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三條外省的消息,說實話,作為河北人我特別有觸動。
第一條:江蘇《新華日報》連發三問——為什么南京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所謂的“杭州六小龍”是指包括最近火爆全球的DeepSeek在內的6家杭州科技公司,其他的5家分別是創造中國機器人走進海外電力系統第一單“絕影X30”的云深處、研發的H1機器人穿著花襖在蛇年春晚扭賽博秧歌的宇樹科技,開發《黑神話·悟空》的游戲科學,與馬斯克的Neuralink成為全球唯二融資超過2億美元的腦機接口公司強腦科技,以及具備全球最大的可交互三維數據能力的空間智能企業群核科技。
第二條:“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創始人黃曉煌接受采訪時透露,創業初期他曾走遍全國各大城市,最終選擇將公司落地于浙江杭州,是因為當地政府提供了150萬元的無償資金扶持。此外,杭州的創新氛圍也讓他深感像硅谷一般。
第三條:一個被招商到杭州余杭區未來科技城的公司負責人發了一條朋友圈,大意就是通過招商落戶杭州這件事,讓他感嘆“杭州不成功,就沒天理了”!他主要提到了這樣五條:1.整個入駐過程和補貼申請過程中,沒請過一頓飯,沒送過一根煙;2.房子由政府幫找,租金減半;3.答應的補貼不用跑要,自動到賬;4.事情辦完,政府工作人員就消失,無事不擾;5.禁止“遠洋捕撈”,任何外地機構到杭州辦案,必須報備獲批,讓企業有安全感。
這三條消息,每條單獨看,已經足夠引起關注,但如果連起來看,則更能夠讓人深思——
為什么只有杭州發展出了“六小龍”?為什么南京也沒有發展出來?河北也沒有發展出來?
在我看來,提出問題的是第一條消息,但是答案卻是在后兩條。
于是我就禁不住在想——面對“杭州六小龍”,連向來對營商環境非常自信的南京都在自我批判、自我反思,我們要不要反思自己?要不要批判自己?
我總結了一下,杭州的經驗有這樣幾條值得借鑒和反思:
一是政策層面,對企業要有信譽、誠意。說到做到,承諾的補貼主動給,承諾的條件主動兌,絕不能招商時當孫子,落地后變大爺。
二是服務要跟上。政府就是搞服務,企業來了,要全生命周期地進行主動服務。在這方面,河北也有很多不錯的地方,比如邢臺威縣的企業服務中心就是這么干的,邯鄲我看對行政審批工作也在舉全市之力優化再優化。
三是無事不擾。不要動不動就去企業檢查、參觀,沒事盡量少上門,最好不上門。遇到難題企業會來找政府的。就像杭州市市長姚高員說的那樣,“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四是要有風投意識。就像杭州拿出150萬支持群核科技創業一樣,對于有潛力、有未來的企業有支持、要扶持。這一點,我看河北一些地方已經在做了,比如石家莊高新區就是和園區企業合作,以廠房、土地等入股,這樣既減輕了企業的投入成本,又讓他們有了一個強有力的后臺。這就挺好。
五是要最基礎的,也是最起碼的,吃那卡要必須嚴查嚴懲。這一點不用多說。
六是要保護企業合法利益,給企業安全感。杭州能夠對“遠洋捕撈”說不,這無疑給企業吃了一個定心丸。當然,這一前提是企業必須合法經營。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愚見,也只是有感而發罷了。實事求是地講,河北這些年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進步,但是無須諱言,優化營商環境不僅僅是技術層面、機制層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理念層面、意識層面、落實層面,比起杭州,比起那些先進的城市,我們還有不少值得學習的地方。
我相信,只要我們也能夠立足河北省情向杭州學習,只要我們始終秉持這種優化營商環境的誠意,我們也能發展出自己的“六小龍”“十小龍”,也會有企業能夠由衷地說上一句——
河北不成功,就沒天理了!
加油吧,我的家鄉,我的大河北!
借此機會,向每一個信任嘍哥的人,推薦兩個用心在做的公眾號。
大河之北是家鄉 干部晚讀
讀懂河北,記住鄉愁讀懂官場,守護初心
“問政河北”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