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字作為地名在歷史上有著特殊地位,在古代被視為帝王居住之所,有高大、繁華的含義,后引申為國都、都城,只有成為都城才可稱為“京”。
如今我國名字帶“京”字的城市僅有南京和北京。
北京如今是我國首都,全國四大古都之一,全球知名的國際大都市;北京還曾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元代將都城遷到燕京,稱大都。朱元璋滅元后,將大都改稱北平,取意為平定北方。永樂初改北平為北京,屬順天府,后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清代延續了明制,仍稱順天府北京城。
民國十七年六月北伐戰爭后,首都遷回南京,北京改回北平市。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9月27日,北平更名為北京,之后成為了新中國首都。
北京之名從明代起到今天已經有600多年,做過多個朝代的都城。不過在歷史上,除了北京,我國還有3座城市,也曾名為“北京”,都曾顯赫繁華一時,成為一方重鎮。
1:山西太原
太原古稱晉陽,晉陽是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會之一,是歷史多個朝代的都城、陪都以及州、府、郡治地。太原地處三晉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視為風水寶地,有“龍潛之地”和“龍興之地”的贊譽,歷史上多位帝王與太原有著深厚淵源,或是從這里起兵,或是在這里稱帝,故太原又有“龍城”之名。
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時代,稱為晉陽邑,戰國初期為趙國都城。秦代設太原郡,漢初代國都,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前趙、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齊,都以太原為國都。至隋唐時太原達到鼎盛,隋朝時,晉陽在全國是僅次于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
晉陽是唐王朝發祥地,唐高祖李淵初封唐國公,后于晉陽起兵,最終統一全國,建立大唐王朝。唐朝曾數次擴建晉陽城,此時的晉陽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并稱“三都”、“三京”,稱北都,詩人李白曾盛贊“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唐玄宗天寶元年設四京,長安為中京,洛陽為東京,鳳翔為西京,北都(晉陽)為北京,此建制一直延續到了唐朝滅亡。
五代時期的晉陽更為顯赫,后唐、后晉、后漢、北漢都以晉陽為國都。公元923年,李存勖以晉陽為依托,在魏州(河北大名)稱帝,建立后唐,以晉陽為西京,大名為北京。
936年,石敬瑭占據晉陽起兵稱帝建立后晉,劉知遠任后晉河東節度使,不久后于晉陽起兵稱帝,建立后漢,后周代漢之后,劉崇在晉陽稱帝,建立北漢,割據山西與后周對峙。
公元979年,宋朝滅北漢后,宋太宗認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大都在晉陽發跡,忌憚太原“龍城”之譽,又以“盛則后服,衰則先叛”,遂下令火燒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掘河灌城,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了徹底的摧毀。
三年之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鎮重新建立太原城。
2:內蒙古寧城
寧城是“契丹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史稱“紫蒙之野”。“紫蒙之野”也稱“紫蒙川”,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重要地理名稱,它在歷史典籍中多次被提及,是紅山文化和契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城一帶是中原通入東北和漠北的重要通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先后有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公元 907 年,游牧于西拉木倫河兩岸的契丹民族建立了契丹國。耶律德光繼帝位后改國號“遼”。為鞏固疆土,加強統治,遼相繼修建了上京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東京遼陽府(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北京)、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也是歷史上的遼代五京。
寧城作為遼中京,是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定府一度成為當時北方草原上的第二大城市,出現了“士讀于廬、農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賈于市“的盛世之景。
其城市規模樣式仿照北宋汴梁城而建,整個城市為方形布局,設有三重城墻,東西長8華里,南北寬7.5華里。1007年,遼圣宗耶律隆緒遷都中京大定府。
金初時仍沿用中京大定府的稱呼。公元1149年,完顏亮殺害金熙宗并即皇帝位,此時的金朝首都在上京會寧府(黑龍江阿城),完顏亮嫌其偏遠寒冷,于公元1153年遷都燕京(北京),并模仿遼的五京制度,設置中都大興府,北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汴梁城。
此后的金、元、明各代均視寧城為軍事重鎮,派重兵駐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十七子朱權為寧王,就藩大寧,寧城便由此而得名。
朱棣發動“靖難”之時,為防寧王有變,挾持寧王及家眷到北平,并火燒大寧城以絕其后路,至此,這座繁榮的北方重鎮葬身火海,毀于一旦,如今只剩下三座古塔、兩重城墻和一個點將臺。
3:河北大名
水滸傳中多次提到一個地方,北京大名府,大名府在哪里,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
如今的大名僅是華北平原上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默默無聞,但歷史上的大名可真的是大名鼎鼎,上曾幾度繁榮昌盛,是一個史書上重墨添彩的歷史名城,在1400多年的歷史上,都是歷朝歷代的州、路、郡、府治地。
大名在唐代時開始繁榮,稱魏州,是魏博節度使駐地,統領黃河以北冀魯豫大片土地,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大城市。
北宋時,大名迎來了它的巔峰時期。此時契丹已經統一了北方草原,國力強盛,對南方的宋王朝虎視眈眈。公元1042年,契丹在幽州集結重兵,準備大舉南侵,消息傳到北宋,京師震動,大臣紛紛勸宋仁宗遷都洛陽,宰相呂夷簡力排眾議,請仁宗移駕大名,以鼓舞軍士士氣。
此時的大名府是黃河北岸的一座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方鎖鑰”之稱,掌控者黃河北岸的大片疆土,是宋朝的北大門,守住大名,也就堵住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
于是當年5月,把大名府升為都城,稱“北京大名府”,并派重兵把手。契丹聽說宋在大名建都,心生忌憚,于是放棄了南侵的計劃。
新都北京大名府經過不斷擴建,周長48里,城墻高大雄偉,水滸傳中稱 它“城高地險,塹闊壕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
此時的北京大名府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時期,眾多的名人賢士來此治國安邦,宋時的寇準、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歷史名臣都曾在大名任職,可謂是人才輩出,享譽古今。
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結束了北京大名府長達千余年的雄壯歷史,一代名城就此淹沒在泥沙之下。
歲月悠悠,古城遠去,曾經繁榮富庶的都城都已深埋黃沙之下,唯留殘垣片瓦任后人憑欄追古憶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