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孩子真是讓家長頭疼啊!特別艱難和煎熬激發潛能和學習興趣的過程。
這幾個月我都在經歷讓我家懶孩子努力和上進的一步步推動之中,時而覺得信心百倍,時而覺得垂頭喪氣,時而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讓懶孩子勤奮,想讓嘴上說努力但行動很誠實的孩子,能奮發圖強,是真的艱難。
試了很多次說教,講道理,責備和擺事實,除了換來孩子一句:明天我一定好好學習。行動上每天都是濤聲依舊。
氣有時真不打一處來!眼見嘴上說要努力的孩子,卻還是懶散成性,又生氣又沮喪又覺得孩子吃不了學習的苦,真讓人無可奈何啊。
一次次的告訴自己:要關注努力,而不過關注結果。
可是即便不看結果,努力也很骨感,要用很多倍的放大鏡才能看到孩子的些許努力。
有些意難平,有點看不下去。當孩子不把努力具體化,既沒有過程,也沒有結果時,止不住的心慌和忐忑,焦慮也油然而生。
后退一步,不斷提醒自己:
不要焦慮,焦慮不解決任何問題,也不要抗拒焦慮,承認自己很著急和焦慮,也是另一種接納。期待孩子超越自我,而非戰勝他人。
不斷的用反向策略來暗示自己,來看到孩子做得好的一點,來支撐自己繼續對孩子充滿信心。
后退和反向策略還是有用的。通過自我暗示和積極的力量,努力轉念和轉換看孩子的視角:
孩子寫了一張物理卷子,相比之前一字不寫埋頭刷手機,進步了很多;
孩子寫了幾道數學題,溫習了之前不會的知識點,學得不多但好歹學了;
孩子對學習態度比之前進步了,雖然還不夠踏實,但好歹能沉進去了。
這么一想的時候,孩子貌似沒有想象中那樣不可救藥。反之,要是盯著孩子的計劃和目標,一天要學夠5個小時,一天要寫N張卷子相比,那真是掉冰窟窿里了。
只剩下了悲傷、失望和憤怒了。
孩子還是那個懶孩子,但家長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改變了,看到更多的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忽略了孩子說到沒做到的地方。
就像昨天孩子跟我說,快開學了有點睡不著,是對快開學了沒時間玩,又要受學校約束,學習太累的悵然若失。
而我同樣也睡不太著,而我則是對快開學了,孩子還有那么多漏洞沒有補上來而憂愁。
孩子和我的擔憂同質不同性,但作為家長,我只能尊重,只能釋放掉自己的焦慮與擔憂,保持與孩子步調一致。
這也是反向策略的一種調整方式,因為深知:
即便我有著高期待,即便我對孩子有高目標,付諸行動的是他不是我,并不是我所有的期待孩子都能落地到日常。
有一個事實是:
孩子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去做。按孩子自己的要求,他可能會努力一點,如果按父母的要求,連努力一點都不復存在。
孩子跟我說過一句話:
學習沉浸的時候,寫題也很有意思,但學習給不了我即時的滿足感,反饋時間也太漫長了。不如在游戲中讓我能得到及時的快樂和滿足以及成就感。
這句話完全是孩子的心聲,也是大實話。
我也在覺察著孩子寫題多,能學習時間較久的時候,能促使他學習的動力,從來不是家長的催促,而是他對自我的追求,向上的動力以及對于自己的期待,還有來自父母以及外部的認可。
家長只關注具體和狹隘的結果,比如分數和排名和獎項時,就投射給孩子了好勝心、完美主義和脆弱。
反向策略就是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的心態以及孩子對學習的看法,跟孩子分享成功的意義和對成功的定義。
世俗的成功是與個人價值以及高度具體以及宏大的結果關聯在一起的,是一個好成績,是一個好大學,是一份好工作以及一個好前途。
孩子保護自己不被壓力壓塌的一個本能反應就是懶惰,沒有完全懶的孩子,在不危害孩子利益以及能讓孩子快樂的事情上,孩子并不懶。
只是對于不確定,沒有意思或者困難痛苦的事情,才會變懶。
孩子對懶也是雙標的,也取決于父母對孩子學習和玩的雙標態度,父母的態度與期待都會影響孩子的信心以及進取心。
父母把對孩子的期待的外在壓力轉換為激發孩子對自我的信心,用反向策略來持續正向反饋和肯定,才是點燃孩子進取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