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文脈的另類思考和表達
作者/孫樹恒
一
我來到呼和浩特市已經三十多年了,近幾年一直渴望以“文脈”為題,結合呼和浩特市寫一篇文章,因為這個題目太大,內涵太深。而且寫呼和浩特市文脈的文章不勝枚舉,我只從個人的思考,以及考量自己對呼和浩特市的文脈的理解、融合和印象。對我而言,呼和浩特市的文脈不僅僅是一段段歷史故事,更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一種情感的寄托。在這個城市,我學會了尊重自然、敬畏歷史,也學會了在多元文化中尋找自我。每當漫步于老城的小巷,或是登上大青山俯瞰這座城市時,都能深刻感受到那份屬于呼和浩特獨有的韻味,那是一種既粗獷又細膩,既古老又年輕的氣息。這份氣息,成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激發了我對生活、對創作無盡的靈感。
二
文脈,簡而言之,是文化發展、傳承的脈絡和系統。它記載著一個城市的壯美史冊,是城市形成的神秘而古老的文化積淀,被城市人們深深銘記在心。文脈通過視角、聽覺、嗅覺、感覺的真實體驗,以及大量的文字記錄和傳說故事,與生活細節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城市的獨特魅力。
?呼和浩特市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如戰國秦漢時期的“云中郡故城”、北魏“盛樂古都”、遼金元時期“豐州城”、明代“歸化城”和清代“綏遠城”等。這些古城遺址見證了呼和浩特市的歷史變遷,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呼和浩特市地處農耕區與游牧區的過渡地帶,歷史上一直是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區域。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成為城市文脈中的一大亮點。
從視角上,走進呼和浩特市,無論是巍峨的陰山山脈、壯美的黃河“幾”字彎,還是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城遺址,都能讓人通過視角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歷史深度和文化底蘊。城市建設將傳統蒙古包元素融入現代建筑設計,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展現了時代風貌;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古老的技藝和故事在新時代找到新的聽眾和傳承者。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不僅讓呼和浩特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也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從聽覺上,在呼和浩特市,可以聽到悠揚的馬頭琴聲、激昂的蒙古長調,以及那達慕大會上的歡呼聲。這些聲音不僅讓人陶醉于草原文化的魅力之中,更是城市文脈的生動體現。
?從嗅覺與味覺體驗是,呼和浩特市的文脈還體現在當地的美食之中。如香氣四溢的羊肉、醇厚的奶茶等,這些美食不僅讓人垂涎欲滴,更通過嗅覺和味覺讓人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文脈記載著一個城市的壯美史冊。是一個城市形成的神秘而古老的文化,都會被城市人們銘記在心,視角、聽覺、嗅覺、感覺的真實,有大量的文字記錄和傳說的故事,生活細節支撐。
三
文脈從人類開始用文字記錄書寫歷史開始,從生產原始生活簡樸和持續創造的榮耀中走來。城市粗糙和繁華都具有內涵和質感,古老與年輕同在,貧窮和富裕共存,愚昧與文明交鋒,美好與丑陋并行,高端與平民對話。這些看似對立的元素,在這里卻奇妙地和諧共存,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多元而包容的文化氛圍。
每一處遺址、每一塊磚石,都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與滄桑。人們在這里懷念祖先,追憶城市的成長史、奮斗史,那些關于榮耀與挑戰的故事,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文脈讓城市具有了靈魂,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能夠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呼和浩特市,就是這樣一座讓人心生向往、流連忘返的城市。
呼和浩特的文化特色,在于其多元性與包容性。走在繁華的街道上,既能聽到悠揚的蒙古長調,也能看到現代藝術的絢麗展現;既能品嘗到地道的燒麥和羊雜碎,也能享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這種文化的交融,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更深深植根于人們的精神世界。每年的草原文化節,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增進友誼的橋梁。在這里,不同文化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借鑒,共同繪就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文化畫卷。
四
文脈,它是流淌在城市人們血液和靈魂中的DNA,是城市的靈魂與根基。正如莊稼需要根須汲取水分和養料,城市也需要文脈來滋養,方能根深葉茂,茁壯成長?。
在呼和浩特市,這條文脈清晰可見。它不僅是歷史的積淀,更是文化的傳承?。每個人的心靈,都在這座城市的文脈中找到了歸屬,受到了或深或淺的影響?。
