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建清
小小幣章折射出大千世界,金融滄桑留下了金屬記憶。從3500年前世界金融中心的淪落,到百年前全球最大銀行的消失,金融輪回演繹著一場場盛極而衰、衰極而盛、峰回路轉的真實版大劇。有人說30年前世界500強的企業至今尚存不到一半,企業的生命周期只是個人生命周期的一半。其實,富豪家族的財富傳承,怎能逃脫“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百年間的經濟變遷、產業興衰、戰爭肆虐,家族財富的傳承路上充滿險境,守承難,創富更難。從金融業家族財富傳承的案例看,《貨幣戰爭》一書的主角,富可敵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至今“哥只是一個傳說”了。羅氏的后裔在英國還有一家小小的投資銀行,其影響已遠不如羅斯柴爾德“拉菲”和“木桐”紅酒的聲名遠赫。瑞士信貸曾有過一個調查,上市公司的家族財富從一代轉至二代,便降至30-40%,傳至三、四代后,幾乎可忽略不計了。今天從美國的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在其創立的摩根大通銀行的存在,從梅隆家族在紐約梅隆銀行的存在,從我在前文中介紹的老高曼在投資銀行高盛的存在,無不證明這個魔咒的成立。然而,瑞典的瓦倫堡家族和他們的北歐斯安銀行(SEB)卻破了這個魔咒,家族“富過了五代”。
篇首是一枚極為罕見的瑞典銀章,銀章重117克,直徑62mm,銀章發行于1956年,是為了慶祝瑞典的SEB銀行成立100周年而發行的。銀行的一面是該銀行的三位領導人,銀章上方為該銀行的創始人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Andre Oscar Wallenberg),右下方是銀行的第二代第一屆領導人納特·瓦倫堡(Knut Agathon·Wallenberg),左下方是銀行的第二代第二屆領導人馬庫斯·瓦倫堡(Marcus Wallenberg)。銀章的另一面呈現SEB銀行的總部大樓。北歐斯安銀行(SEB)至今仍是瑞典最大的家族財團,也是北歐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瓦倫堡家族堪稱一個傳奇的金融家族,盡管已經傳承了五代,但他們的家族事業至今依然紅紅火火,傳承的故事仍在延續……
篳路藍縷,奠定基業的初代創始人
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
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Andre Oscar Wallenberg,1816-1885)。也許是維京海盜的血液依舊在血管里流淌的緣故,瑞典人對航海有一份執著的熱愛。他們通過航海攫取財產,又通過航海積累經驗和發現商機。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就當過水手,擔任過海軍中尉,曾游歷各國。他于1837年到達美國新奧爾良,經歷了美國經濟危機,隨即嗅出了銀行業的誘人香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苦于缺乏資金。精明的安德烈并不氣餒,憑自己豐富的航海經驗,看到了造船和航運業的發展前景。他投資蒸汽船,專營橫貫瑞典東西海岸的約塔運河航運線路,還開設了松茲瓦爾啤酒廠,成功掘得“第一桶金”。
19世紀50年代,瑞典工業化浪潮興起,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盡管當時瑞典法律禁止私人經營金融業,但對銀行業蓄謀已久的安德烈說服了瑞典央行和議會保守的政治家,于1856年成立了瑞典首家私人銀行——斯德哥爾摩私人銀行,即北歐斯安銀行(SEB)的前身。這是瑞典第一家現代銀行,銀行的架構拷貝了蘇格蘭的銀行體系。
SEB銀行成立后即發行了鈔票,直至1902年才被取消發鈔權。開辦銀行并不容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說到,1878年,由于安德烈在鐵路上投入太大,資金周轉出了問題,控股的鐵路發不出工資,連帶銀行也出現了信用危機,發生了連續三天的擠兌現象。情急之下,安德烈想出了個險招,雇了一名保安,穿著便衣,扛了一麻袋錢,向人們顯示銀行是有錢的。實際上,這個麻袋里裝的全是1奧爾、2奧爾(100奧爾等于1克朗)的硬幣,總共才不過1000克朗。另一招是他讓瑞典國王以個人的名義,在銀行存進了1萬克朗,這才暫時平息了這場擠兌。后來,安德烈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讓政府出資修鐵路,自己得以及時撤資,才避免破產。
