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元宵之夜來臨,人世間都燈火照天地,月光滿人間。而在這一年中難得的團圓之夜,我們又怎么能錯過那些流傳千古的元宵詩詞呢?
因為它們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了歷史的長河,點燃了我們心中的縷縷溫情,更是觸動了我們無盡的遐想。
而這些元宵詩詞,不僅在元宵之夜散發出文字的魅力,更是讓我們在品味傳統佳節的同時,也能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鳴與思考。
因此,在這充滿著遐想與浪漫的元宵之夜,不妨讓我們一同吟誦初唐詩人蘇味道的千古名作《正月十五夜》,讓這不一樣的人間煙火,在我們的心中綻放。
正月十五夜
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武則天神龍年間,正值大唐的正月十五,到了夜里,洛陽城內燈火通天。夜禁解除,使得大唐洛陽城里的百姓暢通無阻,觀燈的百姓們也因此人山人海。
而在這人山人海之中,更有幾百文人在此揮毫賦詩,以紀盛況。在這幾百人中,蘇味道、郭利貞、崔液等三人的詩歌驚艷了這個元宵之夜,被人們稱作絕唱。
在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中,他為我們描繪了大唐洛陽那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的節日盛況。
在開篇的第一二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中,“銀花”指的是明亮的彩燈;“合”指的是連成一片的燈光。
而“鐵鎖開”指的是取消宵禁,任人通行;“星河”是說燈影照耀,護城河遠遠望去,如天上的星河,詩人因此把橋說成“星橋”。
這兩句描述了這樣的場景:正月十五這天,洛陽城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像一棵棵火樹一般,開滿了無數的銀花,連成了一片銀花的海洋。
護城河的兩岸,到處張燈結彩,如繁星點點,似花海延綿,好不美觀!如此景象,遙遙望去,有如天上的銀河一般。
這兩句詩描繪了大唐元宵之夜的盛景。而這樣的盛景,每年只要元宵佳節一到,諾大的整個洛陽城也都會化為燈火的海洋。
此時,各式花燈如繁花亂綻,擠得整個洛陽宛如彩樹林立,錯落交織。這里的一個“合”字,極言燈火之盛,仿佛要把每一個游客都淹沒在其中一般。
而賞玩花燈的人們也如潮水一般涌動,肩摩踵接。護城河上,彩燈倒映,與星空交相輝映,猶如人間星河,璀璨奪目。
在接下來的第三四句中,“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那些前來賞燈的達官貴人,所乘坐的車馬,所到之處,踩踏得塵土飛揚。
而天上的月亮,似乎也參與到這樣熱鬧非凡的活動之中。尤其是它的月華,仿佛在追逐著洛陽城中的每一個賞花燈之人,不離不棄。
在第五六句的“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中,“游伎(jì)”指的是賞游花燈的歌女或者舞女;“秾(nóng)李”原指艷麗的桃李,此處用來描述歌女們打扮得艷若桃李。
這兩句描繪了那些出來賞燈玩月的歌女們,個個都把自己打扮得美艷動人,花枝招展,還一邊行走,一邊唱著動聽的《梅花落》。
這樣的元宵之夜,使得洛陽城成為了游客們歡樂不盡的不夜之城。所以盡管已經夜深人靜,人們卻依舊還是歡歌笑語,樂而忘返,并希望這難得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逝去。
這樣的情景,使得詩人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最后的兩句經典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它的意思即是,值此良辰美夜,那值守夜班的禁軍們都取消了今夜的宵禁,所以那計時的玉漏壺啊,你也不要苦苦相逼,催促天亮了。
此處的“金吾”原本指的是儀仗隊或武器,在此詩中指的是禁衛軍;“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玉漏”是古代的計時器,這里是指時間。
這最后的兩句表達了在這樣的正月十五夜,每一個賞玩花燈的人都沉浸在無限的歡樂之中,意猶未盡。只愿那計時的玉漏慢慢地走,讓這曼妙的夜晚得以無限延續。
在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中,每一個字句都洋溢著濃郁的中國特色節日的氣氛。他也僅用了寥寥幾筆,便生動地展現出一幅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溫馨圖景。
所以,從整體上來說,此詩滿載著中國人的生活情韻,描繪出中國人心中那份恒久的安寧愿景。讀了令人心潮澎湃,畢竟,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從藝術手法的表現上來說,這首詩更是對仗工整,卻又自然天成,真的不愧為世人公認的元宵詩中的“絕唱”。
比如,在第一聯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中,“合”與“開”相對;在第二聯的“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中,“去”與“來”相對;在第三聯的“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中,“李”與“梅”相對。
這樣的對仗,既非常的應景,在藝術表現上,又顯得特別的嚴謹。難怪《姜齋詩話》說:“此詩“渾然一氣”,都得其中三味。”
而宋末元初的方回也在《瀛奎律髓》中說:“味道武后時人,詩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詩少,五言好者殆無出此篇矣。”
清代的屈復更在《唐詩成法》中說:“此詩人傳誦已久,他作莫及者。元夜情景,包括已盡,筆致流動。天下游人,今古同情,結句遂成絕調。”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之所以把此詩看作是初唐描寫元宵詩詞的絕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第一句中的“火樹銀花合”五個字,更被后世之人縮略為“火樹銀花”四個字。
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旦哪里有花燈煙火的場景,人們都會爭相使用“火樹銀花”四個字來形容這樣的場景,難怪此詩在初唐就被人們稱之為“絕唱”。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