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肛腸疾病集中爆發:警惕“節日病”背后的健康隱患——孟勇醫生談肛腸健康與節日生活
春節是闔家團圓的喜慶時刻,但隨之而來的飲食放縱、作息紊亂卻讓肛腸疾病成為節后“沉默的火山”。近期,全國多地肛腸科迎來就診高峰,以浙江、江蘇、陜西、山東、遼寧等地為例,多家醫院肛腸科病房爆滿,部分醫院床位已排至一個月后。作為從業多年的外科醫生,我深切感受到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的健康危機,也希望通過此文為公眾敲響警鐘。
-就診高峰
從“床位告急”看疾病爆發 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多地醫院肛腸科門診量較平日增長超50%,住院病房更是一床難求。例如,某三甲醫院肛腸外科的73張床位在大年初九即全部收滿,部分患者甚至被分流至其他科室。患者群體中,肛周膿腫、痔瘡、肛裂及便秘占比最高,且年輕患者比例顯著增加,約30%為20-35歲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除本地居民外,春節期間赴西安、杭州等地旅游的外地患者也因急性肛周膿腫或痔瘡加重扎堆就醫。這類患者多因旅途久坐、飲食辛辣刺激、作息紊亂誘發疾病,甚至出現低熱、劇烈疼痛等急癥。
節日習慣成“健康殺手”
結合臨床接診案例,我將春節后肛腸疾病高發的主因歸納為以下四點:
1. 飲食失控:高脂肪、高蛋白及辛辣食物攝入過量,導致腸道負擔加重,便秘風險上升。例如,一名21歲女性患者因連續一周食用火鍋、燒烤,引發混合痔嵌頓并伴隨噴射狀出血。
2. 作息紊亂:熬夜聚會、睡眠不足直接影響腸道蠕動功能,加劇排便困難。
3. 久坐久站:春節期間長途駕車、打牌、刷手機等行為普遍,肛門局部血液循環受阻,易誘發痔瘡。
4. 諱疾忌醫:部分患者因“過年不看病”的習俗拖延就醫,直至便血、疼痛難以忍受才就診,導致病情惡化。
年輕群體為何“中招”?
我曾接診一名28歲的程序員患者,春節期間連續熬夜加班、外賣飲食,最終因肛周膿腫伴低熱入院。術中發現其膿腫范圍已擴散至直腸周圍間隙,若再延誤治療可能引發膿毒血癥。類似案例并不鮮見,年輕群體因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運動量少,逐漸成為肛腸疾病的“主力軍”。
此外,部分青少年患者因長期沉迷電子設備,如廁時久坐馬桶刷手機,導致肛墊下移形成痔瘡。數據顯示,近年來20歲以下痔瘡患者比例較十年前增長近兩成。
從生活習慣到醫療干預
1. 飲食調整:減少辛辣油膩食物,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芹菜),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
2.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建議每日進行提肛運動(收縮肛門3秒后放松,重復10-15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3. 及時就醫:若出現便血、肛門腫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需立即就診。例如,噴射狀出血可能提示內痔破裂,而持續低熱伴肛門墜脹需警惕肛周膿腫。
4. 微創治療:對于需手術的患者,目前可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等微創技術,術后恢復快,多數患者3-5天即可出院。
總之健康才是最長情的“年味” 肛腸疾病雖不致命,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春節的歡聚不應以健康為代價,合理飲食、適度運動、規律作息是預防疾病的關鍵。若已出現癥狀,請摒棄“節日忌諱”,及時尋求專業幫助。唯有重視日常防護,才能避免“節后病”年復一年的困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