安德烈有著新思想,1857年他的銀行便雇傭了女性雇員,鼓勵婦女獨立開設賬戶,成為全球銀行業的先驅。瑞典女性的地位很高,是否與安德烈的推動有關?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一直擔任斯德哥爾摩私人銀行的CEO,直至他于1885年逝世。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對瑞典現代銀行業和瑞典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銀行將吸收的存款資金投資到了當時很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如造紙業、機電業等,使銀行獲得較高的資金回報,也給剛進入工業革命時期的瑞典企業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
19世紀50年代的斯德哥爾摩
天有不測風云。1877年瑞典經濟的驟然衰退,直接導致了SEB的很多客戶陷入困境。如果這些公司消亡,意味著SEB將累積大量壞賬。為了拯救這些公司,安德烈與部分企業進行債務重組,從而奠定了瓦倫堡家族投資產業的基礎。雖然貸款貸成了股東,但許多公司通過債轉股,至今仍是瓦倫堡家族的核心投資。安德烈在瑞典許多重要企業與公司擔任了董事,他也成為了斯堪的納維亞貸款公司(后來改名斯堪的納維亞銀行)的董事。令他九泉之下感到欣慰的是,1972年斯堪的納維亞銀行與他創辦的SEB銀行合并,成為了今天的北歐斯安銀行。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創建了一個可以媲美美國洛克菲勒、摩根家族和歐洲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團。難能可貴的是,一代代接班人依然出類拔萃,成就了一個延續了160多年的金融企業帝國。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身上的瓦倫堡家族的“烙印”,比愛立信、伊萊克斯等任何一家企業都更為深刻,因為它曾是瓦倫堡家族的第一個事業平臺。
兄慈弟善,中興大業的二代掌門人
瓦倫堡家族
創始人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共生有四子,依次是納特、古斯塔夫、老老馬庫斯和克謝爾。從上述家譜可以看到,瓦倫堡家族喜歡重名,從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開始到第五代掌門,這個家族中一共產生了四個馬庫斯(馬克)和兩個彼得和兩個雅各布。1885年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去世后,長子納特·瓦倫堡(Knut Agathon·Wallenberg,1853-1938)成為欽定接班人,屬于第二代第一屆銀行領導核心。下方是該銀行發行的納特·瓦倫堡的大銀章。此章直徑69毫米,重139克。銀章一面是納特·瓦倫堡的半身像,另一面是三個神像。中間女神手捧錢箱和神像,左手的商業之神和蛇杖、豐饒角象征著北歐斯安銀行。右邊手握鐵錘之神代表著蓬勃興起的瑞典工業。上方的瑞典文是“斯德哥爾摩·歐斯安銀行,感謝您富有遠見的領導”。銀章設計師是E`林德伯格(E. Lindberg)。
接班后,納特發現父親積累的家業不像想象的那么風光,銀行投資的工廠大多處于虧損狀態。獨自苦撐了四年后,納特富有遠見地將排行老三的馬庫斯·瓦倫堡(Marcus Wallenberg 1864-1943)召回家中,決定兄弟倆同患難共進退(馬庫斯·瓦倫堡即頁首銀章左下方的人物,為了便于記憶,文中將其稱為老老馬庫斯)。納特任內逐步改善了銀行的經營,1917年他通過在瑞典LKAB礦業公司的投資,將瑞典北部的鐵礦開采權重歸瑞典人的掌控之中。斯德哥爾摩近郊的薩爾特舍巴登地區也是納特一手開發的,他成立了斯德哥爾摩-薩爾特舍巴登公司,修建了從斯市到薩爾特舍巴登地區的鐵路,并經營這條運輸線。如今,薩爾特舍巴登已成了各國游客去瑞典領略北歐風光的極佳去處。
然而,納特的興趣和特長不止于商業。自從將老三老老馬庫斯拉回家族企業之后,納特開始萌生淡出商界的想法。1909年,納特自己創辦了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1911年、1912年他推動成立了北方銀行和英國北方銀行,促進了北歐與當時世界第一大國英國的貿易。1911年納特將斯德哥爾摩私人銀行CEO職務交給了弟弟老老馬庫斯,自己專心政治生涯和公益事業。此后,1914年至1917年,納特擔任了瑞典外長,登上了其政治生涯的巔峰。1917年,納特創立了以他和他的妻子的名字命名的納特-愛麗絲基金。由此宣告:老老馬庫斯的時代開始了!