在這里,城市與鄉村、文明與自然和諧共存,高貴與卑賤、齷齪與崇高在城市的變遷中找到了平衡?。人們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文脈的跳動,它像是一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讓城市充滿了生命力。在呼和浩特市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能感受到這份來自文脈的力量,它讓我們更加珍惜這座城市,更加熱愛這座城市。
呼和浩特市的文脈在傳承中不斷發展,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建設文化設施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參與到城市文脈的傳承與發展中來。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呼和浩特市的文脈也在不斷地融入新的元素和內涵,展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面貌。
五
?生活在城市里人們精神世界中的文脈,都是一個無可替代的坐標系,文脈是那么古老,溫暖,動人,走向、穿梭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串聯起歷史與現在。它讓我們的心靈得以與過去對話,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
文脈中的諸多元素,歷歷可數,絲絲入骨。它們或高貴典雅,如那些精美的藝術品和古老的文獻;或卑賤質樸,如街頭巷尾的小販和工匠。這些元素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呼和浩特市獨特的文化氛圍。它們讓我們在品味城市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與溫暖。
在這里,可以看到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仿佛能夠觸摸到呼和浩特市的靈魂。它讓我們在城市的喧囂中找到了片刻的寧靜,也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讓我們在呼和浩特市的懷抱中,感受到無盡的溫暖與力量,還蘊含著現代文明的活力與魅力。
城市的文脈發散開來,?它們不僅見證了呼和浩特市的滄桑變遷,更成為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標識。始終存活在靈魂中和綿綿的文字與記憶里。城市即是物質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隨時為人們補充熱量和能量。
六
?記憶的底片上總疊印著一個城市的文脈。不管這個城市可能繁華或凋敝,還是發達或落后,但對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來說,那份對城市的深情與眷戀,卻是任何地方都無法替代的。地下沒有礦藏和天然氣更好,免得祖先和祖先的遺夢受到掠擾。隨著呼和浩特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些古長城、古寺、古塔、古墓、老街道、老房子、老井、老樹.....它們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故事,更浸透著人們的生活內容和情感記憶。每一次走過,都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感受到那份來自文化的傳承。而祖傳的手工藝、生活方式和民俗,更是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基因,它們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人們的心中,一生抹不去、擦不掉。
雖然許多城市古跡被改造、被破壞,被污染。既有城市被美容、被靚麗,也有許多遺跡被整容,有的遺跡甚至被毀容。應該警醒,保護、修復和利用遺跡是保護文脈的重要措施,讓它們立起來,活起來,因為文脈已成為庇護人們情感和維系生命的寄托。
七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深愛著這片土地。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城市的文脈,無論是通過口述歷史、民間傳說,還是通過藝術創作、文化活動,都在讓這座城市的文化生生不息。這種對城市的熱愛與歸屬感,讓呼和浩特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標志,更是一個充滿情感與記憶的精神家園。大窯文化的石器仿佛在土層下低語。五十萬年前,先民們在這里敲擊石塊,火星迸濺間點亮了北疆最早的文明曙光。而后,趙武靈王的馬蹄聲踏破寂靜。戰國烽煙中,他揮鞭北指,在大青山南麓筑起長城,推行“胡服騎射”,將中原的鎧甲換作草原的箭袖,云中郡的城垣自此屹立,成為呼和浩特建城之始。 歷史的車輪碾過秦漢的云中郡、北魏的盛樂都城,停駐在遼金元時期的豐州灘。商隊的駝鈴曾響徹萬里茶道,大盛魁的旅蒙商號將歸化城(庫庫和屯)的市集堆滿茶葉、皮毛與銀器,清代詩人以“千家鬧市入豐年”詠嘆這座北方商賈重鎮的繁華。乾隆年間,綏遠城的磚石與歸化城的煙火交融,筑成“歸綏”雙城,漢蒙文化在此織就一張密密的網,網住敕勒川的牧歌與中原的稻香。
街巷漸次喧囂。塞上老街的燒麥館蒸騰起白汽,羊雜碎的香氣與焙子的麥香交織。蒙餐的豪邁、回餐的油香,滿全席…川菜的潑辣、粵菜的精致…東北菜的實惠,吃面條,鹵子不要錢,只要別齁著就行,在呼和浩特市碰撞出多元的滋味。這是呼和浩特市鏡頭下的煙火人間,也是各民族飲食文化交融的日常。它們靜靜地訴說著過往,讓每一個駐足其前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震撼與敬畏。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