路更堅。
陸羽是用匠人的精神來打磨《茶經》的,他不僅僅只是為了寫而寫,為了驗證真實性,他自己種茶、制茶,還將各種工具和步驟繪成圖,竭盡所能拿到的是準確的資料。7000多字的《茶經》,初稿完成時已歷時5年。再經10年沉淀后開始修訂,這一修訂又是5年,這部中國茶學“第一書”問世時,陸羽已經47歲。
據陸羽的自傳中道,當年寫《茶經》的時候,他把自個兒寫到了瘋癲,時而大哭,時而大笑,用情至深,整本書無一字廢話,沒有詩詞歌賦,沒有華麗辭藻,每個工具、產地、典故、細節……無不具盡。陸羽深知光靠自己發掘遠遠不夠,還悉心向同行前輩請教經驗,查閱書籍,不斷完善。
而立之年,陸羽改變了不喜佛法的觀點,與名僧皎然、靈徹等人一起切磋學問,共論佛禪,吟詩作賦,品茗斗茶,將茶藝、禪機相結合,把飲茶提高到美學、文化的高度。
《茶經》。
大歷湖州茶詩書畫雅集。
《茶經》問世
陸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學。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被稱為荼、檟、茗、荈等。《神農本草》里面記載神農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里的荼,是類似于靈芝草之類的藥物。《爾雅》中有“槚”,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
陸羽撰寫《茶經》時把所有稱謂統一為“茶”,就此確定了茶的形、音、義,“茶”從此流傳開來。《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包含著善和美。陸羽在開卷之首用一個“嘉”字來贊美茶,表明他對茶有著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欣賞與喜愛。
《茶經》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這部最早的關于茶的“百科全書”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宋人陳師道《茶經序》這樣評價:“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
陸羽開創了中國茶道的雛形。唐代以前,盛行的是把姜、蔥、棗、橘皮、薄荷等一并與茶共煮的煮茶法,陸羽并不認可這一茶俗,而是提倡清飲。在《茶經》中,陸羽提出了與之前相區別的煎茶法,并結合前人經驗,提出與之配套的品水、煮水之法和辨器之法,滿足茶人對“珍鮮馥烈”的追求,逐漸將飲茶上升到美學的高度,形成了一種帶有表演性的技藝。
這是飲茶史上的一次飛躍,是茶由粗放煮飲向精烹細品方向轉變的標志。從此,人間開始盛行學習茶道,人們紛紛贊美道:“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此后的茶道演變,無論是宋代士大夫的點茶、斗茶,寺院茶儀的禪修,明清文人的雅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都因陸羽的啟示,而開創自成體系的飲茶維度。
陸羽在《茶經》中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茶經》把飲茶與人品聯系起來,主張精細謹慎,儉約育德。如果行為粗魯,“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飲茶如此,做人同樣如此。陸羽十分講究“天育萬物,皆有至妙”的烹茶、飲茶藝術。
茶湯之美、茶味之真、茶色之清、茶器之精和精行儉德、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和守正的思想,是中國茶道的真諦,也是陸羽《茶經》的精髓所在。
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茶人、愛茶人在品讀《茶經》。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王建榮認為,雖然陸羽的時代已經與我們相距甚遠,但其建立的茶道規范和倡導的茶人精神,始終在影響著后來者。
《茶經》面世后,歷朝歷代出現了60多個不同的版本。而且《茶經》在世界范圍傳播很廣,世界各地都有不同語種的版本,它推動了世界各地的飲茶之風,促進了世界茶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元 趙原《陸羽烹茶圖 》。
豈止于茶
陸羽,成名于茶,又豈止于茶?
作為大唐文壇奇才,陸羽不僅治學嚴謹,而且學識闊達,著書頗豐,卻被《茶經》一書盡為掩蓋。
宋人歐陽修《集古錄·跋》這樣評價陸羽:“豈止《茶經》而已哉,然其他書皆不傳”,《廣信府志》也說“然世傳有《茶經》,他書皆不傳,蓋為《茶經》所掩也”。
事實上,陸羽的確被“茶圣”這一名號所累,就《陸文學自傳》中涉及的書目而言,再加上《全唐文》《新唐書》等佐證,陸羽尤其擅長地方志、人物志和游記等,如《吳興志》《吳興圖經》《顧諸山記》《武林山記》《虎丘山記》《游惠山寺記》《天竺靈隱二寺記》等,《湖州刺史記》《南北人物志》《江表四姓譜》《道標傳》《僧懷素傳》《唐五僧傳》等,其他著書有《教坊錄》《謔談》《占夢》等。
廣博的才學使得他聲望很高,朝廷多次征辟他到京城為官,他都婉言拒絕了:“詔拜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
《全唐詩》收錄了他的一首詩:“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全詩妙在無一“茶”字,卻讓陸羽灑脫的茶人形象和生平經歷呼之欲出。
《茶經》中載:“茶水寧靜卻可致遠,茶香淡泊亦能明志。”這是陸羽心中的茶道,亦是他人生的終極追求。他將自己的一生與茶融為一體,如此便有了茶的淡泊超然之道。
一生為茶,一生如茶。縱觀陸羽的一生,從一個棄兒到一代茶圣,他不僅開創了中國的茶道,而且在嘗盡了人間孤苦,塑就了人生輝煌之后,依舊淡泊如水。正是這份淡然,映出了生命的神圣與崇高,使“茶圣”的人格有了天地的遼闊與曠達。
文 | 吳雙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