上方是北歐斯安銀行的又一枚珍罕的古銀章。該章直徑63mm,重111克。銀章發行于1928年。銀章邊緣紋飾的設計很漂亮,包漿熟美。章正面的人物系SEB銀行第二代第二屆行長馬庫斯·瓦倫堡(Marcus Wallenberg),背面的文字是他在SEB的履歷。銀章上記載:1892年老老馬庫斯28歲時成為銀行的董事和副總裁。19年后的1911年,老老馬庫斯成為了銀行的首席執行官。銀章的作者Erik Lindberg (1873-1966)是瑞典最著名的雕刻家,曾于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諾貝爾獎獎章是其最為著名的作品。
老老馬庫斯似乎與生俱來就繼承了父親無與倫比的經商天賦。剛一涉足家族企業,他便承擔了重組家族企業和發展控股工業的重任。他與納特一起,改組了斯德哥爾摩私人銀行。20世紀20年代歐美經濟大蕭條時期,1/3的瑞典公司倒閉了,老老馬庫斯卻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是精挑細選,以極其低廉的成本收購了一些暫時虧損但頗具發展潛力的公司。例如當時有家國有制藥企業,收購價錢“很便宜”,只要1瑞典克朗,但背債100萬瑞典克朗。經過產業重組之后,這家公司后來成為瑞典著名的跨國制藥企業——阿斯特拉公司,為瓦倫堡家族賺回了不知多少個100萬。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瓦倫堡家族成了瑞典工業當仁不讓的當家人。然而,盡管瓦倫堡家族在瑞典社會生活中充當著領頭老大的角色,瑞典還是于1916年立法禁止銀行長期擁有工業公司。老老馬庫斯當即決策成立了銀瑞達投資公司,將SEB因此分割為銀瑞達和SEB銀行兩家公司。SEB的工業控股部分于是轉入銀瑞達,銀瑞達專注于長期投資。在此后百余年的歷程中,銀瑞達沒有因為它核心持有的11家企業股票飛漲而拋售過手里的股份,也沒有因為行情低迷減持過股票。相反,他們善于抓住市場低迷的機會,擴張他們在持股公司中的控制地位。為協助這些企業站穩腳跟,銀行的職能發生了轉變,透過對公司施加戰略性的影響力,銀行從過去單純的債權人轉變為幫助企業創建價值的企業所有人。
瓦倫堡家族旗下主要企業
銀瑞達最初的遠見卓識,最終為“瑞典工業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100年的經濟持續增長,使瑞典從19世紀中期一個貧困的歐洲國家,一躍發展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銀瑞達成為北歐地區最大的實業控股公司,其投資的企業包括多家頂尖跨國企業,譬如ABB、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阿斯利康制藥(AstraZeneca)、愛立信(Ericsson)、伊萊克斯電器公司(Electrolux)和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等。其最大的投資在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愛立信(Ericsson)和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約占集團總資產的45%。老老馬庫斯本人也在許多大公司身兼要職。
也許是家族傳統使然,老老馬庫斯對政治的熱愛使得他在“一戰”接近尾聲的時候,止步擔任家族領袖。從1916年起,他陸續參加了雙邊和多邊國際外交斡旋和仲裁調停,尤以打破了英國和瑞典之間簽訂的嚴苛商貿協定而為世人所稱道。他的銀行行長職務,則由異姓外人約翰夫·納徹曼森擔任。由于大哥納特膝下無子女,老老馬庫斯擔任北歐斯安銀行CEO一直到他63歲時(1927年),才由他的長子老雅各布憑借近水樓臺的優勢,成為了家族繼承人。
