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良豪
倘若列舉當下全世界最冷門的熱搜地區,地處北極的丹麥海外領地——格陵蘭島必定榜上有名。
這座全世界公認的世界第一大島,3/4的地區在北極圈內,超過80%的土地終年被冰雪覆蓋,生活在當地的居民常年與白雪為伴。稱其為“冷”門地區,乃名副其實。
△地處北極圈內的格陵蘭,這一次又被特朗普拱上了熱搜。(圖/視覺中國)
這樣一座本不常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的島嶼,最近卻頻繁地被推到了熾熱的聚光燈之下。究其原因,則與卷土重來的特朗普有關。
再次坐穩美國總統寶座的特朗普,頻頻表達出對格陵蘭島的“執念”。2025年新年剛過,他還讓長子小特朗普飛到格陵蘭島“參觀”,令島嶼成為全球焦點的同時,也激怒了格陵蘭人及丹麥政府:“我們必須再說一次,格陵蘭島是‘非賣品’,永遠不會拿來出售。”
遙不可及的世外桃源讓人浮想聯翩。畢竟如果真的有機會能在這片極寒、極遠、極美的世外之地待上幾天,所獲得的精神回報足以值回高昂的旅途開銷。對于慕名而來的旅行者們,這座冰雪覆蓋的島嶼隨之舒展出另一面———“噢,居然還有比冰島更純粹的極光觀賞勝地!”
△伊路利薩特冰灣。(圖/視覺中國)
對全世界旅行者而言,地球的南北兩極是絕佳旅游目的地。距離北極最近的格陵蘭島,也理所當然地被人們列入“人生必去的N個目的地”之中。
尤其是在高緯度地區才能看到的極光,更讓無數人憧憬不已。每年9月到次年4月是格陵蘭觀賞北極光的最佳季節,只要天氣晴好,幾乎每個晚上都能領略宇宙贈予地球的這份神奇魔力。
△每年9月到次年4月是格陵蘭觀賞北極光的最佳季節。(圖/Unsplash)
但如果只是去追極光,那便是辜負了這座島嶼。偏安于世界一角的格陵蘭島擁有大片原始的自然景觀,靜謐的冰川和雪山毫無保留地展示著這里獨一無二的原始之美。
冰川是格陵蘭島不能不看的景色——或者說,是隨處可見的原始景觀。格陵蘭西部的伊路利薩特冰灣見證了地球第四紀最后一個冰川時代,漂浮著百萬年之久的冰山,原冰中散發出的幽幽藍光讓人倍感夢幻。
每年夏天,座頭鯨、虎鯨和須鯨是這片峽灣的常客,游弋于此的鯨魚呼吸時常常露出巨大的尾巴,它們噴出的巨大水柱引得游客陣陣驚呼。
△乘船穿越伊路利薩特冰灣,與古老的冰川和游弋于此的鯨魚零距離接觸,是格陵蘭最驚險且難忘的旅游體驗。(圖/Pexels)
早在2004年,伊路利薩特冰灣就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而坐落在峽灣旁的同名小鎮,也因此成為格陵蘭最受歡迎的目的地。全球的極地愛好者來到這里,除了近距離觀看冰山漂浮,還會親身體驗茫茫冰海中的破冰之旅——相傳撞翻泰坦尼克號的巨型冰山,就是從這里漂出。
對徒步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來說,在格陵蘭東北部人跡罕至的國家公園漫步,或者去擁有壯麗冰山雪景的斯科比松逛上一天,則更有價值。沿著峽灣前行,兩岸的群峰千姿百態、形狀奇特,若有黎明時分的云彩加持,摁下快門便能收獲一張風光大片。
群山峽谷里的居民區,房屋方方正正,涂著彩色油漆,從高空望去如同五顏六色的樂高積木。這也是因為,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里,五顏六色的房子是格陵蘭唯一的彩色點綴。
△格陵蘭居民區的房子都會油上色彩鮮艷的油漆。(圖/Unsplash)
到了盛夏時節,南部沿海岸地區的冰雪融化變成綠地,格陵蘭的“綠野仙蹤”時刻也由此到來。此時亦是盛產魚蝦的季節,比目魚、三文魚和北極甜蝦足以讓游客大快朵頤。
不少來過這里的旅游博主們表示,格陵蘭是一個熱情且友好的地方。居住于此的原住民,見到任何人都會溫和友好地笑著打招呼,讓人覺得這里不是遙遠而荒涼的世界盡頭,而是能夠逃離鋼鐵叢林的烏托邦。
極寒、極遠但又極美,這是格陵蘭展示給游客最驚艷的一面。不過想要體驗這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卻絕非易事。光是前往格陵蘭島,恐怕就已經勸退了不少人。
直到今天,去格陵蘭的路徑并沒有太多選擇余地。全世界旅游者想要上島,都得先到哥本哈根或者雷克雅未克——目前能夠前往格陵蘭的航班,都從這兩座城市出發。
不過這條入島航線即將迎來一位全新的競爭對手——一條從美國新澤西州出發直飛格陵蘭的新航線將在今年夏天啟航,往返格陵蘭島繞行北歐的“華山一條路”就此終結。
△全世界的旅行者想要前往格陵蘭,都只能通過搭飛機。(圖/Pexels)
增設新航線本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不過,隨著美國再次將目光移向此地,這條全新航線的出現顯得頗為耐人尋味——格陵蘭去往紐約的距離,遠比去往丹麥本土要近得多。
地理上,格陵蘭所處的位置與大洋彼岸的北歐相距甚遠。而最早一批到達格陵蘭島的人類,則是1萬年前從亞洲跨越白令海峽進入北美的因紐特人,怎么看都與遙遠的北歐毫無關系,語言上更是無法相通。
△格陵蘭島與冰島。(圖/視覺中國)
也許是為了加強與島嶼的聯系,北歐神話史詩《薩迦》中,格陵蘭島的發現者,是一個出生在挪威,其后移居冰島的維京人“紅胡子”埃里克。
