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去世,全網關注。
她的家人在網上各種大戰,吸足了大眾眼球。
但就在這個節點,一位巨人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
他是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嚇得美國的航母艦隊,后退了3000海里。
他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他就是黃旭華。
2月6日20時30分,黃院士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
有人說,袁老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讓我們不再挨餓;而黃老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不讓我們不再挨打。
2月10日上午,黃老遺體送別儀式將在湖北武漢舉行。
今天,讓我們一起讀黃老的故事。
1924年2月,黃旭華生于廣東海豐縣的一個醫學世家。
本來要繼承衣缽,但目睹了日軍侵華的殘酷之后,他決定棄醫從工。
立志要學航空、學造船,保衛祖國的海疆,捍衛祖國的尊嚴。
1945年,因成績優異,黃旭華獲得了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保送資格,后又接到交大造船工程系錄取通知書。
因志在船舶,故放棄中央大學保送資格,前往交大造船工程系學習。
1957年,黃旭華開始接觸潛艇技術,跟隨前蘇聯專家學習潛艇的設計與制造技術。
1958年春,擔任潛艇科科長的黃旭華,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通知他到北京開會。
接到通知后,他什么都沒帶就去了。
到了北京才知道,組織希望他參與核潛艇項目的研制。
這是一項重大機密工作,一旦參與,就意味著要隱姓埋名,與家人斷絕聯系。
為了祖國發展,黃旭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當時研制核潛艇非常困難,沒有任何資料,黃旭華回憶說:
“連核潛艇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要靠到國外報紙雜志里零零散散找資料。”
而且這項工作是高度機密,是在一個不具名的荒島上進行,整年都是風沙彌漫。
只有偽裝成漁民的小船偶爾經過會留下一些補給和信件。
但中國人的特性是迎難而上。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兩個月后,黃旭華和同事一共做出了5個核潛艇的總體設計方案。
可是,團隊里沒有一個人了解核潛艇的制造技術,甚至都不知道潛艇長什么樣子,于是便想向蘇聯求助。
誰知,卻遭到了蘇聯的無情拒絕和嘲諷。
1959年,赫魯曉夫嘲笑道:
“核潛艇的技術復雜,要求高,花錢多,中國沒有水平,也沒有能力研制,簡直是異想天開。”
也就是這番話,讓黃旭華深感恥辱,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一定要搞出屬于祖國的核潛艇。
一天,有人從國外帶回兩只兒童核潛艇玩具模型,團隊算是有了實物參數。
通過計算和對比,黃旭華和同事發現玩具模型與搜集到的媒體資料數據相吻合。
這一發現,讓所有人信心大增。
如此大的計算量,按理說應該由計算機完成。
但對當時的新中國而言,計算機實在太多奢侈,所有的數據只能靠算盤和計算尺。
為了一個數據,經常一算就是一天一夜,不分白晝。
靠著這把算盤,黃旭華和同事硬是演算出了上萬個精確數據。
可就在核潛艇設計推進到關鍵時刻,黃旭華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件。
他父親,因病去世了。
父親去世,黃旭華心如刀絞,自責不已。
但他無法給家里回信,更無法千里奔喪。
父親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兒子在什么單位,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工作。
為此,親人對他多有怨言。
認定他大學畢業后,學成了本事,就忘本了。
更有親戚,罵他是白眼狼、不孝子。
多年后的一次采訪里,他提及這件事說:
“難道我心里面一點活動都沒有嗎?不是的,我得忍住,這一切只能我自己承擔下來。”
但心里有多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駛向大海,艇上四萬多個零部件,一千多種材料,全部是國產,無一進口。
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這簡直是一個神跡。
1974年8月1日,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開始服役。
當這個龐然大物從水中浮起時,黃旭華激動得淚流滿面。
從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黃旭華都沒有沒回過家,把最好的年華銘刻在大海利器上。
直到1987年,《文匯月刊》刊登了一篇報告文學,題目是《赫赫而無名的人生》。
看完文章后,黃母哭得難以自抑。
文章中沒有黃旭華的名字,但黃母知道,那個無名英雄就是她的兒子。
她的兒子,不是什么不孝子,而是頂天立地的英雄!
平復完心情后,黃母召集一家老小,鄭重其事地說:
“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諒解!”
這句話傳到黃旭華耳中,淚水模糊了眼睛。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但他認為,對國家盡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幸運的是,他和妻子李世英同在一個單位。
雖然什么也不能說,但妻子都明白。
是妻子一手帶大3個女兒,操持著這個家。
妻子和女兒有時會跟他開玩笑:
“你呀,真是個客家人,回家做客的人!”
核潛艇是否有戰斗力,極限深潛試驗是關鍵。
1988年,我國核潛艇準備開始一項重要的極限測試,向水下300米下潛。
在這之前,美國的王牌核潛艇在不到190米的地方就沉入了深海,艇上的129個人全部失蹤。
在這樣的消息之下,我國這個項目的所有船員、艇長沒有一個人不害怕,甚至還有人寫好了遺書。
為了穩定軍心,64歲的黃旭華決定跟大家一起下水。
他說:“我是總師,不僅僅要為這條艇負責,更要為艇上170個乘試人員的生命安全負責。”
在這樣的生死之間,沒想到妻子會選擇支持他。
其實黃旭華心里明白,這是妻子為了不動搖他的決心。
深潛試驗當天,南海浪花高1米多。
艇慢慢下潛,鋼板承受著巨大的水壓,嗡嗡作響。
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三個四個小時…
最終,黃旭華下到水下極限深度,完成了四個小時的深潛試驗,拿到很多第一手的數據。
當時全船的人都騷動了,大家非常激動。
在這樣的氛圍下,黃旭華拿筆寫下:
“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癡,指的是他癡迷于核潛艇事業,無怨無悔;
樂,說的是他樂在其中。
他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交付給了祖國。
有老同學很好奇黃旭華的內心想法。
“別的科技人員,是有一點成就就搶時間發表;
你去搞秘密課題,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嗎?”
黃旭華笑著說:
“參加核潛艇工作,我就像核潛艇一樣,潛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
面對采訪,黃旭華從不諱言愛。
他說,我很愛我的妻子、母親和女兒,我很愛她們。
說到這里,他停頓了一下:
“但我更愛核潛艇,更愛國家。我此生沒有虛度,無怨無悔。”
2016年,黃旭華等人研制的第一代核潛艇退役。
而93歲的黃旭華每天還會去719所上半天班,他說要做好年輕人的啦啦隊。
退崗不退休,黃旭華常用“三面鏡子”勉勵年輕人:
“一面放大鏡,跟蹤追尋有效線索;
一面顯微鏡,看清內容和實質性;
一面照妖鏡,去偽存真,取其精華為我而用。”
這些年來,黃旭華言傳身教,為國家培養和選拔出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
他還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機構捐獻自己的獎金逾2000萬元。
其中,捐資1100萬元設立“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激勵著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繼承和發揚科學家精神。
有人問:“對您來說,祖國是什么?”
黃旭華說道:
“列寧說過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
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
一次流光,很偉大的舉動,多少英雄豪杰都是這樣。
更關鍵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嗎?國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
黃老用一生詮釋了核潛艇精神。
功勛不朽,家國永念!
黃老,一路走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