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杰,指的的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功勛最大的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韓信、張良和蕭何。
但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三杰中只有韓信是橫死,其他兩人則是善終,那么原因何在呢?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韓信之所以被殺,直接原因是他有造反的事實,間接原因,是他在漢朝建立之后,沒有急流勇退,而開國者在往往有處理勛臣的慣例,所以韓信才會不得善終。
而蕭何和張良二人之所以能善終,一是因為這倆人不掌握軍權,二是這倆人在劉邦晚年,一個急流勇退,一個年事已高,對劉邦集權沒有什么威脅了。
那么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先來看韓信被殺的過程。
公元前197年,陳豨在韓信的慫恿下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已經基本被劉邦控制的韓信,則找了個借口留在大后方準備策應。
結果劉邦前腳剛走,負責鎮守大后方的呂后,就接到舉報,說韓信想要造反,然后呂后和蕭何合謀,把韓信騙進宮中殺掉。
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仔細琢磨,這里面的事可就有意思了。
劉邦出征以后,呂后為什么能攬權,蕭何這個位高權重的宰輔級人物,為何會和呂后合謀殺韓信。
答案就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叫劉盈,是呂后的親兒子,也是劉邦的嫡長子,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大漢的太子,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同志們眼里,現在雖然是劉邦當家,而劉邦之后,必定是劉盈當家。
劉邦當年已經不算小,而且因為早年生活不節制,后來又鞍馬勞頓,所以劉邦當當家人的時間,眼看就不多了,而劉盈則有著長遠的未來,因此向第二代核心靠攏,是非常迫切的事,而在這種情況下,呂后的威望自然就被捧起來了。
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在劉邦去世以后,呂后曾和親信商量,要把當朝的領軍大將清洗一遍,后來經酈商勸諫之后,呂后才放棄了這種想法。
那么呂后當年為什么會有這么瘋狂的想法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劉盈除了血統之外,沒啥過人的資歷,才具也很有限,而當時的將軍們,都是一線殺出來的,這幫人不光功勛卓著,還對皇帝沒有產生心里上的畏懼,因此他們極有可能想三想四,所以呂后為了兒子能安穩的當皇帝,自然就想辦了這些老同志。
再看當年的韓信被殺一事,呂后為了兒子能順利當皇帝,都想過把所有武將清洗一遍,你韓信還想造反,你說呂后能不能把你留下。
至于蕭何,他應該早就看清了局勢,知道大漢的將來,必定會交的到呂后兒子的手上,而他身居高位,如果站錯了隊,甚至站晚了隊,都會深度影響他,以及他身后的家族,所以他早早向呂后靠攏,是正常的選擇,而他的這個選擇,也讓他成了劉盈登基后的宰相。
韓信和蕭何的事理清了,那么張良又是怎么回事呢,他能善終僅僅是因為急流勇退的早嗎?
答案其實也是否定的。
據相關史料記載,也是在公元前197年,劉邦曾動了換太子的念頭,這里面的原因,咱們之前的文章已經寫過,原因的核心是劉邦擔心呂家會侵害老劉家的利益,那么后來劉盈為什么沒被廢掉呢?
史料中給出的答案是,劉盈請動了劉邦都沒能請動的“商山四皓”,然后劉邦就認為,劉盈的影響力已經足夠,所以才沒換太子。
那么當年劉盈為什么知道去請“商山四皓”來證明自己呢,這可不是劉盈自己想出來的辦法,而是那個號稱不問政事,要徹底隱居的張良給出的主意。
張良的這種建議,無異于是一種站隊,這種選擇是政治傾向很明顯的,張良一個決心隱退的人,為什么要冒頭呢?
史書給出的答案是,呂家的人找到了他,他無法推辭,換句話說,張良當年和蕭何一樣,在必須要選站隊的時候,他選了呂家。
劉邦去世以后,呂家掌權,其實在劉邦晚年,呂家的影響力就已經很大,既然張良選在站隊呂家,呂家自然也會罩著張良,于是張良和蕭何一樣都得以善終,而那個差點要搶走呂后兒子天下的韓信,自然是不可能善終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