公元982年,埃里克因械斗而被逐出冰島,攜帶全家在大西洋上漂流,最后來到尚未被人勘探的格陵蘭。幾年后,重返家鄉的埃里克宣揚其發現,令越來越多人隨之對這片“綠色之地”產生了濃厚興趣。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其著作《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中記載,到了公元11世紀,居住在格陵蘭的維京人已經達到5000人。天主教堂伴隨著人口遷入拔地而起,彼時的北歐強國挪威也順勢將格陵蘭納入囊中。
△直到今天,格陵蘭的居民區里依舊有不少同時充當學校的天主教堂。(圖/視覺中國)
此后幾個世紀,格陵蘭被北歐諸國輪番倒手殖民,最終被丹麥納入領土。二戰結束后,格陵蘭成為丹麥的一個自治州,1979年進一步實施內部自治,成為一個在丹麥王國名義下有著特殊地位的地區。
頗為復雜的歷史,使得格陵蘭與丹麥的關系一直若即若離。不過另一方面,地廣人稀的格陵蘭至今沒有獨立的經濟基礎,每年最厚實的財政收入,也是從丹麥政府獲得的5.91億美元津貼——這筆錢足以支撐格陵蘭一年的運轉。
更何況,實現內部自治的格陵蘭并沒有過多的基礎設施。城鎮和村落之間沒有公路相連,可見的綠色植物只有苔蘚和地衣,島上的高等教育和醫療衛生設施約等于無,更不用說防務。
△受地理條件影響,格陵蘭的居民區都分布在沿海,居民區之間沒有公路相連,只能依靠船舶或飛機通行。(圖/Pexels)
在北冰洋的驚濤駭浪面前,美好的世外桃源顯然難以逃脫現實生活的掣肘。
雖然格陵蘭被美國總統垂涎三尺,成為全世界社交媒體上的談資;但事實卻是,當下的世界格局里,格陵蘭具有難以估量的戰略意義。
尤其是當全球氣溫升高,人們心心念念近百年的北極航道或將會伴隨冰層融化成為現實。當那一天真的來臨,格陵蘭“烏托邦”般的生活也許就要到頭了。
根據測算,格陵蘭的冰層平均厚度為2300米,最厚的地方達到3000米,為僅次于南極洲的現代巨大的大陸冰川。然而,隨著全球變暖趨勢不斷加劇,漂浮在格陵蘭峽灣上的冰川,融化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
今年1月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志(Nature Geoscience)的一篇研究論文更透露,島上冰蓋裂縫發展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的勢頭不斷加速。此前已有科學家警告,如果格陵蘭島冰蓋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米,絕大多數沿海城市都會淹沒在海水之下。
△2023年8月15日,格陵蘭島斯科爾斯比峽灣,一座融化的冰山碎片墜入大海。(圖/視覺中國)
對格陵蘭來說,環境變化與生存發展之間的難題已經難以回避。因紐特人最擅長的傳統狩獵模式,也伴隨著氣候變化而逐漸萎縮、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丹麥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商業化捕魚。
當然,伴隨著商業化而來的,還有讓因紐特人一時難以適應的現代工業社會,比如越來越像城市的定居點、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以及越來越丹麥化的生活方式。
現代生活改變了這座島嶼的命運,但也讓因紐特人感到彷徨。不少年輕且有能力的因紐特人選擇換個方式謀生,而年長的原住民無法適應快速轉變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只能與心理疾病伴隨終身。
△晾在屋外的魚肉。捕鯨曾是因紐特人的傳統生活方式之一。(圖/視覺中國)
多次前往此地的旅行者們,也同樣感受到了格陵蘭近年來的變化。
旅居加拿大的專欄作家陶短房在近期的一篇文章里,引述了一位資深旅游達人的吐槽,稱如今的格陵蘭也得了和世界上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樣的“網紅病”:“打卡點千篇一律,幾乎所有的導游和老板都是丹麥人,到處都充斥著毫無特色的‘大路貨’紀念品,真正的‘純因紐特’旅游項目反而成了少數。”
△有資深旅游達人吐槽,如今的格陵蘭也得了和世界上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樣的“網紅病”。(圖/視覺中國)
正如緩慢融化的冰山一般,這似乎是一種無可回避的悲哀和無奈。隨著更多的輪船、飛機和游客的到來,旅行者中口口相傳的“世外桃源”終將成為漫長歷史里的南柯一夢。
也許只有冰雪覆蓋的白色格陵蘭,才是它最純潔的模樣。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周刊 2019-01-28
國家人文歷史 2025-1-19
|九行Travel 2019-9-12
陶短房 2025-1-15
編輯:曾寶氣;校對:遇見;排版:彭圣婕
九行定制紅包封面限時發放中
點擊下方卡片前往九行Travel
回復關鍵詞“蛇拿九穩”領取
“你的白月光目的地是哪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