銀章的邊款上注明此章是1928年鑄制的,距今已有80多年歷史了。可能是為老老馬庫斯退出領導崗位而紀念發行的。但在1927年至1943年間,老老馬庫斯仍在“垂簾聽政”,直到他79歲逝世。
左右逢源,逃脫劫難的三代掌門人
正如父輩納特和老老馬庫斯一樣,老老馬庫斯的兩個兒子雅各布·瓦倫堡(Jacob Wallenberg,1892-1980,簡稱老雅各布)和馬庫斯·瓦倫堡(Marcus Wallenberg,1899-1982,簡稱老馬庫斯)也分工井然。哥哥執業銀行,弟弟則專注家族旗下的公司。“一戰”后經濟蕭條時期,家族銀行的突出業績,令瓦倫堡家族持有了瑞典多數重大公司的股份。與此同時,他們還擁有數倍于其他股東的投票權,由此獲得了公司的決策權。例如,瓦倫堡家族當時僅持有伊萊克斯公司4%的股份,卻擁有94%的投票權。
平靜的水面下,暗流涌動不息。在老雅各布和老馬庫斯的時代,兄弟兩人之間的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老雅各布是長子和欽定的接班人,老馬庫斯是弟弟,頑強好斗。“二戰”期間,憑借瑞典永久中立國的地位,這兩位瓦倫堡兄弟分別在納粹和盟軍之間如魚得水。老雅各布同納粹德國來往密切,參加了新納粹德國統治區的貿易談判,他治理下的銀行幫助納粹德國轉移了大批從猶太人那里掠取的大量黃金和其它資產;老馬庫斯則表現出親盟國的態度,周旋于盟軍之間。兩人的關系一度劍拔弩張,水火不容。有趣的是,這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反而幫助瓦倫堡家族在“二戰”期間四處討好,八面玲瓏,生意也紅紅火火。1939年,陷入困境的德國博世(Bosch)集團為避免其在美國的子公司被美國政府收購,將子公司賣給了SEB。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SEB涉嫌幫助德國博世公司,面臨被列入美國政府黑名單的境地。1946年,老雅各布被迫辭去銀行總裁職務,兄弟倆職務互換,曾獲瑞典網球冠軍的老馬庫斯精力轉向銀行。老雅各布除負責實業投資外,名義上還是家族的總決策人。但事實上在近半個世紀里,老馬庫斯不僅是瓦倫堡家族,也是瑞典經濟的真正主宰者。
倫敦大坎伯蘭廣場的羅爾·瓦倫堡紀念雕像
值得一提的是,瓦倫堡家族成員,掌門兄弟倆的堂侄羅爾·瓦倫堡,當屬瑞典版的辛格勒,“二戰”時羅爾·瓦倫堡在其瑞典外交官身份的掩護下,1944年7月至12月間他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通過發放護照,讓十余萬猶太人離境,從而拯救了他們的生命。他的英雄事跡被猶太社會鑄碑永久紀念。每年的1月17日,很多國家都會舉行羅爾紀念儀式。很不幸,1945年1月17日,羅爾被前蘇聯以美國間諜名義逮捕并告失蹤,近年來大批檔案解密,前蘇聯聲稱羅爾在1947年因病去世,而人們普遍認為羅爾一直活到了上世紀70年代。
一枯一榮,陵谷變遷的四代掌門人
馬克·瓦倫堡(Marc Wallenberg, 1924-1971,簡稱馬克)和彼得·瓦倫堡(Peter Wallenberg,1926-,簡稱老彼得)是老馬庫斯的兩個兒子。起初,老彼得根本無意涉足家族企業,因為他的父親——杰出而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老馬庫斯,也無意培養他作為家族的第四代傳人。老彼得曾對朋友、商業伙伴乃至媒體說:“他(父親)總是說我資質平庸,從來沒有做過正確的事情。他常常吹毛求疵,讓我總是很受傷。”
