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臘月天,城市有機更新下的子長城,迎來了一場瑞雪,皚皚白雪下的子長秧歌正在這座美麗的小城緊張排列著,一朵朵雪花伴隨著鑼鼓聲,在天空中盛開。陜西省延安市子長縣是中國民間藝術文化之鄉,在子長嗩吶、子長剪紙、子長道情和子長說書等響當當的民間藝術之中,子長秧歌同樣代表著這方水土優秀的民間藝術,在今年的“延安過大年”活動和“干干凈凈過大年”的氛圍中,以其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歡快奔放的優美舞姿,為春節增添了濃濃的年味。
扭大秧歌的俊女子和后生們,個個扭得顧盼多姿、喜氣洋洋,俊女子雙手執扇,扭出了繽紛燦爛的彩扇之海,后生們高手舉傘,扭出了絢麗多彩的花傘漫天。這飛舞的彩扇花傘,渲染了此刻的時空,天地間無處不在秧歌舞,在急促的鼓點聲中,充溢著每一個角落。“三柴板”集唱、說、舞、演為一體,是民間藝術中的瑰寶,與子長說書結合在一起,秧歌場面所呈現的氣象,是這兩種民間藝術的無限魅力帶來的騰躍,給秧歌賦予了物象生動的磅礴氣勢。子長嗩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成人嗩吶手和小嗩吶手一起表演的經典曲牌和紅色歌曲音樂,把此刻的時間帶到了久遠的記憶之中,特別是《黨中央來到瓦窯堡》《老謝總指揮》等具有鮮明的子長紅色符號的曲子響起時,瓦窯堡這塊紅色土地上流轉的時光,一次次轉身致敬先烈們的崢嶸歲月。
子長秧歌是陜北年俗文化中典型的藝術形式,在歡快、熱烈、生動、喜慶的演繹中,融入了子長人的豪情與豪邁、包容與豁達的個性,以及對萬物的崇拜與敬仰,極大地豐富了秧歌內容,有效地提高了秧歌的張力和觀賞性,把秧歌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子長人的風骨、風范、風雅無不在這灑脫、優美的秧歌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子長秧歌是春信。當綢緞、扇子、嗩吶、三弦、三才板等與秧歌關聯的道具,在春信中相互輝映、相互呼應、相互成全,大地上所有的事物在鑼鼓聲中接收到了春天的邀請,山河草木在春光中把最美的春色獻給這片土地。
子長不僅有將軍文化的血性豪爽,和出生入死的義薄云天,更有陜北文化的盛大燦爛和闊達厚重。在一脈相承的陜北文化的高度認同下,傳承、挖掘、整理、呈現的子長民間文化藝術極具特色,充分展示了這方水土哺育的優秀的民間文化的巨大魅力。
子長秧歌是春潮。山谷里回響的鑼鼓聲、廣場上躍動的舞步、傘頭唱出的信天游、說書匠道出的人情世故、嗩吶吹出的桑梓深情,在春潮中泛起朵朵浪花,大地上席卷而過的秧歌是海洋,喚醒了這片土地的春天,蓬勃的生機這片土地呈現最美的春景。
陜北秧歌更是黃土地上千百年來不朽的藝術靈魂,而子長秧歌所表達的正是這片土地的訴求、祈愿、祝福和對生活美好的向往與禮贊!
子長秧歌是子長歷史與文化哺育下的精神體現,是抒發國泰民安和時代風采的靈魂之舞,是子長人繁華大道的盛世詠頌。(郝隨穗) 來源:人民網陜西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