老彼得的長兄馬克被寄予了承擔家族大業的厚望。老馬庫斯一心要將財富帝國的儲君馬克培養成新一任領軍人物,而老彼得只不過是一個不受待見、邊緣化的甚至連家族事務都插不上手的兒子。在父親的帶領下,年輕踏實的老彼得認真地投身于家族旗下的三個投資公司,銀瑞達成為了家族掌控下的旗艦企業,家族通過銀瑞達公司對家族企業進行資產重組,著力調整公司董事會成員,大膽啟用年輕的CEO和其他管理人員。而銀行的發展卻遇到一些困難,加之執政的瑞典左翼社會民主黨采取了限制銀行和私營公司發展及盈利的政策,為突破發展的限制,SEB銀行開始考慮購并事宜。文中提到的創始人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曾擔任董事的斯堪的納維亞銀行成為了購并對象。這家成立于1863年11月6日的銀行歷經100多年的發展,十來次的收購兼并后,銀行規模已是SEB銀行的三倍之大。
非常之舉有時就會發生非常之事。1971年馬克突然自殺身亡,據傳是他感到壓力太大而心力交瘁(這至今仍是其家族的一個話題禁忌),傷心的老馬庫斯只能是白發人送黑發人。1972年1月1日,SEB銀行與斯堪的納維亞銀行正式合并,銀行更名Skandinaviska Enskilda Banken。有意思的是,合并后的銀行首位字母連讀還是SEB銀行。只是新銀行羽翼漸豐,擁有6730名員工,393家分行,應該能對付國際金融巨鱷的欺凌了。不過銀行合并后,瓦倫堡家族失去了北歐斯安銀行的多數股權和多數投票權。
1982年,老彼得在“垂簾聽政”的父親老馬庫斯去世后才正式掌權,他擔任銀瑞達董事長直至1997年退休,執掌家族15年。雖然時間不如前輩長,但作為一族之長,他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他大刀闊斧地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傳統企業,對下屬企業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二是在1986年使瑞典ASEA與瑞士勃朗·博威力公司合并成立了今天的ABB公司,使其成為全球100家最大企業之一;三是將薩博轎車公司賣給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人們評論他是在最好的時機賣掉了這一虧損企業,出手一周之后,薩博的股票大跌。
老彼得使銀瑞達公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完全成為瓦倫堡家族的投資引擎,代表家族開展業務,而且其業務也更加多元化,包括核心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運營投資和金融投資。除了遵循專業化、國際化原則外,瓦倫堡家族投資的主要特點是選定核心業務,進行長期投資。哪怕這項投資的效益短期內無法顯現,亦不輕言放棄。
老彼得在總結家族的生意經時說,“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會輕易放棄暫時出現問題的企業。”他的競爭對手強納森評價老彼得說:“從來沒有人贊揚過他,但他的確創造了瓦倫堡家族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經濟學家尼爾斯也說:“如果沒有老彼得,這個家族恐怕15年前(即1982年老彼得繼任之前)就報廢了。”命運是公平的,當年不被看好的丑小鴨終于一飛沖天,笑到了最后。
肩負重任,守土有責的五代掌門人
瓦倫堡家族兩位現任掌門
馬庫斯·瓦倫堡(1956- )和雅各布·瓦倫堡(1956- )分別是馬克和老彼得的兒子,同一年出生。他們是老彼得常念叨的“那些男孩們”,也是家族歷史上第二對共同執掌家族大業的馬庫斯和雅各布兄弟。
1997年,71歲的老彼得退休后,其職務由佩斯·巴內維克臨時擔任,后者于兩年后辭職,而這對堂兄弟此時也已做足了領航家族企業走向新世紀的準備。馬庫斯接任銀瑞達CEO,時年43歲。雅各布·瓦倫堡和他的弟弟彼得都加入了銀瑞達董事會。2005年雅各布任董事會主席,馬庫斯改任北歐斯安銀行主席。86歲的老彼得則任銀瑞達名譽主席。
在第五代掌門人的帶領下,銀瑞達開始致力于一批短期的“新投資”,如2003年銀瑞達控股了Hi3G公司。同時,銀瑞達也意識到,維護和鞏固公司在長期控股的核心企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他們為此采取了一些舉措,包括2002年認購ABB、伊萊克斯、愛立信、SEB和WM-data公司發行的新股票。由于銀瑞達長期投資的核心公司股票增值以及愛立信的優異業績,公司資產也隨之上漲。如今,那些“男孩們”也已年近七十歲了,他們肩負重任,守土有責。不過,瓦倫堡家族的第六代已經悄然成長。
瓦倫堡家族已經歷經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前后5代掌門人帶領家人同舟共濟。人們不斷用“帝國”、“王朝”等字眼來形容瓦倫堡家族,但似乎這并不足以完整地概括它的全貌。他們在瑞典的顯赫程度堪比瑞典王室,能有機會到瓦倫堡家的別墅參加晚宴,更被視為“就像到國王家一樣榮耀”。斯德哥爾摩當地人評價瓦氏家族時說:“瓦家跺跺腳,整個瑞典都要搖三搖。”然而,即便顯赫堪比瑞典王室,它終究是一個恪守“存在,但不可見”信條的隱形家族。他們低調,不事張揚,但無處不在;他們不喜歡“權力”這個詞,其觸角卻深入到瑞典乃至全世界的各個層面;他們不愿意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卻又總處于聚光燈之下;他們多次被斷言岌岌可危,卻成功地打破了所謂的“三代魔咒”;他們被稱為財富帝國,但一族之長甚至不能名列瑞典百富之列,在各類財富排行榜上看不到瓦倫堡這個姓氏。
那么,在1990年家族間接控制的財富就達到瑞典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擁有斯德哥爾摩超過40%上市公司的瓦倫堡家族,其財富究竟是如何在世人眼中隱形的呢?原來,家族財富的大部分都和很多的瓦倫堡基金捆綁在一起,這些基金資產約達62億美元,控制了投資人集團45%的投票權股份,持有22%的總資產,同時在跨國公司擁有大量股份。瓦倫堡家族的大部分財富都在這些非營利性的基金當中,誰也無法享用。這些基金還包括納特·愛麗絲·瓦倫堡基金、馬庫斯·瓦倫堡獎、彼得·瓦倫堡基金和羅爾·瓦倫堡國際基金等,用來鼓勵瑞典乃至全球的科研人士,瓦倫堡家族對社會的貢獻獲得了世界的尊重。
總結瓦倫堡家族的經驗:通過與時俱進的發展思路、廣闊的政治人脈、金字塔型隔絕債務的公司架構、不斷緊跟全球趨勢變化調整的資產結構,并通過基金會等方式傳承財富的技巧,使瓦倫堡家族安然度過了一次次經濟危機。此外,150年來,瓦氏家族一直保持著優良的傳統,即篤信自由市場,為股東提升價值,加快環球拓展步伐。這一理念蘊含了誠懇的對話,堅韌執著的精神,以及深切的責任感。幾代瓦氏家族繼承人,都遵守著安德烈·奧斯卡·瓦倫堡在100多年前設定的家族文化:“好學、尊重、忠誠、勤奮”。
誠然,十年企業靠戰略,百年企業靠文化,而超過百年的企業的延續應該還靠幸運。今天瓦倫堡家族的11個第六代子孫中,年齡最大的已經過了弱冠之年,他們中誰能幸運地成為第六代掌門人,能否再次幸運地將財富傳承的奇跡延續,只有上帝才能給出答案了。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